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提要 鉴于公开出版的综合性集邮期刊的合计发行量正在萎缩,而内部出版的专门性集邮期刊的品种正在飚升,为了各家邮刊的持续发展,作者建议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协调下,邮刊的主办者和从事者进行有默契的分工,各自打造精品名牌,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要求。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强烈影响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项目、内容和方式,由于主客观原因,近七八年来,我国集邮队伍成员的发展已连续呈现负增长态势,公开出版的集邮期刊发行量逐年下滑,然而,与此同时,各地集邮者自行组成的专门性集邮研究团体群雄崛起,它们编辑发行的会刊品种繁多,正在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局面。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一面是读刊人在减少,一面是期刊品种在增多,但每一品种的发行量相当有限,彼此竞争读者,长此以往,是喜还是悲?今后的发展趋向又会是怎样?不得不令期刊的主办者、从事者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以期有助于我国集邮期刊的出版能为适应集邮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作出必要的改进。
《集邮》杂志是我国出版年份最长的集邮期刊,鼎盛时期的期发行量号称近50万份,90年代中期,《上海集邮》、《集邮博览》的发行量也都各在10万份以上,加上《中国集邮》、《中国少年集邮》、《天津集邮》和两家集邮报纸《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全国公开出版的集邮报刊,每期合计发行量估计不低于80万份的数量水平。与我国集邮人数最多时号称的2000万相比较,专业集邮报刊的订阅数,约为全体集邮者的4%。时至今日,各家专业集邮报刊的发行量都已今不如昔,具体数字更是讳莫如深,据不太确切的估计,“两报四刊”每期合计发行量已跌至20万份的数量水平。以2004年邮票最低发行量930万枚估计,全国集邮人数可能仅约800万人,而专业集邮报刊订阅数与其的比例,已减少到2.5%。
邮刊订阅数的锐减甚于集邮人数的衰退,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信号。上述数字比较粗糙,也许个别数字还有较大的失真,但由此发现的这一趋向不容怀疑。一般来说,集邮群体的结构可用金字塔形来比拟,塔尖是邮学家、高层次邮展博击者、职业集邮工作者;底层是初集邮者、新邮预订者;处于中间偏上的,都是资深集邮者,集邮消费较高,也即集邮报刊的忠实读者。在社会媒体几次三番地将集邮作为“热潮”宣传的年代,底层读者的聚结迅速,自从1997年新邮市价不涨反跌,年复一年以来,底层读者的流失自不待言,值得警觉的是上层读者也在逐渐放弃订阅。据《上海集邮》2004年初的调查,这家邮刊的读者,与整个集邮队伍的老龄化趋向一致,一部分读者的自然淘汰固然在所难免,另一部分也因经济支出与收入不相平衡的逐渐明显而减少订阅。本文作者就曾收到老读者坦诚直言的“告别信”,说原来订阅两报三刊,现在逐年减订,刊物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相互雷同,再则就是不若他刊之能够满足具体读者某一方面的特殊需要。
上述公开出版物现仍继续在版的,在集邮界被通称为“两报四刊”,都属邮政部门主办或原属邮电部今归信息产业部下属单位主办的集邮专业报刊。在此之外,在邮政部门内外,还有许多内部出版的,或以境外单位名义出版的,甚或没有办理登记手续出版的集邮类报刊,它们品种繁多,形式各异,按主管主办者可分为如下几类:(1)邮政部门主办,可分非会刊和会刊两类,前者多以副刊形式出版,如《中国邮政报》的集邮专刊、北京《邮政周报》的《集邮资讯》等,后者多按会员人数全额或比例发送,如《湖北邮电报》的副刊《集邮》、河南南阳市邮协的《南阳集邮》等。(2)工会主管的基层集邮协会会刊,如上海杨浦区邮协的《东方集邮报》、上海化工邮协的《化工邮苑》等,也按会员人数全额或比例发送。(3)专门性研究团体(习称“民间集邮研究会”)刊物,如生肖集邮研究会的《生肖集邮》、原地封研究会的《原地集邮》等。(4)邮商或集邮书刊出版商主办的商业性期刊,如李国庆发行的《中国邮史研究》等;有的也以集邮团体的名义编辑、出版,如麦国培发行的《中国邮史》,也是香港特区中国邮史研究会的会刊。(5)非营利性个人办刊,如郑军以郑军集邮文献收藏室名义出版的《文献集邮者》;又如伊林个人主办的《主编与邮刊》等。近年来,也已出现一些特例,如《岭南邮刊》为广东东莞市邮协会刊,由邮政部门主管,以市级邮协名义主办,但由个人集资经营。这些邮刊,品种虽多,单就郭润康一人题眉的就达430家以上,但有的发行量甚少,合计发行量估计不会超过10万份。
所有邮刊,按内容性质,大致可分两类:(1)综合性。(2)专门性。上述“两报四刊”和各级邮协会刊大多是综合性的,而专门性研究团体的会刊、商业性邮刊、个人办刊则基本上都是专业性的。近年来,综合性刊物订阅数下降,专门性刊物创办活跃的现象,说明了集邮活动复苏以来,在各地经历了拓荒和开垦的阶段,一般性的宣传、发动、鼓吹、推广,已经不能满足集邮大众的需求,综合性刊物纵使水平较高、包容较全,但是毕竟不能代替所有集邮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原来都是“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不免形成竞争读者的严酷场面,各自的发展受到相互制约,极有必要进行自觉的协调。另一方面,专门性邮刊的单品种发行量普遍较小,超过1000份的为数不多,人力、物力消耗极大,长期坚持颇感困难,也有必要进行相互的合作。为此,本文试着探索若干可行的措施。
综合性刊物的突出特点是内容项目齐全,一般的综合性邮刊大致可有:①新邮发行信息及其题材知识,邮政新闻。②集邮活动报道和集邮纪念品信息。③邮票上的科学文化知识。④集邮基础知识。⑤集邮掌故。⑥言论和建议。⑦集邮学术研究成果。⑧编组邮集的经验体会。⑨集邮题材文艺作品及其他。⑩集邮市场信息及广告。
“两报四刊”因将读者对象设计为所有能读中文的集邮爱好者,所以都有上述10类综合性邮刊的项目,然而,其中前面5项,无论稿件具体来源有何不同,主要的材料大多雷同,甚至多家刊物的供稿者就是用了不同笔名的同一人,“两报四刊”中的“一报三刊”还都须刊登全国邮政新闻中心的统发稿。基层邮协的会刊,适应各自的读者,摘要刊登大多综合性邮刊都有的内容,一般的集邮爱好者觉得够用,也就不必订阅更多的邮刊了,而资深集邮者,重复订阅综合性邮刊,再重复翻阅基本雷同的内容,久而久之也会感到厌倦,只有少数集邮研究者、高层次邮展的竞赛选手,生怕漏了哪怕是一篇有价值的材料,才始终执着地订阅每一种刊登原创论文的高层次邮刊。
针对这一状况,鉴于每周二期的《中国集邮报》在时效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特别适宜报道上述前2项的内容,有的期刊已经注意削减这些项目的篇幅,基层邮协会刊则更加灵活地只找本身会员实际需要的内容发表。为了抓住读者和作者,有的期刊已经扩大篇幅,争取多载原创论文,但因集邮的专门性课题多而且杂,综合性刊物与专门性刊物相比,往往仍会发生顾此失彼的捉襟见肘。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还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多数高层次作者对稿件能否入选视为考核论文水平的一种标尺,为此,这些刊物只有在精心组稿、编辑的方面多加功夫,力求推出精品、佳作。在此基础上,注意编选评述性论文,以一篇代替多篇,既解脱了期刊篇幅较少、刊期较长的限制,又可以满足读者难以从有限的篇章中洞察整个领域研究全貌的要求。
我们从中获得启发,综合性邮刊也可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避免都走到一条胡同里去撞车。比如,发表各种专门性课题的年度综述,成为一种相当于分期刊载的年鉴,所约作者都是相应课题的权威学者;又如刊登各种期刊发表的重要文章摘要或题目,成为一种二次文献;再如,有所不为地舍弃部分专门性课题,相对地集中精力选编另一部分专门性课题,各自打造精品名牌。美国《林氏邮票新闻》的主办者同时出版《林氏美国邮票年鉴》的做法给予我们启发,后者是每年一册的上年新邮资料大全①。我们的报刊如果进行类似的分工,可以由周期最短的报纸为主担当新邮预报的任务,而由另一家周期较长的期刊来做汇集资料的工作。近些年来《上海集邮》编发的“新邮发行事典”,就是基于“不求最先,但求最全”的想法所作的一种尝试。集邮博览杂志社自2002年开始,以《集邮博览》增刊的形式,编辑、出版上年的《中国集邮年刊》,则是一种弥补月刊信息相对分散、资料收集时间较紧的举措,具有上述《林氏美国邮票年鉴》的编创思路。
与此同时,专门性期刊,主要是出版商刊物、研究会会刊,必然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适者生存、壮大,没有特色、缺乏读者的也会自行消亡;某些刊物也可能会合并、改变刊期或开本。同类课题的专门性刊物势必形成对读者和作者的竞争,这些刊物大多是会刊,因此实际上是对会员的竞争,如果会刊各有特色,会员就会交义加入,如果会刊内容相互重复,会员也会放弃其一。竞争客观存在,合并或并存都在于人为。
值此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重视集邮期刊持续发展之际,作者建议,不妨未雨绸缪、高屋建瓴,建立邮刊间协调机构,有计划地促成各家刊物都能成为具有特色的精品名牌。
参考文献
①戴定国,林氏美国邮票年鉴,上海集邮,2005(5)20.
署名:邵林,刊于《集邮博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