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从前看邮刊,知道英国皇家集邮学会设有图书部,美国集邮协会下设集邮研究图书馆,并不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心想只要我们建立了集邮协会,自然会有自己的图书馆。然而,实践表明,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公用的图书馆不仅要有固定的房舍,要有添置新版报刊、图书的资金,还要配有管理图书的专人,这个人要爱书、懂书,还要富有为集邮者服务的奉献精神。早在大约九年以前,那时邮市蜂起,我曾在《新民晚报》的“集邮”专版上呼吁,哪家邮市愿为集邮文化作些投入,设立一个足可聚拢人气的集邮图书馆。不久后,果然有卢工邮市出面响应,辟出一个房间,欢迎邮人捐书,正好卢工集邮沙龙的主持人是老资格的集邮文献商谈佐麟,通过他的努力,动员老集邮家陈明昌的家属捐出陈老生前购阅的全部邮书,作为卢工邮市集邮图书馆的家底,捐赠仪式堂而皇之,此后几个月的沙龙活动也曾在图书馆的外间进行。可是星移斗转,这个图书馆便常年铁将军把门,未再听说定期开放的消息,也没有专人负责其整理或充实。
全国各省、区、市、地、市、县大多建有集邮协会,但没有听说设有相当规模公用集邮图书馆的。上海市集邮协会除面积足够的办公室、会议室外,曾经拥有一间全部配备靠背大班椅的小会议室,环壁皆书櫉,条件不能算差,但所藏图书不供会员查阅,入室者只能隔玻璃相望,前几年上海集邮大楼部分房屋出租,这些书櫉和它的内容物迁入地下室,从此不见阳光更无人问津矣。我想,其它省区市邮协的情况可能也都差不多。
其实,各位集邮多年的爱好者大多都有许多集邮图书,不少人拥有创刊或复刊以来的全套《集邮》、《中国集邮报》和其他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各人手上还分别都有一些稀少的图书品种。藏书较多的置有一二十米长的落地书架,藏书较少的也有相当于大衣柜般的书櫉满载书报。有人以此设立了个人的集邮文献收藏馆,以个人的财力、精力、体力来充实、整理、维护它们,但基本上都限于自建自用,并不开放供人阅览的。
2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石少东的集邮家,将他自己毕生购阅的集邮图书捐给一家为集邮活动服务的单位,据说有满满一卡车之多,当时集邮的新闻媒体都曾加以报道和赞美,但始终未见这批图书的目录,后来这家单位几经搬迁,据说这批图书已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80年代,郭润康将自己的集邮图书都送给较他年轻的任尔勤,孰料郭老89岁那年,76岁的任尔勤却仙逝了。郭老赠书的意愿是想让更多的人更长久地更充分地利用这些集邮资料。其实,许多老集邮家都有这样的意愿。但是交给谁最合适呢?这是颇费思量的。如果能有公用的集邮文献图书馆,它必然会受到大家的支持,尤其是年事已高又不愿让自己毕生所藏图书散失的老集邮家的支持。
这样的图书馆要有一个得以长期维持的机制,最理想的是由集邮基金会主办。我曾建议上海钟笑炉集邮基金会,将资金购置房产,以一套二房一厅用作图书馆,二房供贮书,一厅供阅览;另以一套二房一厅出租,收取租金,用以支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津贴,这是一个能够长期维持的做法。可惜的是提议未获采纳,上海房价骤涨,良机已失,呜呼哀哉!
前不久听说某地拟建“邮都”,内有集邮图书馆项目,问我购买内容物需要多少投资,我答“不多”,一期工程约有一二十万足矣,后续可待老集邮家及相关出版者捐赠。内容物投资不大,房舍所需价款不小;房舍需款还算有限,日常维护开销不少,如人员工资、服务设施投入、订购期刊费用,等等,即使涓涓细流,但须源源不绝;若无健全支撑机制,就怕心心热热所建毁于一旦如石氏之捐赠,不亦悲乎!
署名:邵林,刊于《文献集邮》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