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捎来的信息
一部中国绘画史,画家是主人翁,画是画家席位的排行榜。他们活跃主导时代的,是绘画成就与绘画理论,对当世与后代发展影响大小的线索。虽然邮票品的历史不像书画等艺术品的历史那么悠久,但邮票品的价值已经被世人接受和认可。尽管还有不同的声音,却是一个在实践中成长的问题,以防止大涨收益小的反差在自己身上重复而嫁祸于市场。
邮票品的发行历史,既是邮政曲折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集邮跌荡发展的历史。中国自“大龙”邮票发行以来,至今130多年,怎么也是上万个品种。虽然每一枚、每一套都是邮票艺术,梳理出来,抢眼的、价值大的就这么几大类:一是错、变体;二是经典;三是精品;四是发行当时无法归其类,在进程中出现契机,价值被认识,受到重视。这几类占邮票品发行总量的百分之10至20之间。
这是邮票品发行中的精品——尤其是错邮,是所有邮票品中价值最高而又最明确的。其次才是经典品与精品,成为邮票品中让人追捧的价值高的品牌。与其对应的是出自邮票品发行之后,集邮者通过有意识的制作实寄邮品,或用邮人在与亲友通信中无意识中产生的珍品。如首航封;如科考封;或灾难封等等,构成珍邮的大家族。
邮票品这个方寸,正与我们国家的另一个“方寸”艺术争奇斗艳同辉。即中国特有的“印章”文化相辉映。邮票品借助已有的、或正在发生的事物作历史的记录;“印章”借助独有的优质石材造奇,展现匠心。此前邮市的兴衰,让人想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法则。而这也正是从1985年到2009年邮市所走过的路:兴衰两重天,一个轮回。从集邮到炒作、炒新,摧垮了邮市的承受力。即使是在邮市今天好转的条件下,还使一些邮人心有余悸!
对价值高的邮票品的价值认定,尤以错邮的价值高最明确,体现价值时也最彪悍。经典品与精品次之。原因是,过去的错邮、错品大都有“未发行”的身份证。经典品与精品作为一个艺术等级用语,有人却或作为慨念用,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弹性,在实践中,个体的艺术修养高低又会使这种弹性被不经意间放大或缩小。而且,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关系,有的经典品,如编年票中的“蔸兰”票,难以成为引领潮流的品种。
“庚申猴”之所以能被人追捧,摇身一变成“金猴”,固然是潜质上乘,但要问它好在哪里,就能“雷人”了!生肖,作为一种文化寓意,与12种动物的关系,究竟是“和而不同”呢还是“同而不和”,有很大的抽象性,经黄永玉那么一传神,经邮票设计家和制作者们一巧手,让人生发出这就是生肖的顿悟!后面的生肖,终还未能比肩,可能与它们给人约显写实之感有关。又由于这只猴在过去的30年间,平稳上涨,强于大盘,强化了它的经典地位。
艺术家与集藏者、投资者一样,希望每一套作品都是经典,但要实现这一愿望,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横亘着一个鸿沟,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跨过这个鸿沟。所以,不要将文化艺术中的精品视为方便筷子,可以成批生产,而后“主力”们注入资金就能打造出成批的精品!对于艺术创作,白石老人道出了真谛:“像我者死,似我者生”。毛主席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投资,对价值高低的认证,在怀凝与求证中取其上。作为专业的投资者,或要成为有作为的投资者,别沾染尔虞我诈的陋习,要靠对市场不亡的信心、兼顾中长线,在选择优质品种上下功夫,即能看清市场的真面目!
伟人一世,终有百年。任何时代的伟人,也与我辈百姓一样,都只生活一生一世,伟人却能潜移默化在文明中。文化艺术是一种精神,是个薪火相传的过程。精品一出世、存在,除非天灾人祸,兵连祸结,否则,就再也不会淡出人类的视线和潜意识。而那些在兵连祸结,天灾人祸中湮没的文化艺术精品,却活在人类的文化记忆中,在不能还原时,就成了后世久久的痛。有的,甚至变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之痛。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被毁坏的文化与古迹,就戳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又如敦煌文物的流失,被戳痛的也并不只是那一个专门家的自尊心!
历史是一个挑剔和无情淘汰的过程。能流传的,必定是具有穿透现实、进入未来的新元素。同时能与过去发生共鸣的感召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着的时代,连舞台剧、影视剧都能沉淀出经典、大片,时常被翻出来欣赏;连一些公司开张,X周年庆典,也要请一些名流助兴,怎么邮票品就虚无到没有等级了呢?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无论是“文革”中被批判的名著,还是被一度否定的那几个样板戏,不也又被世人热爱着吗?这就是文化艺术精品的魅力!
在我们振兴中华,国家的国力持续增强的盛世,在市场呈大的间歇性发展的间隔时间被拉长的基本面,新的发展,必然超越过去,是毋庸置凝的。而任何一个大的发展的大契机,都是建立在过去的灾难造成的空间与新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上。在发展中,再来一步一步的消除曾经经历者的顾虑。而每上升一步,又都会成为释放创造力的刺激条件。(陈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