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从1905年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胶片上开始转动,到今日中国银幕总数、电影产量稳居世界前列,这一百二十载的光影长卷,是一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胶片到数字巨幕的波澜壮阔发展史。
(动图截自项目宣传片)
近年来,《流浪地球》系列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作屡创票房奇迹,2024年《哪吒2》跃居全球票房第五,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从艺术探索到技术革新,从文化传承到国际传播,中国电影人用一帧帧画面记录时代变迁,用一个个故事塑造文化认同。
(动图截自项目宣传片)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其中,150克金币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设计理念,以精湛造币工艺浓缩中国电影两个甲子的辉煌历程。
150克金币赏析
这枚150克金币,背面图案构思精妙,布局考究,融合远山、胶片与数字技术三大元素,构建出一幅远、中、近景层次分明的光影画卷。
图案右上方的雄峻山峰,层叠起伏,气势恢宏。多层次喷砂工艺呈现出山峦的远近层次与质感差异。这种处理使山峰更显雄峻巍峨,仿佛笼罩在薄雾中,真实可触,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与立体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鼓励文艺工作者“勇攀文艺高峰”。远山图案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完美诠释——山峰象征着中国电影120年来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艰辛与辉煌,那一座座耸立的山峦,恰似一代代电影人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精神丰碑。
金币背面中部从左至右蜿蜒流淌的电影胶片,构成图案的中景主体。胶片作为电影艺术的物理载体,曾是电影制作与放映的核心介质。它记录了中国电影从《定军山》的京剧片段,到《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激情,到《霸王别姬》的艺术巅峰,再到今日各类题材百花齐放的精彩瞬间。
币上的胶片流动而连贯,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光影长河,承载着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帧都是时代的印记,这条光影长河汇聚成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工艺方面,这段电影胶片也暗藏玄机。当从特定角度以平行白光照射币面时,币面会将白光反射并在反射焦点处清晰呈现出“中国电影”四个字,这就是“浮光蜃影”技术——即白光反射聚焦技术。
这一技术曾应用于国家宝藏(启蒙奠基)3克金币(太阳神鸟金饰)和西南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8克金币上。
但在这枚150克大规格金币上,这一效果更为明显和清晰,“中国电影”四字在光线变换间闪耀。而这种互动式视觉体验,让观者不仅是被动欣赏,更是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光与影的魔术,恰如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在黑暗中创造光明,在银幕上编织梦想。(图片截自项目宣传片)
币面前景处,数字微镜晶片(DMD)巧妙显示出流媒体播放器图形,这是当代电影技术最具革命性的标志之一。数字微镜芯片(DMD)作为数字光处理技术的核心元件,代表着电影从胶片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跨越。(图片截自项目宣传片)
流媒体播放器符号则象征着电影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影院观影到家庭放映,再到移动端的随时随地观看,电影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兼容并蓄,更彰显了中国电影人在技术革新浪潮中的勇于创新。
数字微镜及流媒体播放器符号采用光变鳞彩工艺,二者搭配尤为巧妙——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恰好呼应了数字影像的丰富色彩与动态特性,也象征着当代电影的多元发展与蓬勃生机。当金币在手中轻轻转动,那变幻的色彩仿佛流动的影像,诉说着数字时代电影的无限可能。
从远山的崇高理想,到胶片的传承积淀,再到数字技术的创新突破,这枚金币巧妙地将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动图截自项目宣传片)
这枚150克金币最大发行量仅300枚,是中国电影题材纪念币中少见的大规格精品,其收藏价值与文化意义不言而喻。这枚金币不仅是对中国电影120周年的隆重纪念,更是对中国电影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对于电影爱好者,这枚金币是光影记忆的物质载体;对于收藏家,这是中国纪念币中难得的艺术精品;对于电影人,这更是一份致敬与期许,鼓舞着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攀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电影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块金币所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未来的期许。
方寸金币,浓缩百廿光影;砥砺前行,再创银幕辉煌。中国电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更高的艺术高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