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纪特邮票首批计划已经公布,2026丙午马年是首套邮票,不知道此前市场质疑的底图问题会不会改变?相信许多集邮爱好者都在关注。毕竟第四轮生肖票的固有轨迹不应该被轻易打破,否则原有的格式以及内容都会发生改变,这样显然不利于收藏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有集邮爱好者表示,2026年最值得期待的文化类邮票,当属5+1规格的《青花瓷(元)》特种邮票——作为“消失”多年的瓷器选题回归之作,元青花“层次多而不乱”的纹饰特点,大概率会通过浮雕、烫金等特殊工艺还原,单枚邮票的质感可能媲美小型张。
马年主题的文化延伸自然要属元代任仁发的《出圉图》将首次搬上邮票,3位圉官引4匹骏马出厩的画面,延续了2014年《浴马图》的唐韵风格,不少邮友猜测会同步发行长卷折,填补当年《浴马图》的收藏遗憾。此外,《中国篆刻(三)》《儿童游戏(三)》等系列续作也将登场,前者有望保持前两组的印章设计风格,后者则可能加入跳皮筋、踢毽子等新游戏场景,唤醒80、90后的童年记忆。
《人工智能》特种邮票不知道会不会如科技类邮票一样成为打折的重灾区?据悉,这套4枚邮票将聚焦AI核心成果,有传闻称设计过程可能引入AI技术辅助,若成真将成为“AI设计AI主题”的跨界标杆,或许会成为一个噱头。
最大的亮点或许就是大IP的《封神演义(二)》了,尤其是这次还有小型张的发行,因为封神一小型张在市场的扛鼎之位,必然会延续到这次封神演义(二)的整体走势,尤其是小型张的市场表现力就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有人甚至称,这枚小型张将被寄予“救市厚望”的一个代表。封神演义第一组的小型张,在低迷邮市中逆势上涨,如今单张价格在115元左右。此次续作不仅保留4枚套票+1枚小型张的配置,还可能加入“三霄娘娘”“闻仲”等人气角色。
对于一些“传统”的新邮,市场的关注度不高,比如首批计划中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邮票,被不少集邮爱好者质疑“题材重复”——这类展会此前多以纪念封形式发行,升级为邮票后收藏价值存疑。同样需要谨慎的还有间隔24年才续发的《民族乐器——打击乐器》,乐器邮票市场表现平平,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对于发行量的问题,显然要看今年的预定量,如果预定量表现差劲的话,那么新邮的发行量必然会大打折扣。当然,也不排除,因为年册的征订要到明年9月底才能“定稿”,因此上半年的发行量如何取舍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所在。如果偏高,市场必然还是延续低迷,偏低的话,又怕年册的征订受到影响。
不过,我们还是建议,邮政要有勇于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今年预定量的基础上,做一个年册对应补充,然后直接“圈死”最终的发行量,不要抱什么幻想和想“赚大钱”“割韭菜”的“非分之想”,如果没有一种果决的勇气,那么邮市就没有复苏之望。
如果,2026年新邮仍维持400万套左右的发行量,那么部分题材难免重蹈“打折”覆辙。这一次,或许是考验邮政的决心和勇气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