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边区票――我的集邮爱好(十八)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0/8/10 19:05:00

                                            张涛

    在我国的集邮史册中有一支奇葩默默地开放着,她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这与她的身世不无关系,她就是中国GCD在战争年代独自发行的边区邮票。邮票的使用范围当然局限于解放区以及敌占区的特别地区,一般都是由交通员来完成投递任务。邮票一般都是雕刻版,几乎都是单色印刷,题材多是领袖头像、地区地图、地区风光、战士形象等宣传画,没有齿孔。

    边区邮票不是以她的艺术性夺人视觉,而是以她特有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其艰苦的流通环境显示自己的不凡身世。尤其是盖销票就显得觅足珍贵,试想一下,当你面前摆放着一枚单色平淡的边区信销票(有邮戳的邮票)时,她就开始向你讲述着一个激烈的战场,一个边区的斗争历史,一个指挥官向另外一个战场发送指令,或是一个战场的指挥官向上级汇报本战区的工作。在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日子里,前线的战士和伤员向家人述说着自己的近况和战事,父母捎来牵肠挂肚的嘱咐,甚至有的书信就是与亲人的最后诀别。还有那冒着枪林弹雨的交通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把前线和后方连接起来,甚至一封简单的信是由两、三个生命相继传递的。每当我看到自己那为数不多的信销票时,耳畔就会响起枪炮声,还有父母或妻子的叹息声,脑海里就会自动地浮现许多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有延安窑洞的灯火彻夜通明,中央领导不知要写多少文件和信件,再由通讯员从那里迅速传递到各个解放区和战区。每当我看到信销的边区票时就会肃然起敬,甚至热泪盈眶。你看那些不起眼的邮票上面留下了珍贵的“胶东”、“北平”、“汲县”、“晋察冀”、“重庆”等邮戳,不免会使我联想到:胶东沂蒙山的红嫂用乳汁喂养解放军伤员;北平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晋察冀的敌后武工队驰骋在华北平原;重庆的渣滓洞里谱写着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连那不知名的汲县也活跃着我们的地方纵队。

    因此,搜集边区票就要搜集信销票。如今战争结束了,新中国迎来了60年华诞,老一代革命家也先后去世了。然而在中国的邮品花园中还默默地开放着一朵小白花,她诞生于残酷的战争年代,在炮火硝烟中流通。她在向后人讲述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用她沧桑的面孔(画面和邮戳)见证了共和国诞生的历程。

 

                                                   2010年6月18日

[知识]

“稿”字边区票

它是1943年初淮南交通总站发行,专供淮南区《新路东》(后改称《淮南日报》)报社记者、通讯员寄发稿件使用的邮票,属于“邮资总付”性质的邮票。    而“稿”字四方连的收藏者沈曾华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后来成为我国著名集邮家。他与“稿”字邮票相伴一生,书写下一段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
    1943年,沈曾华被党派遣到ZG盱(眙)嘉(山)县委任秘书兼青抗会长,其间他结识了做宣传工作的农民作家周世民。周世民积极向《新路东》投稿,成了报社的通讯员。当时在淮南,记者和通讯员向报社投稿时贴的都是“稿”字专用邮票。相处久了,俩人很有感情。一天,沈曾华调到江淮大学工作要走了,周世民便将一个全新的“稿”字四方连邮票送给了他。由于“稿”字邮票用纸独特,是用新华社的电报电码纸的背面印制的,使其成了“稿”字邮票的特殊标记。这种邮票流传下来的极少,可谓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珍品。而以四方连保存下来的并有文字电报记号的更为罕见,是存世仅有的一件。
    1947年5月,新四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一举全歼了国民党的王牌师,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命令范汉杰指挥4个军向胶东半岛推进,企图把新四军赶到大海里去。一天下午,沈曾华所在的部队突然接到轻装突围的命令,每个人只准带一支枪、一个干粮袋、一个背包。当时,他将其余的东西都减掉了,唯独这张“稿”字四方连邮票没舍得扔。他将它放进贴身的小本子里,带着它3个晚上跑了300多里路,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稿字四方连.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