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探的卖货思维,在 个人创作者藏品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理说,“数字艺术展专区”的开放,本应是鲸探的一大进步。这个专区里售卖的都是 个人创作者的原创数字藏品,照理来说,能够真正体现平台对创作者的支持,也能让收藏者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但现实却是——
鲸探的种种“骚操作”,直接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边口口声声说着“数字资产”,
一边却继续沿用 淘宝卖货思维,
竭力“掏空每一个玩家的口袋”。
下面,就来讲讲为什么鲸探目前的个人创作者藏品规则如此 鸡肋,几乎扼杀了一切价值。
01. 预售不封顶、公售可增发:这不是卖货,是印钱
目前的个人创作者藏品,分为 预售 和 公售 两个阶段。
最大问题是:
👉 预售没有最大总量限制
👉 公售结束后,还能申请增发
这是什么逻辑?
这就是标准的 量大管饱、“想卖多少卖多少” 的传统电商思维。
可问题是——
数字资产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稀缺性。
没有稀缺性,就什么都不是,只能变成 数字垃圾。
鲸探现行的规则,直接导致:
无论藏品多优秀,都无法让收藏者获得实际收益,因为在发售那一刻,买盘就被平台透支光了。
02. 经典案例:惊叹猫、密涅瓦猫头鹰,被活生生做成“祈福品”
以 惊叹猫 和 密涅瓦的猫头鹰 为例。
这两个都曾经是一上线就大受欢迎的现象级藏品
但因为鲸探的“量大管饱”政策,让这两个藏品从一开始就注定走向 波动归零之路。惊叹猫发售价8元,当前价格4.5元;密涅瓦猫头鹰发售价8元,当前价格已经跌到3.86元。如果这两个藏品当初最高限量1万份,现在价格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1. 买盘在预售、公售阶段被透支殆尽
喜欢的玩家可以随便买,不需要在二级市场抢购。
没有稀缺、没有竞争,自然很少有人在二级市场再买。
📌 2. 优质藏品却被做成“量产货”
比如密涅瓦的猫头鹰最终发行量竟然超过 16万份!
一个本可以成为艺术收藏品的作品,被活生生做成了“祈福品”。
二级市场完全炒不动,价格只能一路归零。
结论很扎心:
无论藏品多优秀,只要发行量过大,就毫无收藏价值。
03. 想让个人创作者藏品崛起?鲸探必须改规则
要真正把个人创作者栏目做大做强,鲸探必须做出改变:
✔ 1. 必须限制发行总量
稀缺性是数字资产的生命线。
✔ 2. 最好让创作者自己设定发行量
这样才能让创作者真正掌控作品命运。
✔ 3. 让收藏者清楚知道最大发行数量
只有确定性,才能建立价值预期。
一句话:
鲸探必须从“卖货”回归“收藏”。
否则,无论平台多热闹,个人创作者藏品永远只会是“量产消耗品”,而不是鲸探宣称的有价值的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