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不时于来函上见到“××均启”字样,总感到别扭、费解。这“均启”究竟该怎样个启法?其实,这是写信人的一个笔误,将“钧”误作“均”了,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钧”字有两解:一为古代的重量单位,1钧约合15公斤,如成语“千钧一发”、“雷霆万钧”等,皆为此意。另外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下,作为敬辞用,表示对师长、上级和对方的行为或事物的尊重。常用于文章、书信之场合,如钧鉴、钧启等。而将具有“都、全”和“平均”两层含义的“均”字,放在开启的“启”字之前,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显然不妥。 “钧启”一词作为古代书信往来中,对收信人一种尊敬的礼貌用语,已广泛出现在民、清实寄封上,是中华古代书信文化特有的现象,现代则用者不多了。在对老封片的收集研究过程中发现,除了“钧启”以外,还有“敬启、勋启、台启、升启、安启、礼启和赐启”等十余种用法,不过今天大多都少有人再用,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还有一个“缄”,也经常出现在实寄封的发信人名址后(落款处)或封口处,特别是在早期实寄封上,更是屡见不鲜。那么,这个“缄”字究竟是何意?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 “缄”(jiān音:艰),原为名词,指捆绑箱子的绳索。《说文》释:“缄,束箧也。”“箧”(qiè音:窃):盛装物品的小箱子。《汉书》曾有“解箧缄”之句,意即解开捆箱子的绳子。后来,随着语言的进化,“缄”字名词动用。孔子曾见一个铜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句中“三缄其口”是说用绳子把铜人的嘴捆绑了好几道,即封口之意。现代汉语中形容人不发言讲话叫“缄口”、“缄默”,盖源于此。 “缄”字用在信封上,正是取其“封口”之意。指的是把公文或书信封起来,以免被他人看到里面的内容。这种用法要上溯到东汉以前。那时纸张尚未发明,人们将公文和书信写在木版或竹简上,称为“扎”,并用绳子将其串联捆绑起来,再于捆绳的打结处包上一小团泥巴,并加盖印章,以防被拆,这叫做“封泥”或“泥封”。这样,用绳子捆叫做“缄”,包泥盖印叫做“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守“扎”的机密。故而,当收信人要读“扎”时,只要破坏“封泥”、解开捆绳就行了,这个过程便叫做“启封”、“开封”或“开缄”了。再后来发明了纸张,有了信封和信笺作为书信的载体后,这个“缄”字便自然地沿用了下来,人们写信时都习惯在信封的落款处注上“××缄”字样,就是自古代袭传下来的用法,并约定俗成地成为书信文化中的专用词语了。 特别要提的是,偶尔会在明信片上见到“缄”字,这就不对了,因为明信片是不用“封口”的。 如今,《现代汉语小词典》等工具书对“缄”字的解释就是:封闭,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后。不过,现在写信人用“缄”字落款的则比较少了。然而,本为常识性的东西,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对“缄”字的含义是不该不知道的。 |
(来源:中国集邮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