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只“宣德大缸”的离奇故事(1)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3:00
有一年的冬天,天儿冷的是嘎巴嘎巴的,想一个人捧杯热茶在家里“猫冬”都不让你待踏实了,偏有朋友哭着喊着叫我,说南城有个人家儿,藏了一只宣德年间的大缸要出手,某拍卖公司已经看上了,出价一百八十万,此缸的主儿则表示:“三天之内,可以让利给朋友。”
“宣德”瓷器?谈何容易。
搞古陶瓷的人谁不知道,经过明代初叶洪武的这个过渡期,到了“永”(永乐)“宣”(宣德)年间,那可得说是进入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那会儿的青花瓷器,乃典范之作,人称“永、宣不分家”。这玩意儿一直以来为后人追仿,因为它们用的是进口钴料,叫“苏麻离青”,烧出来的颜色特“抓人”,虽六百多年前的物件儿,那釉色清亮,花色在釉下发出淡淡的幽光,给“好古”之人迎面打出来俩字儿:养眼!再说那画青花的“苏麻离青”料,人说比蓝宝石都金贵,其产地一说是西亚地区的波斯,也有说是非洲的索马里。有史为证:明初时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是当时东西方过往商船的避风港,从西亚来的商船带着许多可居奇货在此进行贸易,正好郑和的船队路过这里,所以郑和于明永乐年间从南洋带回来的“苏料”,很可能就是在这些商船上获得的。您瞧瞧—六百多年前,三宝太监不经意间做了这么一笔买卖,到了今儿个还搅得一些人睡不着觉,一天到晚胡说八道的…
我就懒洋洋地对来人说:一是这么冷的天儿,我不愿意动弹;二来我根本不相信咱们寻常百姓的家里会有这等好事儿!
但经不住来人的软磨硬泡,只好顶着凛冽的寒风,跟着那人去了。
在车上我就闭着眼睛想:说来也是奇了怪,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在南城发生,我寻思着,可能是这些年来北京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后,剩下的老胡同就数南城多了,胡同多自然故事就多…还没容得我接着胡思乱想,那朋友就捅了我一下:“嘿—别睡了,到地方啦!”
我懵懵懂懂地随着他走进一条小胡同儿,寒风迎面吹来,打了个冷战,醒了。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保不齐也有奇货可居的意外发生呢…
转眼间来到了一户人家儿,大门口站着三位老爷们儿,虽然个个穿得严严实实,仍旧冻得直流清鼻涕,看来是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了。看见我们过来,这三位就热情相迎,拥进屋子里。
我那朋友说:“各位,给你们介绍一下这就是白先生,古代陶瓷鉴定专家。今天您家里的玩意儿是真是假,他说了算!”屋子里的人都冲着我来了,嘘寒问暖的,所有人的眼中都流露出一种期待的目光。
我把朋友拉到一旁,小声说:“孙子哎,有你丫这么办事儿的吗?大冷天儿的出来是给你帮忙,怎么我倒成了主角儿啦?说他们家的东西是真的,我买不起;说是假的,我还能从这屋子里站着出去吗?我可是上有老下有小…”
朋友和屋里所有的人都笑了,说:“瞧您说的,把我们家当成威虎山了吧?咱可都是自家人,他是我表弟。”主人一指我那朋友。
我说:“各位大爷,是表兄也好,表弟也罢,等会儿我走了以后你们到家谱上论去。我只是个陶瓷爱好者,懂得一点儿都不比你们多,老王(我那朋研胀酰挛某评贤酰┐依词窍敫蠹乙黄鹎写瑁蠹仪虮鸢盐业弊遥 ?#010;
老王起哄架秧子地说:“您就别瞎客套了。您都开博物馆了,都上电视了,在这儿您就是专家!你们说是不是?!”
一家子人都嚷嚷着:“对!对!表弟说得没错儿。白老师,里边儿请啦您呐…”
要说起来,我这个人还是真有点儿毛病,禁不住人家忽悠,其实骨子里没有一天不希望人家叫我老师或者专家。想起小时候我爸语重心长的“庭训”: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受罪!如今我真的是“人前显贵”了?可他老人家已然不在人世,唉!我好想我爹…
看着我忽然之间陷入了沉思,大伙儿就更把我当事儿了,气儿都不敢大喘。老王就说:“嘿—嘿!您别得了便宜卖乖,我们这儿没有金盘子,要是有的话,一准儿把您给托起来。就别小丫环献茶—端着啦!还不给他们讲两句话?”
我狠狠地瞪了老王一眼,对大伙儿说:“同志们,我真不是专家。什么叫专家你们知道吗?低着头在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里义无反顾地前进,知道这条胡同里的事儿自然就比别人越来越多的那个人,就叫专家!我不是喜欢钻死胡同的人,不想一条道儿走到黑,所以我不是专家。”
人们就挑起了大拇哥,面面相觑地说:“啧!啧!深刻,太深刻了,看来咱们今儿个是遇上真人啦!”
吸着主人热情为我点燃的香烟,我才发现原来这小屋子里挺温馨的,干净利落不说,一看就知道主人家是个细心人。为了招待我们,人家不仅沏好了香茶,而且还摆放好水果、香烟、巧克力糖块。别忙—这不像是请我来看东西呀,倒像是参加表舅妈家兄弟媳妇她二哥的侄子的婚礼。
盛情之下,让我十分诚惶诚恐。
我对老王说:“他表弟,这儿不像是请我来看东西,倒像是迎新亲,回头别把我给当成姑爷了吧?!”
老王说:“哼,美死你!人家这是客气,拿你当事儿,也是拿自己的宝贝当事儿。”
我对主人家说:“那您就千万别拿我当事儿了,有什么宝贝您直说,我看得了就给您看看,看不了您再另请高人。”
屋里的人就聚到一起,嘀嘀咕咕,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白先生呀,今儿个让您看的这件东西,可能是您这辈子再也看不着第二件的宝贝,是一口明代宣德年间的大缸,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文革的时候怕招事儿,我们家老爷子把它用蜡封好,埋在院子里。老人家临死前要我们给挖出来,现在这房子要拆迁,我们哥几个也该分家了,所以决定卖掉。有个拍卖公司看上了,出价一百八十万,可我们哥几个想了想,觉得卖给朋友更保险一些…”
这故事编的,从哪讲都不能让人信服,整个儿是一个胡说八道,糊弄傻小子呢?但我还必须得听着,还必须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烟也抽了,水也喝了,不把人家的故事听完不礼貌。
这家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把他们家的家世说的是天花乱坠,估计我已经进入角色了,这才把我引进内室准备欣赏,等着我看到他们家那“宝贝”时激动不已的神色,准备着跟我或者我的其他什么朋友一起,到银行提取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
内室的正中间是一块地毯,地毯的正中间堆着一座“小山”,上面披霜盖雪地遮了一床白被单子,远看像魔术道具,近看像医疗垃圾,瞧着有点儿吓人。主人家小心翼翼地、郑重其事地掀开了白色的被单,那惶恐劲儿好像是稍不留神就会得罪了他们家的祖宗。
待那个“宝贝”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时候,我盯着这口大缸看,别人就盯着我的脸看,我没看出这个“宝贝”跟大明朝的宣德年间有什么关系,当然他们家人也就没从我的脸上看到激动不已的神色。
这是一口深褐色的大缸,高约有一米开外,口径也得有八十多公分,缸的四周用“立粉”的方法绘出松树、仙鹤、宝塔、和尚等图案,看着就觉着特别丧气。缸的口沿有一圈一圈的“封盖”,就像老北京用的煤球炉子上箍的一个个铁圈儿。说它是盛水的吧,不合制式,说它是腌咸菜的吧,又太讲究了。玩儿了二十多年的瓷器,这玩意儿我真还是头回见着,但我心里却明白它大概是个什么物件儿,只是不敢随便说出来,如果说明了,就怕人家一脚把我给踹出去。
看我老半天没反应,这家儿的主人就按耐不住了,挺不客气地问道:“白先生,您是懂瓷器的吗?在这宝贝面前您可是真沉得住气!不会是把您给镇住了吧?!”
我说:“恕我眼拙,我还真被它给镇住了。敢问这是个什么东西呀?”
主人说:“什么东西?听好了—这是大明朝皇宫里给皇上养金鱼用的大缸!宣德年间的。没见过吧?—宝贝!”
我差一点把喝进嘴里的茶水给喷喽,心说你们家的皇上才用这丧气玩意儿养金鱼呢!可又不便表现出来,只好顺应着说:“对!对!是宝贝。”就想离开。
主人一把拦住我说:“别介,您别走哇,大老远的请您过来是想听听您的见解。其实我们不懂瓷器,只是听老家儿这么说的,您就别跟我们打哑谜啦!”
我看了老王一眼,老王就说:“你实话实说吧,这儿就你是真行家。”
我琢磨着今天不给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看来我是走不了了,再加上我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想叫人家小瞧我。于是坐下来点了支香烟,特平静地说:“各位的心情我十分的理解,可…怎么说呢?这东西…它实在不是个正经东西。”
“嘿!您这是怎么讲话呢?什么叫‘不正经’呀?!”主人家明显有点儿急了。
我也豁出去了,说道:“这东西第一它不是鱼缸,第二跟明代不搭界。说明白了你们可别打我,这玩意儿是一尊装死人用的肉身瓮。过去庙里的僧人圆寂了以后,要以坐姿摆好放入瓮中,然后一层层地把盖子盖好,再糊上石灰,或埋入地下或藏于窑洞,这是出家人的一种丧葬形式,当年我学考古的时候在南方见过类似的东西,你们仔细看看这缸上的图案就明白了。”
没等我把话说完,他们家的女主人“噢—”的一嗓子先就叫起来了,并跳着脚的骂:“缺德鬼呀,我说这玩意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呢,原来是装死人用的瓷棺材!你们把这么个野鬼给招到家里来了,还当成祖宗似的供着,晦气死啦!”
我劝说道:“大嫂您别着急,兴许当年老家儿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看着好玩儿就收回来的。”
那大嫂又骂道:“什么老家儿不老家儿的,跟他们的爸爸没关系!是这几个缺德鬼上礼拜花了十八万块钱,不知道是从哪里买回来的,愣说是明代的鱼缸,值一百八十万。这心眼儿缺的,都缺到非洲去了…”说着话儿她就使劲儿地拍打衣服,像是要把晦气给拍出去。
得!这故事一下子就被他们家的女人给“穿帮”了。
我说:“大嫂呀,您也不至于的,咱们可都是唯物主义者,您不用害怕。”
那边的几位大爷(包括老王)已经是呆若木鸡,烟屁都快烫手了还在指头缝里夹着。看他们这副德行样儿,我忽然觉得挺可怜的,就开导说:“没事儿啊,没事儿!不是有个拍卖行要吗?别说一百八十万,就是给一万八都卖,赶紧的!”
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出来就把哥几个给说哭了。老大抽抽噎噎地说:“咳—!上哪儿找拍卖行去呀?我们上当了,我们哥儿几个每人凑了六万块钱,卖主说这东西能翻十倍,您看这事儿闹的。要不您…您再仔细看看?”
我无言以对,只能陪他们长吁短叹。
过了一会儿,他们当中有人问我:“白先生,就算您说得对!它就是个瓷棺材!可…它是不是也有点儿年份?”
我只好说:“对,它确实有…有点儿年份。”
那人又说:“好!有年份就成!收着它早晚就是古玩了。”
这时候,我说了几句最操蛋也是最实在的话:“哥几个,咱可别再自欺欺人了。您想想看,把八宝山那个最漂亮的骨灰盒儿买回来,放上二百年,它也成不了文玩清供。它…它还得叫骨灰盒儿不是?”
“哇—!”这回是他们家连男带女的全哭了,估计老家儿过世的时候,都没这么伤心过…
顶着寒风,我拉着老王往回走。
老王一甩胳臂就跟我翻脸了,说:“姓白的呀,今儿你可是太不道德了,你不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们,瞧把他们给难过的,如丧考妣!另外,虽然他们编了个挺没谱儿的故事,可…可这只大缸哥几个刚搬回来的时候我也看了,觉得…还是一件老货呀。怎么到了你这儿就成了骨灰盒儿啦?”
我白了老王一眼说:“我这可是救人于水火,胜造七级浮屠。让他们一天到晚的守着个类似骨灰盒儿的东西做发财梦,那才叫不道德呢!打眼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听劝告一再地打眼、执迷不悟地打眼、将打眼进行到底!”
那老王就虎着脸,跟吃了只苍蝇似的咧着嘴说:“你骂我?你怎么知道我这外号儿的?”
将打眼进行到底?!
%本回提示: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实乃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精绝之品,非一般收藏者信手可及。岂不知求者万千,得者盖寡,世人稍微冷静思考便可明了此理。求真品却不从研习、实践中获取真知,就好像“人皆好生,却不好养生之道”。卖假货编故事骗人骗己,就好像“人皆恶死,却不恶作死之为。”
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此之谓也!
2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4:00
《打眼》第二部分
汝窑谜踪之一:开篇(1)
前两年有个搞法律的朋友找我,说最近听同行讲了个案子,有人买了一只宋代的汝窑笔洗,要价一百多万。付了几十万的定金后,结果发现这东西是假的,再找卖主的时候已然是踪影全无。
可难办的是这只汝窑笔洗在成交之前曾请某专家鉴定过,说是“真品无疑”,那买主找不着卖主,就恼羞成怒地把专家告了…
这热闹可就大啦,听着都觉得头疼!
朋友问我:“什么叫汝窑呀?它怎么会值那么多的钱?
我对朋友说:“想知道个中原委吗?”
朋友道:“说真格的,太想知道了!”
“那好,回家让你老婆好好地做一顿炸酱面,酱里少放盐多搁鸡蛋。再备两瓶啤酒,要冰镇的。听我仔细道来!”
“瞧你丫这穷命…”
距今约九百年前的大宋王朝,有这么两位皇帝,一位是宋哲宗叫赵煦,一位是宋徽宗叫赵佶,这是一对兄弟君主。其中哲宗赵煦本是个声色犬马之徒,因为荒淫无度,二十郎当岁的就英年早逝了。
可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位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花儿爷”偏偏喜欢上了瓷器,特别是号称“千峰翠色”的青瓷。或许是美人儿和这青瓷摆到一起,可以交相辉映?于是,“花儿爷”命工匠人等竭力烧造,所耗银两自不在话下。
督造单位当然是不敢怠慢,岁岁开窑、月月举火、日日烧造,烧出来的青瓷是车载舟集,一批批不分昼夜地送往开封汴梁。早有佞臣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产品,奉到哲宗赵煦的面前,赵煦却一边剔着牙花子一边乜斜着眼前的精美瓷器,半晌不说话。
大臣们的心里就发毛了:这皇上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有人就壮着胆子上前跪奏道:“启禀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等奉旨日夜烧造青瓷,盈窑虽过百件,器成不足一二。现将其珍绝之品奉上,着吾皇龙目御览。”
哲宗赵煦呸了一口,将嘴里的牙花子吐了大臣一脸,跺着脚骂大街:“这也叫青瓷?这颜色儿还没有寡人我刚才吃的熬白菜看着舒坦呢,都给砸了重新烧!”
大臣们就匍匐叩头,口称:“臣等罪该万死!”
群臣之中有一老者冒死上谏:“今内为荒年,饥殍遍野。外有北寇,连续征战,国库几近空无,若再事烧造,无异于劳民伤财!臣闻说定州瓷器亦是美轮美奂,吾皇可否暂用?”
赵煦骂道:“老帮子,你是色盲吧?定窑瓷器好是好,可那不是白色儿的吗?再说这定瓷是覆烧(即扣着烧),那上边儿的芒口(即定瓷口沿处)不挂釉,就跟砂纸似的,特别的剌嘴。呶—你们瞧瞧,朕这性感的嘴唇儿都给磨出茧子啦!”
群臣就无人再敢多言,长跪不起。
少顷,哲宗赵煦说:“哥儿几个,烧不出来就说烧不出来,甭瞎找辙,甭装大个儿的。内侍!”
“有!”
“传朕谕旨,叫这几位大人立刻下岗,烧造单位重新给我优化组合!”
“接旨!”
于是这帮人就被炒了鱿鱼,回家种地去了。据说这伙人从此就恨上了皇帝,其后人大都当了擅长造假的古董贩子,而且是专门倒腾汝窑赝品的那种。
新来的几位督陶官跪倒在皇帝面前,吓得就差尿裤子了。
哲宗赵煦说:“瞧见前边的那几位爷没有?干不好就和他们一样。”
官员人等叩头如鸡啄米,涕泗横流。
有人就上得前来,堆金山倒玉柱地朝着上边叩头,哀求皇上道:“启禀吾皇万万岁!臣闻青瓷始于洪荒,初见于秦汉,成就于晋唐,人呼‘秘瓷’是也。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以为没落。今本朝之汝州一带,民间亦可烧造上好青瓷,且尽精微。臣以为可否将此处画地为牢,开辟烧造贡瓷之所。只是青瓷向来浓淡不一,肥厚有别,不知何种色泽为吾皇独衷?”
哲宗笑道:“早点儿请教我不就结啦?朕前几天闲游御花园,忽然阴云密布,雷雨交加。过了一会儿云开雨歇,抬头观看—嗬!天儿这叫一个蓝!朕就在万景亭里随手写了两句诗…就两句啊!后边几句写不出来了。我要的颜色,这两句诗里自有答案。”
说完了话,赵煦就拂袖而去。
早有内侍将皇上写好的诗句取出,交与群臣,群臣伏地展观,上书二句诗共十四个字:“雨过天青云破处,著般颜色做将来。”后边果然是“…”。
人们当时就晕了,说:“皇上这是指天为色呀?亏他想得出来,如此之色彩就是把我等打出屎来也难做到!”
内侍哈哈大笑道:“知足吧列位大人,幸亏咱们皇上就写了两句诗,他要是写上首七律,还不定得把老天爷变几种颜色呢!我留过学,就算是半个‘海归’吧。外国人管这种‘喀勒’(colour),叫‘思盖布鲁’(sky-bule),翻译过来就是天青色,去吧,照着烧去吧!”
群臣只好退下,临走时没有忘记振臂高呼“谢主龙恩”,因为每个人都给评上“正高”了。
至此,被后人称之为“天青色”的汝官瓷,就从宋哲宗的元祐元年(公元1089年)开始烧造,是为有宋以来中国五大名窑,即汝、均、官、哥、定之首,史书上记载:“汝,五窑之魁也。”
结果没过多久,因为宋哲宗赵煦在宫闱里夜夜泡歌厅、日日洗桑拿,小身板儿是越来越抽抽儿,最后终于在花团锦簇般的众美女怀抱中“童体脱阳”—驾崩了。据说他死的时候,打碎了一只天青色汝窑三牺尊,至死都不忘再交代几句:“汝窑青瓷…是为国器,不可陪葬…不可买卖…不可民间仿制。汝州一带盛出煤炭,料后人定会掘采无度,以至渠尽河竭、浮尘闭日,叫做‘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指数当在重度污染。天都看不出蓝色儿了,我看他们谁还能够仿造出‘天青’色来?”
靠得嘞!这个皇上,用心何其毒也。但值得庆幸的是,它终究没能难倒这一带的农民兄弟。九百年以后,这里仿制高手辈出,几近乱真,且作后话。
哲宗赵煦猝然晏驾了以后,继续完善汝窑青瓷烧造的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到了皇弟—宋徽宗赵佶的肩上。这赵佶和他的哥哥可完全不一样,生得一表人才不说,且打小就钻研琴、棋、书、画,年年是那汴梁城里的头等“三好生”。当然,他的言谈举止也不像他哥哥那么“八卦”。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这样认定:如果赵佶不做皇帝,就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风光的艺术家之一。
徽宗当年在皇城里的龙德宫饶有兴致地开办讲座,为他喜爱的大臣们普及陶瓷鉴赏知识。他对汝窑的评价是:虽一抹淡青,然静如止水。虽神光内敛,却温润似玉。为鉴赏汝窑的后来者们洞开了一个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美的境界。
在宫里,能和徽宗赵佶唱和的唯有丞相蔡京,赵佶就破例在一只汝窑盘子的底下刻了一个“蔡”字,赐给蔡家,那蔡家就蒙受了超乎寻常的恩宠和无上的荣光。过后,赵佶怕西宫娘娘吃醋,又赏赐奉华殿汝窑一件,照例于器物的底部刻“奉华”二字。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仅有这么两件带刻款的汝窑瓷器,是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是天公不作美,该着宋徽宗赵佶这个尚文轻武的皇帝气数殆尽。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城破隘,拿下了中原半壁江山。于是,到了徽宗赵佶的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汝窑青瓷,从此在历史上就灰飞烟灭,销声匿迹。从公元1089年算起,到公元1106年,它只有不到二十年的烧造史,是名副其实的“昙花一现”。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遗留下不足七十件完整器物,实乃文物及收藏领域的凤毛麟角。
九百年弹指一挥间。莫非哲、徽二宗的鬼魂作祟?莫非当年被金兵铁骑踏平了的窑址死灰复燃?怎么这几年净出现汝窑瓷器,而且持宝者一张嘴就说:“这宝贝可是家传的!听老辈人说,打宋朝起,我们祖上就在宫里当太监…”
炸酱面剩下了,因为这酱做得太咸,朋友老婆的手艺看来还是缺练。于是,就着两瓶冰镇啤酒,我把故事讲完了。朋友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白兄,这故事…还真挺精彩的!这就不难理解汝窑如何这般的价值连城了,只是不晓得是历史记载还是您老人家的杜撰?”
我说:“既有历史记载,也有某的夸张,但的确不是杜撰。”
朋友又问道:“那后来呢?后来这汝窑的窑址是怎么在河南被发现的呢?”
“你还想听?”
“当然!当然!如果不是国家机密的话。”
“肯定不是国家机密,但却是我的创作机密。想听也可以,让您老婆再做一回打卤面,多切点儿黄瓜丝儿…”
“面条儿脑袋!难道你就不能吃点儿别的什么?”
北宋灭亡之后,都城南迁到临安(今杭州),于是女真与南宋隔江而治,当年哲、徽二宗的后裔们只好偏安一隅。据说南迁之后的帝王们,最为思念的就是昔日的汝窑青瓷,且无力再事烧造,这宝贝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御香缥缈”,总是萦绕在帝王的美梦之中…
近百年来的考古工作者们,曾“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汝瓷的窑址,但却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可谁会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在河南汝州一带有个几乎是无人知晓的小村落—清凉寺村,却一夜之间石破天惊,汝窑青瓷那神秘的淡绿色光芒,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从这里某户农家的鸡窝里,不经意地、令人难以置信地迸发了出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这个小村庄的村口,曾建立过一家紫砂厂,生产紫砂工艺品。厂里有一位很有心计的农民工程师,据说他老早就怀疑这里和大宋汝窑有某种关联,经常独自走村串户。这一日他冒着蒙蒙细雨,独自在乡间漫步,无意之间在一户农家的鸡舍前发现了只瓷盘子。那淡淡的青色,马上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这太稀奇了、太诱人了。当然,在那个年代里,只有像他这样的有心人才会对这只盘子感到不同寻常。于是,他就停下来了…总之,他就买下来了…
这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汝官瓷?他吃不准,听说国家在北方某大城市召开陶瓷年会,这位先生就揣好盘子,自费前往。几经周折,据说在大会即将散去之时他才有机会见到某专家,当他小心谨慎地从怀里掏出这只瓷盘子的时候,刹那之间,在场的人就全都惊呆了,人们几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哎哟喂—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旷世之宝,竟如此平静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持有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那位资深的专家事后在文章中写道:当他看到这只淡青色的瓷器时,瞬间产生了一种失重感…
这种感觉,今天要是让我来形容,就叫—晕菜!
于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论是考古专家还是收藏大贾,一下子就把炽热的目光投向了这里:中国—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嘿—我说再给咱来一碗面条儿,你老婆今儿这卤—打得可不赖!”
“哦!”
朋友没给我盛面,倒是晕惚惚地盛了一碗滚烫的面汤。看来我的这位朋友也是个“俗人”,那汝窑瓷器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光是听了两段故事,就先让他迷瞪了。
“思盖布鲁”(Sky-bule)啊,难道你真有如此令人神魂颠倒之魅力?
本回提示:
文中提到的汝窑瓷器,是近几年收藏界里的一大热门话题。所谓汝窑者,实指北宋后期之官窑(亦称汝官窑),窑址曾长期不明。1986年冬,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发现相关标本和窑具,始定其窑址位于该村。
汝窑产品的特征为淡天青色釉,多有细纹开片。其烧造方法为“满釉支烧”,这是一种在当时极为先进的烧造方式。汝窑的烧造年代非常短暂,约从北宋末期的宋哲宗的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的崇宁五年(1106)的十多年时间。据历史记载,北宋末、南宋初,汝窑瓷器已为珍品。流传至今,汝窑的真品已极为罕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足70件,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等地。所见器物多为盘、碗、洗、盏等,亦有仿青铜器如出戟尊、奁形炉等,乃国宝级重器。
至此我们不难想像出,汝窑瓷器的确是价值连城的珍宝,绝非常人唾手可得之物。现在的收藏市场上,动辄出现汝窑瓷器若干,且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实都是“天方夜谭”,根本不足为信。明了此理,某种程度上比从“专业”上如何鉴别汝窑更为重要。
3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5:00
汝窑谜踪之三:(1)
汝窑谜踪之三:吴仁兄的“汝窑”情结
在京师,由于我长年不懈地追寻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碎瓷烂瓦,老早的就得一绰号—“片儿白”。有人真拿我当事儿,认为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说至少在他这,看什么就有什么,唐、宋、元、明、清外加民国,只要是能说得上来的窑口,往往都可以展之以观,哪怕只有手指甲盖儿大小。更多的人则是拿我不当事儿,认为这个“片儿白”是神经病,是“气迷心”。什么“片儿白”“片儿黑”的,都跟“片儿汤”一样,是属于在一个锅里咕嘟的大杂烩!
对于我从事的这摊子旁门左道的“事业”来说,褒贬不一实属正常,凭什么有人夸你你才高兴?再说“片儿白”等于“片儿汤”的叫法,我完全认同。咱虽然够不上“正餐”,可真饿急了,来一碗“片儿汤”,稀稀溜溜、热热乎乎的也能饱人,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并没有因为当年在乡下被假标本打眼,就放弃了对汝窑青瓷的追求而洗手不干。此后十数年的时间里,某更是矢志不渝,往复中州,得汝窑之珍贵标本逾万,收获颇丰不说,且渐渐谙熟了汝窑的烧造与真伪,慢慢地竟成就了我那“享誉中外”的北京睦明唐古代陶瓷标本博物馆中的一大特色收藏。
然而,我当年的打眼故事虽可称得上是情节生动,但破财之金额却实在不足挂齿,不足以引起朋友们的重视或让他人引以为戒。于是有朋友就步着我当年的后尘,无怨无悔地、踌躇满志地一猛子就奔着那个偏僻的小村落扎了下去,直到发现已经完全是囊中羞涩的那天,也不曾悟出,自己不过是在文玩收藏的这个大千世界里,演出了一场《游园惊梦》,让自己如此倾心的汝窑珍品,不过是像《惊梦》当中的柳梦梅,而自己则当了一回为假汝窑失魂落魄的“杜丽娘牌儿”的冤大头…
我认识的一位大哥,原是个很有作为的工程师,姓吴。据说再精密的仪器,哪怕有一颗螺丝松了,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年薪颇丰的他,没有任何可以挥霍金钱的不良嗜好,然而却染上了好古之癖,陷入了一个与之安身立命的专业形成巨大反差的领域。更要命的是,吴仁兄与900年前的大宋皇帝哲宗赵煦一样,迷恋汝窑青瓷,迷恋到了魂牵梦绕的境地。
说起来这事儿还与我有关,吴仁兄也是听了我眉飞色舞的故事以后,深受感动,感动到了必须得赶紧“抄”我“后路”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实在不甘心让这汝窑的天青色,只被白三爷“一个人受用”。
于是,他老人家没有和身边任何朋友(包括我在内)打招呼,就“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一来二去和那个小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厮混得倍儿熟,得“国宝”级赝品若干,当然,这钱也就花扯了。
据说吴仁兄当年一踏进那个小乡村,乡亲们就跟见到了福星一样热情,东家请西家让。奔波劳碌了一天的吴仁兄,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里,虽然没有“足底”或者“泰式推拿”之类冰凉小手儿的伺候,但是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却擅长“心理按摩”,这同样可以为他起到解乏的效果。
花花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便一眼认出:“是绞胎瓷—唐代的!”
绿绿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又认出来说:“这是临汝窑呀!”
姹紫嫣红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再认,惊叫:“哇,均瓷耶!看那上边的窑变,非北宋莫属!”
于是乡亲们就为他把大拇哥高高地挑起来,都快挑到房梁上去了。
有人完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吴老师呀,外边来了那么多的专家,哪个人的眼力也不如您。怎么我们这里的好东西就逃不出您的眼睛呢?没有二十年的摸爬滚打,是绝对达不到您这种水准。”
吴仁兄心里说:二十年?我喜欢陶瓷连前带后加在一起也没有二十个月。谁说这鉴赏家的门槛儿是高不可攀?我难道就不能做这个领域里的神童吗?我的眼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天生的慧眼。
在乡亲们的赞许和感叹声中,吴仁兄的心随着点燃的香烟袅袅上升,飘飘然也。但他不愧是大家风范,出手阔绰扌胩旨刍辜劬徒诒Ρ聪な依ɑ持小5比唬缜酌且舱婷挥小岸嘁薄R蛭侵溃狻靶睦戆茨Α辈摹靶朔堋辈鸥崭摘┛肌*?#010;
末了,有人才捧出汝窑天青色三足樽一件,全场立刻鸦雀无声,似乎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持宝者言:“不是吴先生这样能让我们信得过的大收藏家,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不舍得拿出来给人看。国宝呀国宝!您看这上边的开片,那叫‘百圾碎’。再看这器物上的‘土沁’,是胎里带,赝品是根本做不出来的。”
吴仁兄就觉得心痒难挠,那感觉又有点像气管炎发作,是嗓子眼儿里那咳之不出的痒痒。
“多少钱?”
“二十万!”
有人却瞪着眼珠子说:“后生呀,这宝贝你可是不能卖的。你爹还想留着它给你们娶个后妈呢,你偷着卖了,就不怕你爹打折你的腿?”
“快别提他爹啦,他爹才不是个东西呢!关键是咱可不能犯法…”人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归我了,我要!”
吴仁兄实在不想与这国宝失之交臂,于是买卖立刻就坐地成交了。
“好眼力!”
“好气魄!”
“好机会!”
“好…好…”
在乡亲们的一遍一遍地叫好声中,在庄户人家无微不至的“心理按摩”下,吴仁兄终于再也忍不住兴奋,气喘吁吁地过了一次让他这辈子都永远不能忘怀的“高潮”。
若干年之后,吴仁兄的经济已然变得捉襟见肘,但是他一点儿都不惊慌失措,他说了:“我有那么多的宝贝我怕什么?卖一件也够咱半辈子的开销!”
没错,按吴仁兄之收藏,如果都是真东西的话,他拥有的“资产”我用十个手指头掰着算都算不过来,估计称得上是亿万富翁。可我一直不忍心给他点破,我担心他一旦从这个南柯梦中醒来会怎么样?反正要是换了我,没别的招儿,就剩下跳楼了!想起来,这事儿忒可怕!
终于有一天,吴仁兄将他收来的那件“汝窑天青色三足樽”摆在了我面前,红口白牙地说:“老弟,这可是国宝级的东西,我现在打算要出手了。可一帮专家愣说这宝贝是赝品,什么狗屁专家呀?他们懂什么呀?!你给我评评这个理。”
这难题给我出的,没辙—只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我问:“有几位专家说这玩意儿是假的?”
“三位。”
“您让几个人看了?”
“…三个。”
“那可麻烦啦!您想呀,谁花几十万买古董不得找专家给掌掌眼?一般情况下,有一个人说假,买主儿心里就打鼓了。俩人说假,买主就得把钱箱子坐屁股底下,基本上是很难成交了。如果仨人都说假,买主只有一种可能—立刻走人!”
“那专家就没有错的时候?我说这宝贝是真的难道就没人相信?!”
“您好像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强加所有人,让大家步调统一、意见一致都信你的,这办不到。”
“别气我啊!我现在已经快急火攻心了,你就说这东西是真是假吧!”
我也快“急火攻心”啦!我说:“老兄呀,都到了这个地步,说它是真是假我都是在装王八蛋。给您出个主意吧,到国家的检测机构去检测一下,咱用科学的手段说话。”
“好吧!”
这一个回合算是扛过去了。
几天以后吴仁兄又来找我说:“检测结果出来了,也说是赝品,愣说那土沁是某个元素放多了才形成的。那是个什么破机器呀?是不是该膏膏油啦?!”
坏了,吴仁兄本人就是个玩儿机器的工程师,竟说出如此糊涂话,我真的是无言以对。
少顷,吴仁兄又大叫道:“什么专家,什么科学检测,谁我也不信。我…我就相信我自己,你们都是睁眼儿瞎。哈哈—人尽醉,唯我独醒也!”
我大惊失色,难道吴仁兄—他神经了?汝窑呀“汝窑”,你可是害人不浅!
过了好一段时间,听说吴仁兄真的是大病了一场。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正常了。但是,谁也不能再跟他提及“汝窑”二字,说是一听到这俩字儿,他就想吐…
%本回提示:
1文中所云“绞胎”,又称“搅胎”或“搅泥”。将白色、褐色(有时是多色)的泥料搅拌成坯,再施釉入炉烧造便可制出呈现纹理的瓷器。其纹理有木理纹、野鸡翅、羽毛纹等。绞胎瓷始于唐代,沿袭至两宋,器物多以碗、杯、三足小盘、小型瓷枕为主。窑址分布于河南的巩县、当阳峪、宝丰清凉寺等地。绞胎瓷的工艺制作相对简单,因此极易作假,但从其绞理和釉色上还是较好分辨。
2文中所云“窑变”,是指釉在窑内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色泽。原本是古代烧瓷人对其所使用的“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把在炉窑内发生变化、无法人为控制的釉色叫窑变,宋代的钧瓷即是此种烧造原理。而作假者往往在釉子里加一些其他元素,如可产生“釉里红”颜色的氧化铜,便可人为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
3文中所云汝窑赝品上的“土沁”,实际是造假者在釉水里加进去了一种叫“锆”(符号为Zr)的元素,这种元素是一种稳定剂,它可以抑制陶瓷釉面里的气泡生成,从而给人一种“自来旧”的感觉。锆元素堆积多了,就可以形成人为作出来的“土沁”,但是这种“土沁”看上去很不自然,不难被识破。
4文中所云“百圾碎”,既陶瓷釉面上出现的开片,本是烧造中陶瓷的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同,致使陶瓷的表面出现的裂痕,属于工艺流程中的缺陷。宋代开始有意识地在瓷器上用开片做装饰,如“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等。所谓“百圾碎”即其中一种,较容易仿造。仿造出来的“百圾碎”,看上去给人以生硬、不自然之感,同时在细小的开片之间,往往有人为的“着色”痕迹,需仔细辨别。
5吴仁兄的心态是颇具普遍意义的。收藏者如能够在自己的收藏行为中,经常悟到“平常心、本分事”这种“生活禅”的机理,便不会为贪心作祟,以至于走火入魔了。
4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5:00
汝窑谜踪之二:(1)
汝窑谜踪之二:汝窑,我爱你的一切及其他
不可否认,我对汝窑青瓷是情有独钟,做梦都想接近它,然而真正接近它又谈何容易?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便频繁地进出汝窑那神秘的窑址—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在我的收藏生涯里,就留下了几个跌宕起伏、啼笑皆非的片段。
说起这清凉寺,有点儿意思。现在其名叫“清凉”似乎没讲儿,为什么偏偏在这里烧造旷世之绝品—汝窑?个中必有蹊跷。古人烧窑讲究三大要素:土、柴、水。别看现在这里净闹水荒,老百姓差不多家家都得挖水窖,据说这古窑址就是挖水窖才挖出来的,宋代这里可不缺水,那清凉寺似乎该叫青龙寺才对。我寻思这儿的人长期以来说话有那么点儿含混,是不是“凉”、“龙”不分?于是以讹传讹?后来我在唐诗里看到一首王维写的《夜过青龙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地界儿,可见这里该正名了。
再说县名“宝丰”,这“宝”为何物?据载此地“产玛瑙也”。史书《清波杂志》上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就是这句话,给汝窑的制作工艺平添了神秘色彩,害得后来有不少假行家,逮着“汝窑”就捏着个三十倍的放大镜瞪着眼睛看,边看边喊:“妈呀—快瞧,这气泡上个个都顶着小红点儿,那可是玛瑙呀!真品—没跑儿!”瞎他妈咋呼什么呢?其实这玛瑙不过就是氧化硅而已,在瓷釉里的作用跟石英类似,不值钱。汝窑真正的一抹“天青”和乳浊恬静的神秘感,是当年的窑工们费尽心机、恰到好处地掌握了烧造温度以及其他的化学变化造就的。古人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去烧造汝窑,这才是千金难求的,但却从来不为“收藏者”所看中,这就难怪日后发生那么多以“汝窑”为交易的打眼悲剧了…
还记得第一次造访,是在一个深秋的季节,天上下着蒙蒙细雨,那情景很有些像当年某农民收藏家“鸡窝探宝”的经历。一下车我先就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这里的村前坡地上,到处都是坑,一个挨一个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不解地问陪同的河南朋友:“你们这里是不是正在大规模植树造林?”
河南朋友怪笑道:“啥植树造林呀,这都是村里人挖瓷器挖的,真为了绿化,恐怕就没这么大的干劲喽。”
果然,这些土坑的四周,到处可见散碎的瓷片。此情此景,令我这个专门到处收集“碎瓷烂瓦”的人兴奋不已、贪心难耐,我就问身边的朋友:“我能拣一点儿吗?”
朋友说:“看你这可怜样儿,拣就拣吧。”
于是,我就奋不顾身地跳入坑中,就像一个已经三天三夜没吃着粮食的饿死鬼,忽然给扔进了烧饼堆里。哪里还管得了那坑里的积水,任凭稀泥灌满了我那双崭新的仿“花花公子”牌儿牛皮鞋。
那天我穿着一件绿色的雨衣,在数不清的土坑里上蹿下跳,忽远忽近。朋友们说我就跟个大号的癞蛤蟆似的,腿脚特利索,一点儿不像在大城市里坐办公室的人。但是费劲拣出来的瓷片,村民看了以后都说是垃圾,一片汝窑也没有,真是气死活人不偿命!
在河南,我新认识了一位朋友老丁,哥俩的脾气挺投缘,于是老丁就领着我走村串户,这才让我真正见到汝窑的瓷片标本。令人惊诧的是,在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有故事,都是深不可测的聚宝盆,可我却一片儿也得不到,人们总是客客气气地甩给我两个字:“不卖!”
那天晚上,我把老丁拉到宾馆陪我,是夜,辗转反侧、不能成寐。一会儿抽根烟,一会儿起来撒泡尿,搅得老丁也睡不着。老丁就嘟囔:“城里人毛病就是多,这么好的沙发床都睡不着,用不用我给您喊一段儿豫剧催眠呀?”
我说:“老丁呀,您装什么糊涂?我失眠可是有原因的,我到现在是一片汝窑标本也没得到,就这么空手而归,我实在是不甘心!你得帮我。”
老丁笑道:“你在这里人生地不熟,谁敢卖给你呀?”
“咱们俩不是熟人吗?”
“那好吧,明天你就跟着我,保证让你满意—睡觉!”
不一会儿,老丁就鼾声大震,睡着了。
可我仍旧是毫无睡意…
第二天一大早,老丁就带着我出发了,一路上老丁再三叮嘱我:“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问,看好了喜欢的东西就交钱走人。”
我说:“一切都听地方领导的安排还不成?”老丁就笑了,笑得有点怪模怪样儿的。
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儿,反正是老丁介绍的朋友,无论如何老丁不会叫咱吃亏吧,所以我就不便多问了。
这儿和我以前见到的其他老宅子一样,照例是坐落在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里边,照例是属于只点着一支小灯泡,特别昏暗潮湿的那种,要不然怎么能透出神秘呢?房主是一位塌肩驼背的老者,姓毛,神情凝重、不苟言笑。待我们进得屋门,那老毛就把脑袋探出门外,左顾右盼,确实证明无人跟踪我们之后,方才把门关上。
我琢磨着,当年的地下工作者接头儿也不过如此吧?我就产生了一种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欣慰,同时对老丁和老毛也就倍加的信任和感激。
老丁趴在老毛的耳朵边儿上,严肃认真地说:“这位白先生,北京来的收藏家,是我老丁最要好的朋友。他想买一些汝窑瓷片儿,或者其他什么好玩的东西,老毛,你可得多帮忙…”老丁一边说一边朝我挤咕眼儿,意思好像是“今天你着实遇上一位实在人了”。
老毛就为难地说:“汝窑瓷片儿?嗬—这东西可是比金子都珍贵,不好找,我老毛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要马上拿给您,那除非是假的。”
“难道这瓷片也有假的不成?”我吃惊地问。
“当然有哇,您要是不认识我们,您可不就得买假的呗!”老丁和老毛一起这么说着,说得我是心存感激,一个劲儿地给这两位好人道谢,并向人家表示:如果日后有机会来北京,吃住我白某都包了…知道自己是在胡说八道,自觉挺卑鄙,怪对不住这两位大好人的。
少顷,老丁对老毛说:“哎—我听说你前些日子挖出来两件青瓷碗?还是刻花儿的?拿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好吗?”
老毛就说:“咳,那是个啥破烂儿,挖出来都小半年了,可到了现在,我还没有弄清楚它到底是个啥窑口呢。”说着话,他就从被服垛底下掏出来一个大纸包,打开一看,嘿!绿莹莹的一对刻花儿大碗。
我拿在手里细细地把玩着。呀!这分明是一对儿“临汝窑”的青瓷大碗,品相极佳。我知道在宋朝的时候,这一带除了生产供奉给皇宫的“汝官瓷”之外,民间还烧造一种“临汝青瓷”,与当年出产于陕西潼关的“耀州窑”齐名,并列为中国古代青瓷中的上品。于是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似的,迅速回忆起某年的一家知名度颇高的拍卖公司曾拍过此类珍玩,起拍价就是两万多元,据说最后是以大几万的价格成交的。想到此处,我的心前区不禁掠过了一阵“功能性战栗”,这大概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房颤”?
老丁似乎一下子就看破了我的心思,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暗示我:“别着急。”然后他就不紧不慢地问老毛:“你这两只破碗,要多少钱?”
老毛揉了揉眼睛,憨憨地说道:“哎呀,您看看这个事儿啊…咱是农民,是几辈子的庄户人,从来就不会做个买卖啥的。这东西反正也是挖地挖出来的,留着它也没意思哈?你让白先生就看着给吧,城里人有钱,不在乎多给一点儿哈!”
说完话,这老毛就递给我一支特劣质的香烟,一边替我点火一边还找补了一句:“您说是不是?”
靠!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啧—啧!面对这样的老实人,我怎么忍心去跟他杀价?我怎么能去怀疑人家的一片诚恳?
老丁小声地问我:“您身上带着多少钱?”
我坦白地说:“只有一万多一点儿,你和他商量商量,给我留下一些够回家的盘缠就行。”
老丁就说:“好!我替白先生作一回主,两只碗给你一万块钱怎么样?咱可不能让北京的朋友光着腚回家!”
老毛表现得很勉强,我这儿则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一捆人民币递了过去。老毛和老丁一起点钞票,对着灯泡一张张地验证,看来是生怕有假票儿,真有耐心。我就小心翼翼地把两只青瓷大碗用破报纸包好,揣进了怀里…
回到了宾馆,我不光是没有了睡意,连饥饿感都找不着,就剩下亢奋了。我寻思着得出去吃点夜宵,要一瓶小酒儿,自己给自己庆贺庆贺。啊呀—敢情这人要是一旦走运的话,挡都挡不住!
在一家小饭铺里,我要好了酒菜,自斟自饮。用北京人的话说,这叫“闷得儿蜜”!
突然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猛抬头认出了是一位北京的“瓷友”,他身边还跟着几位河南收藏界的朋友,其中有人是半熟脸,但却知道他们都是这个行当里的腕儿。嘿!他乡遇故知,这让我原本就已经兴奋的心情,更加激动不已。
那“瓷友”问我:“您怎么跑到这里来啦?”
我说:“出差,顺便看看朋友。”
“该不是顺便看看汝窑来的吧?”那瓷友诡秘地笑着。
“彼此彼此!”我连声应答。
瓷友说:“老兄啊,在这里可得把眼睛睁大些,别打眼!”
我说:“你咒我点儿好行不行?来,一块喝着!”
于是大家就凑到了一桌,添酒加菜、推杯换盏,不一会儿就喝高了…
我这个人不能沾酒,三杯入腹就变得是“狗肚子里装不了二两豆油”,把今天的美事儿向大伙和盘托出,大伙就嚷嚷着要看宝贝,就稀里糊涂地跟着我回到了宾馆。
点亮了这里所有的灯,房间呈现出一片灯火通明。我从手提箱里取出宝贝,一边展示一边叮嘱大家:“别激动!别声张!”可这东西摆出来了,我却没有见着任何人激动或紧张,房间里一片寂静。大伙都盯着我的脸看,跟看怪物似的。
“你们不看东西看着我干吗?我的脸上又没有刻着花儿?”我大惑不解地问他们。
“为什么看你知道吗?因为您的这张脸可比这两只破碗好看多了。有骨头有肉,至少不是个赝品!”朋友一边掐着我的脸蛋儿一边说。
我推开他的手骂道:“别装了,有话直说,有屁快放!”
“好吧,我这人还从来不放蔫儿屁,说得明白点儿,这东西是假的!您怎么能上这种当?您可不是初学乍练呀?!”朋友指着鼻子数落我。
几位河南朋友也凑过来,把这两只碗拿起来看了又看,一边苦笑一边摇头。
其中一位年龄稍长的朋友肯定地说:“这俩碗的确是假的,这种东西可是骗了不少的人。但是对于咱们来讲,就藏不住狐狸尾巴了,你看这碗上的刻花儿,太规正!可比宋代的工艺精细多了。再说这火候也不对,那时候可没有这么高的炉温,所以这两件东西的瓷化程度太好了。不用问,宋朝的皇帝要是活到今天,肯定会重赏这个烧窑的人!”说着话,这主儿就把两只青瓷大碗托在手中,轻轻一碰,“当—!”一声清脆,余音袅袅,绕梁而去…
最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猜测这两只青瓷大碗究竟是谁做出来的。最后,以他们无比丰富的经验得出来的结论是:此物应为某某村的丁某某所制,据说在他家里秘密地烧着一座小窑儿,专烧制“临汝青瓷”。烧好了以后,就散布在别人家,特别是看上去又老实又憨厚的老农家里,然后是逮着谁算谁,这叫“埋地雷”。
甭问了,此人就是我新认识的“朋友”—老丁!
我不能再继续往下听了,再听就得背过气去,于是很客气地将屋子里的朋友们打发走,转身径直钻进卫生间,“哗—!”把刚吃进肚子里的酒饭全给吐了出去…
第二天我把老丁叫到了宾馆,老丁则是一脸的无辜,摊开两只手,坚决表示自己没有在家里烧窑,并且当着我的面给老毛打电话,大骂他“伤害了我的朋友”,我还能说什么呢?知道人家分明是在演戏愣是没辙,反正这钱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想收是收不回来了。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那老毛居然来了,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吱吱嘎嘎地蹬到了县城我住宿的宾馆,向我来“赔礼道歉”。说这东西确实是耕地耕出来的,要不然就是现在人偷着埋的?可为什么呢?老毛一脸的迷茫,跟真事儿一样,那演技,把美国好莱坞最棒的明星找来都得甘拜下风。
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认了,也不愿再搭理这两位。这二位倒也不客气,在我这儿就山南海北地侃大山。
老丁说:“哎呀,你说说啊!眼看着香港就要回归了,咱是不是得为国家做点儿贡献呢?我一直都想把汝窑的‘天青色’釉子的成分搞清楚,烧制一个有紫荆花造型的工艺品,献给国家,来他个国宝再现。可是,咱不知道这全国政协的大门是朝着哪边开的呀?”
老毛说:“中—!就冲着老丁你这个爱国精神,我也得帮助你。虽然我也不知道全国政协的大门是怎么个开法,可你来看看,我给你带什么来啦?”
说着话老毛就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纸包,撕开了一角,一抹绿光就在大家的眼前闪现。老丁迅速用手捂住,激动地说:“老毛同志,太谢谢你了,这可是真正的国宝呀!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啦,好,事情办成功了,有你的一半功劳!”
我清楚地看到,这是半只汝窑“弦纹尊”的标本,汝窑弦纹尊,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那可是威震八方的国宝!于是屁股底下就跟被钉子扎了一下,腾地从椅子上跳起来问老毛:“是什么好东西?让我瞧瞧!”
老毛和老丁说了一句:“改日再谈!”就拔腿向外跑。
我哪里能够再放过他,撇下老丁,抓起昨天买老毛的那两只假青瓷碗就追了出去。老毛就在前边不紧不慢地骑着他那辆破车,能让我追得上,但又得费点儿力气。我三步并两步地在后边紧追不舍,跑过了两条大街,我才追上他。
老毛停下来气喘吁吁地说:“老兄呀,别再追啦。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是蹬不动了,你…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说:“前辈呀,您就发发慈悲吧,蒙了我一万块钱,多少也得给咱一点儿补偿不是?我也是养家糊口的人呢!”
老毛说:“那好吧,可不敢再说是咱蒙了您呀,咱们都不是考古专家,哪能懂得那么多哩?不过我老毛也是个有情义的人,这块汝窑标本可以卖给你,千万别声张,要不然我可就犯法啦…你给一万五千块钱吧!”
我一边擦着满脸的汗水一边说:“老毛同志,您是知道的,我这趟出门就带着一万来块钱,让您老人家给蒙走…哦,对不起,让您给‘借’走了一万,现在就剩下这两千了。我把昨天那两个假碗还给您,再加这两千块钱,我浑身上下所有能花的东西都给了您啦,多少就是它吧!”说着我就把仅有的两千元钱和那两只假青瓷塞给他,抢过那个包着标本的破纸包儿,扭头就跑。以为老毛拼命的在后边追我,可跑了一阵子回头一看,却不见了老毛的踪影…
花上一万多块钱,买了个地道的汝窑弦纹尊的标本,值!于是也就心满意足了。
回到了宾馆,发现老丁也走了,心想这儿的人挺怪,离开宾馆也不跟主人打个招呼。“看来此地是不宜久留,麻利儿的,赶紧打道回府吧!”可是我的身上再也找不出一张整票儿了。于是,只好给昨天“他乡遇故知”的那位北京朋友打电话,请他火速前来救援,要不然,我就得腿儿着回家了。
工夫不大朋友就过来了。
我对他说:“哥们儿,我这次算是彻底的‘漂’啦,帮着我把宾馆的账结了,再给我打一张‘火的’(火车票),有话回北京再说吧!”
朋友就一边帮着我结账一边问我:“老兄,您不会是又买了什么东西吧?怎么才一宿不见就一贫如洗啦?”
我说:“你猜着了!看过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吗?”
“看过?”
“那就好说了,我今天可是发扬了‘龙江精神’,这叫‘堤外损失堤内补’!大爷我哪能就这么着便宜了那两个骗子,哈哈!你看看—我买的这块汝窑标本。啊!这可是蝎子拉屎—独(毒)一份儿呀!”
我眉飞色舞地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破纸包儿。可打开一看,我们就全傻眼了,又是个赝品!其造型是半拉弦纹尊不假,但充其量算是个工艺残品,那上边的“旧”是被硫磺给熏出来的。汝窑的最大特点是所谓“香灰胎”,可这块标本的断面却明显地露出的是“糯米胎”,油性太大,跟先前的两个假青瓷大腕一样,也是瓷化程度过高。难怪老毛只是撕开了一个角让人看呢。
真是越渴越吃盐,我的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
朋友把我送到车站,拍拍我的肩膀说:“这地方看来暂时不是你能来的,一步一个陷阱,要不是遇上我,你就得卖裤子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去先好好熟悉熟悉业务吧…”说完了话他就走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在车站徘徊,让我体会到了一次人生当中从未有过的孤寂和凄凉。不禁感慨颇多地从心底冒出这么两句结论:谁把卖古董的当傻×,谁就是傻×。谁把这儿卖古董的当傻×,谁就是大傻×!
从事收藏爱好,吃亏上当带打眼足有n回之多,但自觉自愿地从几百里地之外跑来钻入人家精心布置的口袋,让人家牵着鼻子走,真还是头一遭。那老丁、老毛看着是多憨厚呀,憨厚得让你都可怜他,其实最可怜的却是没事儿瞎可怜别人的我自己!
上车之前,我想起要去趟厕所,可这厕所到处是污秽横流、肮脏不堪,看门儿的还得朝我要一毛钱的清洁费。我的兜里实在找不出零钱,就憋着内急进不去,踮起脚尖儿在门口来回转腰子,忽然,对这个厕所的外墙面发生了一点兴趣。这灰黄色的土墙上,在男厕和女厕标志的中间,被人花花绿绿地涂抹了不少广告词儿:
“此处批发馒头”(箭头向左)
“镶牙”(箭头向右)
“专治结巴舌”(箭头…)
…
真是邪门儿嘿,昔日大宋汝窑的烧造之地,今日却上下都不分了,实在让人困惑!看来这儿的市场经济已经活跃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所以有人用假古董蒙你万八千块钱,那还不就是小菜儿一碟?
一时的心血来潮,我就掏出那块假汝窑标本,在众多广告用语的旁边,又刻刻画画地加上了一句:“此处烧造大宋汝窑!”(箭头朝下)
迎面过来了一位胳臂上戴着红箍儿的中年妇女同志,拦住了我的去路。那人指着我的鼻子,脸憋得通红,张嘴不说话,半晌我才听出来,她在说:“五…五讲四美…美!你…啊就你!啊就你在公…公共场所…啊就乱啊就…乱画,违…违反了…条啊就…啊就条例。我…啊就得…啊就得…啊就得…罚款!”
在我们家那儿,好像管这号人叫“事儿×”,赶上是位女性,当然就得尊称人家“事儿妈”了。
我有点忍无可忍了,一边假装要交罚款,一边笑微微地指指墙上的某一则广告。我问道:“您看那上边写的是专治…啊就治…治…什么来着?后边那仨…啊就仨…仨字儿,我…不…啊就不…不认识!”说完了撒腿就跑。
身后传来断断续续地叫喊:“站…站住!抓…啊就抓呀…啊就抓…抓…”
…
%本回提示:
1文中提及的“临汝窑”,是指烧造于河南临汝一带的民窑产品,虽个别器物上有着精美的印花工艺,但较汝官窑比起来尚显粗糙,价值也相差甚远。但终归属于宋代老窑,亦为价格不菲之物。因此近年来“临汝窑”的赝品非常多,且工艺精湛,几可乱真。但经验丰富的收藏者,很容易从瓷化程度及做旧痕迹上发现破绽,只是的确需要一些实践经验和眼力罢了。
2至于假汝窑的瓷片标本,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极易打眼。收藏者常认为:得汝窑整器难,得其标本碎片易,故此放松警惕。须知得整器难,得珍贵标本亦难。辨别标本的真伪较之整器相对容易些,只是仔细看看瓷胎的横截面就够了。真汝窑瓷片的胎面是“香灰胎”,抚之无剌手之感,假标本则很难做到这点。
5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7:00
汝窑谜踪之三:(1)
汝窑谜踪之三:吴仁兄的“汝窑”情结
在京师,由于我长年不懈地追寻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碎瓷烂瓦,老早的就得一绰号—“片儿白”。有人真拿我当事儿,认为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说至少在他这,看什么就有什么,唐、宋、元、明、清外加民国,只要是能说得上来的窑口,往往都可以展之以观,哪怕只有手指甲盖儿大小。更多的人则是拿我不当事儿,认为这个“片儿白”是神经病,是“气迷心”。什么“片儿白”“片儿黑”的,都跟“片儿汤”一样,是属于在一个锅里咕嘟的大杂烩!
对于我从事的这摊子旁门左道的“事业”来说,褒贬不一实属正常,凭什么有人夸你你才高兴?再说“片儿白”等于“片儿汤”的叫法,我完全认同。咱虽然够不上“正餐”,可真饿急了,来一碗“片儿汤”,稀稀溜溜、热热乎乎的也能饱人,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并没有因为当年在乡下被假标本打眼,就放弃了对汝窑青瓷的追求而洗手不干。此后十数年的时间里,某更是矢志不渝,往复中州,得汝窑之珍贵标本逾万,收获颇丰不说,且渐渐谙熟了汝窑的烧造与真伪,慢慢地竟成就了我那“享誉中外”的北京睦明唐古代陶瓷标本博物馆中的一大特色收藏。
然而,我当年的打眼故事虽可称得上是情节生动,但破财之金额却实在不足挂齿,不足以引起朋友们的重视或让他人引以为戒。于是有朋友就步着我当年的后尘,无怨无悔地、踌躇满志地一猛子就奔着那个偏僻的小村落扎了下去,直到发现已经完全是囊中羞涩的那天,也不曾悟出,自己不过是在文玩收藏的这个大千世界里,演出了一场《游园惊梦》,让自己如此倾心的汝窑珍品,不过是像《惊梦》当中的柳梦梅,而自己则当了一回为假汝窑失魂落魄的“杜丽娘牌儿”的冤大头…
我认识的一位大哥,原是个很有作为的工程师,姓吴。据说再精密的仪器,哪怕有一颗螺丝松了,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年薪颇丰的他,没有任何可以挥霍金钱的不良嗜好,然而却染上了好古之癖,陷入了一个与之安身立命的专业形成巨大反差的领域。更要命的是,吴仁兄与900年前的大宋皇帝哲宗赵煦一样,迷恋汝窑青瓷,迷恋到了魂牵梦绕的境地。
说起来这事儿还与我有关,吴仁兄也是听了我眉飞色舞的故事以后,深受感动,感动到了必须得赶紧“抄”我“后路”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实在不甘心让这汝窑的天青色,只被白三爷“一个人受用”。
于是,他老人家没有和身边任何朋友(包括我在内)打招呼,就“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一来二去和那个小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厮混得倍儿熟,得“国宝”级赝品若干,当然,这钱也就花扯了。
据说吴仁兄当年一踏进那个小乡村,乡亲们就跟见到了福星一样热情,东家请西家让。奔波劳碌了一天的吴仁兄,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里,虽然没有“足底”或者“泰式推拿”之类冰凉小手儿的伺候,但是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却擅长“心理按摩”,这同样可以为他起到解乏的效果。
花花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便一眼认出:“是绞胎瓷—唐代的!”
绿绿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又认出来说:“这是临汝窑呀!”
姹紫嫣红的东西摆出来,吴仁兄再认,惊叫:“哇,均瓷耶!看那上边的窑变,非北宋莫属!”
于是乡亲们就为他把大拇哥高高地挑起来,都快挑到房梁上去了。
有人完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吴老师呀,外边来了那么多的专家,哪个人的眼力也不如您。怎么我们这里的好东西就逃不出您的眼睛呢?没有二十年的摸爬滚打,是绝对达不到您这种水准。”
吴仁兄心里说:二十年?我喜欢陶瓷连前带后加在一起也没有二十个月。谁说这鉴赏家的门槛儿是高不可攀?我难道就不能做这个领域里的神童吗?我的眼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天生的慧眼。
在乡亲们的赞许和感叹声中,吴仁兄的心随着点燃的香烟袅袅上升,飘飘然也。但他不愧是大家风范,出手阔绰扌胩旨刍辜劬徒诒Ρ聪な依ɑ持小5比唬缜酌且舱婷挥小岸嘁薄R蛭侵溃狻靶睦戆茨Α辈摹靶朔堋辈鸥崭摘┛肌*?#010;
末了,有人才捧出汝窑天青色三足樽一件,全场立刻鸦雀无声,似乎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持宝者言:“不是吴先生这样能让我们信得过的大收藏家,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也不舍得拿出来给人看。国宝呀国宝!您看这上边的开片,那叫‘百圾碎’。再看这器物上的‘土沁’,是胎里带,赝品是根本做不出来的。”
吴仁兄就觉得心痒难挠,那感觉又有点像气管炎发作,是嗓子眼儿里那咳之不出的痒痒。
“多少钱?”
“二十万!”
有人却瞪着眼珠子说:“后生呀,这宝贝你可是不能卖的。你爹还想留着它给你们娶个后妈呢,你偷着卖了,就不怕你爹打折你的腿?”
“快别提他爹啦,他爹才不是个东西呢!关键是咱可不能犯法…”人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归我了,我要!”
吴仁兄实在不想与这国宝失之交臂,于是买卖立刻就坐地成交了。
“好眼力!”
“好气魄!”
“好机会!”
“好…好…”
在乡亲们的一遍一遍地叫好声中,在庄户人家无微不至的“心理按摩”下,吴仁兄终于再也忍不住兴奋,气喘吁吁地过了一次让他这辈子都永远不能忘怀的“高潮”。
若干年之后,吴仁兄的经济已然变得捉襟见肘,但是他一点儿都不惊慌失措,他说了:“我有那么多的宝贝我怕什么?卖一件也够咱半辈子的开销!”
没错,按吴仁兄之收藏,如果都是真东西的话,他拥有的“资产”我用十个手指头掰着算都算不过来,估计称得上是亿万富翁。可我一直不忍心给他点破,我担心他一旦从这个南柯梦中醒来会怎么样?反正要是换了我,没别的招儿,就剩下跳楼了!想起来,这事儿忒可怕!
终于有一天,吴仁兄将他收来的那件“汝窑天青色三足樽”摆在了我面前,红口白牙地说:“老弟,这可是国宝级的东西,我现在打算要出手了。可一帮专家愣说这宝贝是赝品,什么狗屁专家呀?他们懂什么呀?!你给我评评这个理。”
这难题给我出的,没辙—只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我问:“有几位专家说这玩意儿是假的?”
“三位。”
“您让几个人看了?”
“…三个。”
“那可麻烦啦!您想呀,谁花几十万买古董不得找专家给掌掌眼?一般情况下,有一个人说假,买主儿心里就打鼓了。俩人说假,买主就得把钱箱子坐屁股底下,基本上是很难成交了。如果仨人都说假,买主只有一种可能—立刻走人!”
“那专家就没有错的时候?我说这宝贝是真的难道就没人相信?!”
“您好像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强加所有人,让大家步调统一、意见一致都信你的,这办不到。”
“别气我啊!我现在已经快急火攻心了,你就说这东西是真是假吧!”
我也快“急火攻心”啦!我说:“老兄呀,都到了这个地步,说它是真是假我都是在装王八蛋。给您出个主意吧,到国家的检测机构去检测一下,咱用科学的手段说话。”
“好吧!”
这一个回合算是扛过去了。
几天以后吴仁兄又来找我说:“检测结果出来了,也说是赝品,愣说那土沁是某个元素放多了才形成的。那是个什么破机器呀?是不是该膏膏油啦?!”
坏了,吴仁兄本人就是个玩儿机器的工程师,竟说出如此糊涂话,我真的是无言以对。
少顷,吴仁兄又大叫道:“什么专家,什么科学检测,谁我也不信。我…我就相信我自己,你们都是睁眼儿瞎。哈哈—人尽醉,唯我独醒也!”
我大惊失色,难道吴仁兄—他神经了?汝窑呀“汝窑”,你可是害人不浅!
过了好一段时间,听说吴仁兄真的是大病了一场。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正常了。但是,谁也不能再跟他提及“汝窑”二字,说是一听到这俩字儿,他就想吐…
%本回提示:
1文中所云“绞胎”,又称“搅胎”或“搅泥”。将白色、褐色(有时是多色)的泥料搅拌成坯,再施釉入炉烧造便可制出呈现纹理的瓷器。其纹理有木理纹、野鸡翅、羽毛纹等。绞胎瓷始于唐代,沿袭至两宋,器物多以碗、杯、三足小盘、小型瓷枕为主。窑址分布于河南的巩县、当阳峪、宝丰清凉寺等地。绞胎瓷的工艺制作相对简单,因此极易作假,但从其绞理和釉色上还是较好分辨。
2文中所云“窑变”,是指釉在窑内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色泽。原本是古代烧瓷人对其所使用的“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把在炉窑内发生变化、无法人为控制的釉色叫窑变,宋代的钧瓷即是此种烧造原理。而作假者往往在釉子里加一些其他元素,如可产生“釉里红”颜色的氧化铜,便可人为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
3文中所云汝窑赝品上的“土沁”,实际是造假者在釉水里加进去了一种叫“锆”(符号为Zr)的元素,这种元素是一种稳定剂,它可以抑制陶瓷釉面里的气泡生成,从而给人一种“自来旧”的感觉。锆元素堆积多了,就可以形成人为作出来的“土沁”,但是这种“土沁”看上去很不自然,不难被识破。
4文中所云“百圾碎”,既陶瓷釉面上出现的开片,本是烧造中陶瓷的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同,致使陶瓷的表面出现的裂痕,属于工艺流程中的缺陷。宋代开始有意识地在瓷器上用开片做装饰,如“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等。所谓“百圾碎”即其中一种,较容易仿造。仿造出来的“百圾碎”,看上去给人以生硬、不自然之感,同时在细小的开片之间,往往有人为的“着色”痕迹,需仔细辨别。
5吴仁兄的心态是颇具普遍意义的。收藏者如能够在自己的收藏行为中,经常悟到“平常心、本分事”这种“生活禅”的机理,便不会为贪心作祟,以至于走火入魔了。
6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7:00
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1)
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老罗的两麻袋“釉里红”瓷片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在老北京城的腹地,西起官园东至东四十条,建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平安大街。这条大街的建成,不仅为古老的北京城增加了一处亮丽的景观,还“培养”出了一批像我这样专门收集碎瓷烂瓦的淘宝人。这条大街的地下,兴许以前从来没被挖掘过,竟然出土了那么多的古瓷碎片,据说令很多的考古工作者都始料不及。
其实这也没什么神秘的,出土的碎瓷烂瓦不过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生活垃圾”,只是这“垃圾”太有意义、太有价值了,每一块瓷片上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让人着迷,令人对先辈们肃然起敬。
来平安大街淘宝的人,可不是就我一个,八方英雄、四海侠士都云集于此,常和我在一起的就有老闫、老万、老李、小张等等…大家都看好这块宝地,当然不乏想借此发财的主儿。开始人们是自发地在工地捡瓷片儿,你争我抢的,常闹得脸红脖子粗。
那些干活的民工就跟看耍猴的似的看我们,说:“你们城里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下了班不早点儿回家搂着老婆亲嘴儿去,没事跑到这里捡碎碗茬子,就跟抢金子似的,还打架!有病吧?”
就在大家打成了一锅粥的当口,我第一个跳出圈儿外,小声地对民工们说:“他们都没病,就我有病,我脑袋里进水啦,这叫‘脑积水’。我想请你们帮个忙,挖沟的时候如果挖出了碎碗茬子给我留着,我买!五毛钱一块,块儿大的还可以单加钱。”民工们一下子就都乐翻了。
这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人们都说:姓白的这小子难道是三头六臂?怎么便宜都让他一个人给占啦?嘿—原来丫玩儿的是“市场经济”。于是朋友们就竞相效仿,公平竞争,不再为一块半块破瓷片打架了。至此,平安大街的建设工地,每逢日落黄昏之际,这里就变成了“自由市场”,比潘家园都热闹。
那年夏天的某个闷热傍晚,我带着一帮朋友开着我的那辆破车来到平安大街的工地,发现这里已经云集了不少淘宝人。人们你五毛我一块地正在交易着,买卖做得是热火朝天。有一位年轻的民工找到我,掏出来一块瓷片问我要不要,我定睛一瞧,哟!晚明时期天启年的民窑青花盘子。这盘子的口沿处虽然破损,但盘心儿尚为完好,古朴的笔法绘出了一幅“渔樵耕读”中的“渔樵”图案,太吸引人了。
遥想那明末的天启年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朝廷风雨飘摇,这块破盘子上的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当时人们企望安定生活的心态。其实后来的崇祯皇帝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不是不想给大明朝构建个“和谐社会”,只是积重难返,气数已尽…您说说,这块盘子破虽破,可是不是特有历史价值?特有“教育”意义?我怎能与它失之交臂!
“多少钱?”我问道。
“一张大团结。”(十元钱)
说实在的,我也嫌贵,那时候的十块钱可是真当钱。民工们也真聪明,价值观念特别强,昨天还弃之如敝屣的破碗茬子,今儿个就当成了买卖做。唉—没辙!谁叫我好这口儿呢?于是我一点都没犹豫,将一张“大团结”递了过去,买下了这块我钟爱的青花瓷片。
哎哟喂,可了不得喽,这下子可是炸了窝啦,人们立刻就跟我汆儿了,包括我带来的那几个朋友在内。
他们指着我的鼻子骂:“小白脸儿,你想干吗?你这是搅了大家伙儿的买卖呀!你这么舍得给钱,以后大家还怎么买东西?你这叫哄抬物价知道不知道?!”于是,我的衣服扣子都被人给扯掉了。
怎么茬儿嘿?想动胳膊根子?想打架?那会儿我年轻气盛,不懂得“经营之道”不说,而且是一意孤行,就不怕有人敢跟我翻脸,爱他妈谁跟谁!
大家伙就不言语了,也不理我了,并且从此对我是憎而远之,我组织的这支“淘宝小分队”也开始分崩离析,各自为战了。
看来这事情的确是我的错,是我怕伊嗽酒骄驳摹笆谐≈刃颉薄4幽歉霭硪院螅桨泊蠼殖鐾恋乃橥氩缱樱灰怪浔涞檬锹逖糁焦蟆⒍刚侨槎嗣穆蚵裘蝗俗隽耍蛭窆っ瞧毡槿鲜兜搅怂橥氩缱铀懿木眯б妗?#010;
当然,那些舍不得花钱的淘宝人就中途败下阵来,他们能不恨我吗?走在拐弯抹角的僻静地方,没被人家从背后拍我一板儿砖,算我的命大,或者是人家觉悟高。
淘换瓷片儿的人们不再争斗了,但民工们却打成了“热窑”。
日日收工回来,他们每人大抵都提溜着一口袋瓷片儿,工棚里偷盗的情况时有发生、械斗事件亦不罕见。
唉—罪在我也,始作俑者在我也…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耐不住寂寞。没有人跟我玩儿了,这可不成,无奈之中我想起了邻居老李。
老李者,一文弱书生是也。性情温和,甚得口碑,亦酷爱收藏。只是他近来身体欠佳,为风湿病所累,行动多有不便。老实讲,先前我很少约他出来是嫌他累赘,可见我这人多不是东西了。
我决定带着老李出征的时候,正赶上平安大街挖到了北京四中的后身儿,即明代的“西什库”旧址。早有听说,这西什库一带原本是明代皇宫的十大库房,有瓷器库、火药库等等。
据历史记载:在明初年间,火药库曾发生过大爆炸,此处被夷为平地,大量的明代瓷器碎片就被埋入地下。其中有一种产品,是令所有陶瓷爱好者垂涎三尺的,叫做“洪武釉里红”。传言四中当年在扩建其操场的时候,挖出过不少的“釉里红”瓷片,某海外收藏家用一辆奔驰汽车换了几大筐。
故事未必真实,但是那些埋于地下宝藏的价值却是不容争辩的。于是,在这一带连目不识丁的没牙老太太都知道:您问的是“洪武釉里红”的瓷片?—那可是宝贝、是“刀勒”、是外汇券儿…
所谓“洪武釉里红”,确切地说是洪武瓷器中的一个名贵品种。洪武乃有明一代的开国之朝,朱元璋定鼎南京,从公元1368年至1398年的三十年中,一直在江西的景德镇烧造官窑瓷器,以青花、釉里红、红釉及釉上红彩等为主。因为距离元末太近,所以不少瓷器曾被误断为是元代的。其实,太祖朱元璋是最讲“消国气”,占领中原后的头一件事儿,就是命令大将徐达将元大都荡为废墟而后快,看来他是不想“沾”当年忽必烈留下的“光”。那么其陶瓷烧造既为“国器”,自然更是要多少有所区别了,例如在瓷器图案的装饰方面,改变了元代那种层次繁多、花纹满地的风格,明眼人还是可以细辨出来的。
老实讲,这个时期烧造出的青花瓷器,反不如元朝的好,可能是因为战乱原因,景德镇的工匠都跑得都差不多了,即便逮回来几位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督陶官再一吓唬,得—这工匠们的手艺就更“潮”了,于是烧出来的青花色泽多偏于灰暗,不甚美观。为此是否惹得龙颜动怒?是否为此开过杀戒?我不敢瞎说。但也许是“将功补过”吧,这青花虽没烧好,可那“釉里红”却烧的着实不错!比元代的强多了,所以,就给后人留下这么个概念:洪武釉里红—美!洪武釉里红—值钱!
于是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这里?那还用说吗!我们赶上的可能是位于北京城腹地的这条大街几十年当中的最后一次大兴土木,人为地将这段历史撕开了一道缝隙,给了我们一次“触摸历史”的机会,难道这不是幸莫大焉?
老李听我这么一讲,早把躯体上的病痛置之度外,一拍大腿激动地说:“你这个人呀,就是够哥们儿交情!其实早就知道你们天天儿往平安大街的工地上跑,可谁也不想着带上我去,嫌我老李是累赘呗!今天这是怎么茬儿嘿?该不会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说咱们什么时候出发?今儿晚上就干吧!”
看来他比我还着急。
“好!行动就在今晚,谁咱也不招呼。目标—平安大街的四中后身儿,暗号—釉里红。不过,您这个腿脚,成吗?”我关切地问道。
老李坚定地说:“怎么不成?我头出发之前先来它两粒‘芬比得’强行镇痛,这叫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担架。实在顶不住的时候,我就躺在您的‘担架’里,您不是开着那辆破车吗?”
嘿—他想的可真叫美!
当晚,老李就忍着风湿腿疼,被我给忽悠上阵了。虽然他事先吃了药,但是看得出来他仍旧很难受,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十分吃力。他就总跟我说:“你先头里走,头里走…”咳!要不以前我怎么不愿意招呼他老人家“出山”呢,这哪里是去淘宝,简直是受罪。请神容易送神难,没辙,将就着走一趟吧。
到了平安大街东官房一带的工地,天已经暗了下来,四周是黑灯瞎火的,老远能看见工棚方向有一点亮光,我们就一脚深一脚浅地奔着亮光去了。老李本来腿脚就不利索,再加上他这个中年知识分子还是个度数挺深的“四眼儿大花猫”,这下子可是要了命了,我搀着他就跟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似的一步一试探地往前挪。
老远就听见工棚里人声鼎沸的,想来“釉里红”的交易早就开始啦,我真想一个健步冲进去,分开左右人群,将所有的宝贝尽收囊中。可眼下却得顾及着老李这么个累赘,是急不得恼不得,谁让他是我请出来的大仙“铁拐李”呢?
老李也非常不好意思,一边吃力地向前挪步,一边直往嘴上抹蜜,一个劲儿地念叨:“好人!好人!我今儿个要是淘着宝贝,立马分给您一半。”
这“蜜”抹的,他也不怕把我给齁着?哼!
我就说:“您别客气了,咱俩谁跟谁呀。您就快着点儿走吧,您简直是我一个人儿的大爷,要活活急死我也。”
好不容易挨到了工棚的大门口,我对老李说:“进了这道门,咱可就谁也顾不得谁了。注意啊,咱们是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我就不管不顾地奔了进去,那老李自然紧跟着我,也跌跌撞撞地奔了进去。
这是一间很大很大的工棚,东西纵深足有百十来米,人一进去就淹没在了嘈杂的买卖声中。几个熟悉我的民工迎上来问:“您今天怎么迟到啦?看看我们这里够多热闹!”便拉着我挑选瓷片。
找了个空当儿,我偷眼看了老李一眼,这位仁兄正被人家指引着,一瘸一拐地向工棚的深处“挺进”。我心想:今天晚上这么大的运动量,对他老李来讲,的确是个考验,真够难为他的。谁有病谁自己知道,我有点儿心疼他了。
几个民工捡回来的瓷片,被我挑来挑去,竟没有一块中意。这“釉里红”都哪儿去了?我怀疑今天真来晚了,便宜都让人家给占完啦。心里边是老大的不高兴,开始后悔带着老李出来,就埋怨老李那“利索”的腿脚。抬头想看看老李这会儿能在哪儿呢?却不见了他的踪影。
忽然有人招呼我说:“您带来的那位老兄,今天可是发财啦。他花了好几百块钱,买了两麻袋的瓷片,我们可都看见了,全是带着‘红’的那种!”
我的脑袋就“嗡”的一下,血撞面门。
心想头一回出马,老李就碰上运气、老李就找对地方了、老李就真的发财了…于是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不成!见面分一半儿,这可是他老李自己说的。
在人群里扒拉来扒拉去,我终于找到了老李。老李的模样已经没法儿瞧了:满头大汗,脸上黑一道白一道,俩眼睛放着绿光,二眸子左一顾右一盼。手里边拎着两只麻袋,大小就跟两个煤气罐差不多,想来这分量恐怕也轻不了。提拉得动吗,就他老李这副身板?
老李突然发现我站在他面前,着实吓了一大跳,忙用两手捂住麻袋,诚惶诚恐地说:“你忙着去吧,我这里挺好的,不用您惦记。”
我说:“我不惦记您行吗?这间工棚里,就这么一点好东西,还都被你给撮堆儿啦,当我不知道?”
老李咧着嘴说:“老弟呀,此话差矣。你们见天儿的往这里跑,收了多少的宝贝只有天知道,你们谁跟我讲了?谁舍得分给我一块儿了?哦—现在看着我这两麻袋瓷片眼儿馋了,我可告诉你啊,没门儿!”
嘿,真是的,得了便宜就翻脸不认人。
我坏笑道:“老李同志呀,没有我您今天来得了吗?可不能这么没良心。再说了,这两大麻袋的瓷片儿,您无论如何也拿不动不是?得嘞—我好人做到底,我帮您拿吧。”说着话我伸手去抓地上的一只麻袋。
老李一屁股坐在了上边嚷道:“不用!不用!你少来这套,我明白,你是黄鼠狼子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眼儿。你甭管,我自己能行!”
“好心当成驴肝肺,您成!您自己走!回去可别说我没照顾您啊。”我真的恼了。再看老李,他抓起来两只足有几十斤重的麻袋,挺起胸膛径直朝外走去…
我们的这位老李呀,真乃英雄也!踏着茫茫的月色、沿着崎岖的工地,他竟能一溜歪斜的、风摆荷叶般的—走了。从身后望过去,只见他忽而金鸡独立,忽而累马掀蹄,夜幕中留下一串串“优美”的造型。
哇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是收藏的力量?还是他知道了那“洪武釉里红”的瓷片儿,有着跟“大奔”可以媲美的—价值的力量?我才发现,这被人称作是碎瓷烂瓦的瓷片儿原来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疗效比什么药片儿强多了。
“哟—哟!您慢着点儿,为这两口袋破瓷片儿,回头您再摔一个大马趴,不值当的嘿…”我一边嚷着一边追,竟然追不上他。脚底下一“拌蒜”—吧唧,倒是我趴下了。
爬起来我就跳着脚骂:“老李喂,你—你丫可真是神啦!我打心眼儿里边怀疑,您以前是不是在装病呀?”老李并不理我,提着两只麻袋,勇往直前。
来到车上,老李把他那两只“老寒腿”往两只麻袋上一搁,就跟上了锁一样,谁也别想再碰它们。哥俩就此呕上气了,一路无话。
回到宿舍楼门口,我诚恳地对老李说:“老兄呀,不是我挤对您,这两个麻袋就是打死您,您一个人也搬不上去!何苦呢?还是让我帮着您吧。”
老李说:“我知道打死我我也搬不上去,可打死我也不能让你给它们搬上去。谁知道您是往哪儿搬呀,回头都搬你们家去了,我找谁哭去?”
我说:“瞧您这个小心眼儿哟,早知道您是这么瞧不起人,我真不该拉着你往外跑。”
老李就说了:“老弟,刚才我说过,要是我今天得着了宝贝就分给你一半,那可是开玩笑呢,您可不能当真呀!”
我说:“您是我的亲哥哥成不?得着宝贝我替您高兴,将来发了财真买上‘大奔’了,我给您当司机成不成?这‘釉里红’虽然是我朝思暮想的好玩意儿,可我还真是从来没正经把玩过。您就让我好好的瞧瞧,开开眼,也不辜负我今天大晚上的给您当了一回‘碎催’(北京土话,佣人)。”
老李就叹气说:“得了,依着你吧,到时候可得说话算话!”
来到老李家,家人都已经入睡了。
我们俩轻轻捻亮灯光,将这两只麻袋放在屋子的中央。老李一边解麻袋一边叮嘱我说:“小子啊,等会儿看见了宝贝可不许起贪心!不许到外边瞎嚷嚷去!其实我也不会白了你,挑几块颜色好的我送给你,说好了,就几块儿啊,我给你什么是什么,不许没完没了!”
我就差给他老人家磕头了:您到底还让不让我看呀?
老李是极不情愿地打开了一只麻袋—哗啦,将里边的瓷片儿都倒了出来。随着一抹红光掠过,我们两个人的眼睛,立刻就瞪圆了,大小跟四只烧麦差不多,脸都快贴着地了…
咦?这好像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洪武釉里红”呀,分明是一口袋过去老百姓家里使用过的红花大碗的碎片儿,真让民工们说着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碎碗茬子!这种红花儿大碗我小的时候都用过,文革以后才被淘汰,那上边的红彩是“釉上彩”,跟所谓“洪武釉里红”不搭界。
—哗啦,再打开另外一麻袋看看?结果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老李一屁股就瘫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老李呀老李,是您自己打了眼?还是让人家给调了包儿?您可是一直的攥着这俩口袋没撒过手,上哪儿“调包”去呀?!明白了:一定是您老人家的眼神儿不好使,愣把个二十几年前的红花儿大碗的碎片儿,错看成“洪武釉里红”的碎片儿了,结果是“眼神儿”跟“愿望”开了个大玩笑。
这玩笑还把我也给绕进去了,您瞧瞧哥俩的这点儿臭德行,全暴露了!亏得没有旁人跟着。
看着那满地破碎的红花儿大碗,我既失落又庆幸。失落的是:激动了半天,屁也没见着。看来这“西什库”的旧址,早让人挖干净了。庆幸的是:如果他老李的这两麻袋瓷片儿真的都是“釉里红”,那还不得把我给馋死?我最接受不了的就是,通过我的“帮助”,让别人得了大便宜(小肚鸡肠,自己都该抽自己俩嘴巴)。
夜深了,忽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疲乏。
我喃喃地对老李说:“回见吧您呐,看来咱俩只能在梦里把玩‘洪武釉里红’了。”说完话我就要走。
“别走!”老李带着哭腔把我给叫住。
“有何吩咐?”
“你不管我啦?你—你得拽我一把!我已经站起不来啦…”
“来!使劲—走你!”我用力将他从地上拉了起来。
出了老李家,听见他在屋子里叫他的老婆。
老李这人特有公德,可能是怕吵着邻居,所以声音很轻,但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楼道里,仍能清晰入耳。
“哎—哎—!我说孩儿她娘,麻烦您醒一醒,你把我的‘芬比得’给搁哪啦…”
% 本回提示:
1釉里红—一种釉下彩,是用含有氧化铜的所谓“铜红料”在陶瓷的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涂上一层透明釉,入窑后以1200℃以上的高温一次烧成,烧成之后呈现出暗红色,甚为美丽、庄重。明代的洪武年间最为盛行,人称“洪武釉里红”,是中国古代陶瓷当中名贵而又稀少的珍品。近年来“洪武釉里红”的赝品颇多,造假手段日益高明,但仔细观之,仍有破绽可寻。如赝品上的红色较轻浮躁动,远不如真品艳丽可人。另外从画工上亦可以发现问题,但的确需要一定的陶瓷鉴赏能力。
2文中提到的所谓“红花儿大碗”,是一种以“矾红”为着色剂的釉上彩,属于低温釉,一般在750℃至900℃之间的温度烧制而成。其颜色多为枣红色或者砖红色,是一种较为低档的彩釉瓷器,在光线不佳、鉴别能力又差的情况下,错把“矾红”看成是“釉里红”本不足为奇,所以,提醒收藏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认真仔细,辨别良莠。
3文中提到的晚明天启年间的民窑青花瓷盘,很有点意思。因为那个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民众向往着一种勤劳耕作、安居乐业的生活,于是在一些陶瓷的绘画上常出现“渔樵耕读”的题材,很有时代特色,亦属难得。这就不难想像我为什么花上“重金”(十块钱大票儿)购得这只珍贵标本了。
7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2/19 21:18:00
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二:(1)
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二:酱褐色釉四系小罐儿 到北京的平安大街去淘换瓷片儿,长学问、增见识,陶冶情怀、愉悦身心,念历史之悠悠、感吾辈之匆匆,真乃一大快事也。何况这些个瓷片儿多少也值点“银子”,而且可能是越存越值钱。有人甚至把它们当成了“原始股”,说过上个十来年,就能用这些“散金碎银”买房子置地了。
于是人们趋之若鹜、扶老携幼地赶奔平安大街的建设工地,所获瓷片筐载篓集。爱好陶瓷的人自不必说了,屁嘛不懂的主儿也来跟着起哄架秧子,晚上宁可不出去唱卡拉OK了,都要抽时间到这里逛上一遭。谁都知道,这里已经形成了那个时期北京城里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化现象”。
但是无论如何,从来没有听说在平安大街的工地里挖出来过“整东西”,反正我周围的人没得着过。大家就猜测,这么大、这么长的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挖出过整器?一定会有的,只是我们没机会赶上,一定是都在民工的手里,没错!好东西他们都留给了自己,把个烂瓷片儿都卖给咱们啦。这叫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哼—这帮臭小子!…还真有人为此感到义愤填膺。
先别忙着怨天尤人,就在大家议论的话音未落,我们这帮“瓷友”里有一位特不起眼儿的人的那个特别活泛的老婆,则爆出了冷门儿,突然有一天她意外获宝,竟从民工的手里头买出来了只整器。可了不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有那么点儿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那天的晚上,我接到了“特不起眼儿”的人—老谭的电话。电话里的老谭异常激动,声音颤抖。
“哥们儿啊,你赶紧到我这儿来一趟,出了大事啦!你嫂子今天下班的时候,在宽街附近的工地上,从民工手里淘到了宝贝—完整无缺!”老谭如是说。
我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到了老谭的家。
老谭家里有一个不大的客厅,客厅当中摆着一张桌子,桌子的上方是一盏可以推拉的麻将灯。现在这灯已经被拉得没法再低了,为的是能获得最好的光线。桌子的四周围满了人,看不见脑袋,只是撅着一圈儿屁股,高的低的、燕瘦环肥,互相还挤来挤去,各不相让。是什么宝贝?招得大家伙在此磕头碰脑挤着看,挤得连屁都放不出来!
亏得我人瘦,分开左右屁股,方才从缝隙中间挤了进去。
只见那桌子上铺着块崭新的毛巾,毛巾上端放着一只酱褐色的四系小罐子,完完整整,令人诧异。所谓“四系”是指这个小罐子的口沿上有四个圈孔,系上绳子就可以很方便地提拉起来,这物件应该是个日常用品,看着有点儿眼熟,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就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开始想起,一直想到了唐宋元明清,可还是认不出来。
张三拿起来说:“甭问,这是典型的唐代器物!北京这一带在唐朝的时候叫幽州,属燕云十六州之一。你们好好看这上边的釉色—唐酱釉!”递给了李四。
李四道:“不对,这可不是唐代的东西。唐代的陶瓷是半截釉,下边露胎,你们看,这个小罐子是整釉,它应该是辽金时期的玩意儿。”递给了王五。
王五打着手电筒上下观瞧,那物件儿都快贴到鼻子尖了,然后惊讶地说:“这上边满是开片耶,细碎如牛毛,这可是非常少见的‘牛毛纹’,说它是宋代的也行!”又将此物传给了赵六。
赵六手里拿着个放大镜,俩眼睛睁一只瞄一只,看得十分仔细:“啊—快看啊,开片里全是‘土沁’。凭着我的经验,这东西最晚也得是西汉的。”
…
就在人们莫衷一是的时候,忽然又有了新的发现。有人看出来这只小罐子的肩部隐隐约约地排列着几个字,哇—有铭文题款?!我们的老天爷呀,这玩意儿可是深啦!大家把眼睛睁到了最大的程度,恨不能使出吃奶的劲儿来辨认。由于这字儿出现在器物的肩部,所以只反映出了一半的字迹,但仍很快可以辨出:“北”—“京”—“府”—“?”前三个字儿比较好认,后边的那个字儿实在是辨不清楚了。
出现了这几个字迹,一下子让大家统一了认识。非是五代唐宋,这分明是大明朝的物件儿!因为在古代只有明朝初期咱们这地方叫过“北京”,于是人们就谈论起“燕王扫北”,最后朱棣定鼎北京城的那段令人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历史。
虽然非唐非宋,是个明代的玩意儿也不错,只是老谭有那么一点点惋惜:“哎!要真是唐代的该多好呀?那我可就‘抄’上啦!得嘞—明代就明代吧,我们两口子也算是为收藏平安大街出土的‘整器’开了先河。”
在旁边一直没有言语的老李,这会儿发话了。别看他前一段时间被假“釉里红”瓷片儿给打了眼,可辨认字迹不含糊,因为他的确是个颇有些名望的书法家。就在大伙儿上下五千年胡侃的时候,人家老李却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认字儿。
“你们看,这个‘府’字后面的是什么?”老李问大家。
“好像有一个撇儿,这撇儿的下边好像还有几个点儿。再往下…认不出来了。”人们极尽辨认之能事,还是没有认出来。
老李却大声宣布:“我认出来啦!你们看好喽,尤其是老谭两口子,站直了—别趴下!这四个字是‘北’—‘京’—‘腐’—‘乳’!”
啊!不会吧?鉴赏了半天,八方英雄们唇枪舌箭、各抒己见,就差急得把屎给拉裤兜子里了,原来这个破玩意儿是一只埋入地下没多少年的酱豆腐罐儿。也别说,打一进门我就瞧着它眼熟。也许是太眼熟了,所以没敢认?嗨!这叫个什么混账逻辑。
刹那之间,现场里一片寂静,似能听得见心跳,然后“—哗!”的一声,大火就全都笑喷了,笑得是前仰后合、笑得下巴都要掉了。
笑完了之后,大伙又开始相互挤对、相互指责。
王五笑着问张三:“您不是说此物为唐代的吗?也没准儿,唐代的人喝粥的时候也喜欢就酱豆腐。”
张三骂王五:“你还说这是宋朝的呢!这叫五十步笑百步…”
最后大家伙儿把目光都集中在了老谭夫妇的身上。
要说最冤的那个人,就属老谭他媳妇了—我们这位可敬的大嫂呀,可真能活活的乐死人!
自打老谭没完没了地往家里倒腾瓷片儿,他们家可就乱套了。开始这大嫂可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说这些破瓷片儿脏了吧唧,是往家里招倒霉。老谭一用水管子冲洗瓷片儿她就骂,骂老谭是败家子儿外加神经病。说为了洗这些碎瓷烂瓦的,浪费了多少水不说,他们家爷们儿的手上,都给扎成“花瓜”了。屋子里边除了睡觉的双人床之外,到处都是瓷片儿,已经快没地方下脚啦!
嫂子说:“老谭,你要是以后再往咱们家里拿瓷片儿,我就把它们都给堆在床上,然后我回娘家。你要是不嫌扎得慌就在床上睡,嫌扎你就到平安大街的工地里睡去!”
然而,嫂子的“最后通牒”才下达了不久,她自己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知道她是上下班的时候,总要路过平安大街的工地,被那种热火朝天的淘宝现象给感染了,还是有人偷着跟她说什么了,反正她从此认定这些瓷片儿都是好东西,是一种积累财富的形式,于是才就有了这么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儿。
嫂子这人哪儿都好,就是有一点点儿的抠门儿,特别会过日子,平时花钱手也比较紧。所以老谭刚开始从工地买瓷片儿的时候,大多是偷着买的,但是纸里包不住火,东窗事发之后,两口子没少打架,幸亏这些瓷片儿的“价值趋向”改变了嫂子的“理财趋向”,要不然,他们俩虽不敢说真会为此离婚,但看那阵势,分居是在所难免。
据说刚开始,嫂子只是走道儿低着头,逮哪儿捡哪儿,可她又不认识哪些是老瓷片,哪些是新垃圾,于是就捡到什么是什么,先拿回家再说。有一次,这位姑奶奶竟然捡回来半个烟灰缸,说可能是古玩吧?被老谭从窗户给摔了出去。
老谭警告她说:“少掺和我们爷们儿的事,你又不懂得考古学,瞎捡什么?明儿个非得捡回来一只夜壶不可…”
嫂子很是气不忿儿,心想:捡不着好瓷片儿我可以买呀,等我买来几件好东西来,让你们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爷们儿也瞧瞧,老娘咱一样的有眼力,这叫巾帼不让须眉!
于是,平常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的她,一咬牙一跺脚,就买回来了这么个“珍贵”的、让大家恨不能从原始社会一路数过来的—酱豆腐罐儿…
有人问:“闹了半天了,还没敢问嫂子,您这个放佐料的容器,是花了多少钱买回来的?”
“五百!”嫂子几乎带着哭腔儿说。
老谭则苦笑道:“嘿嘿—五百!您瞧这是个多好的数目字儿呀。把它给拆开了,我们家里就是*俩二百五!”
大家伙又是狂笑不止,有人已经蹲在地上起不来了。
人家偷驴我拔橛子,一边擦着笑出来的眼泪我一边说:“嫂子呀,您可是真有两下子,真舍得花钱呀。请我们吃饭的时候,从来没见着你们俩这么大方过。今儿个您买回来的这件宝贝,别说这么一只空罐儿,就是往里边塞满了酱豆腐—而且都是王致和亲手制作的,好像也值不了五百吧?”
我想:就让大家尽情地笑吧,反正是笑死活人不偿命。可没料到我的这席话,却把嫂子给惹翻儿了,她耍着一把大笤帚,将我们全都给“扫”出了他们家的大门…
本回提示:
文中所谈的“酱色釉”,是指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其釉色介于青釉与黑釉之间,根据含铁量及烧造时的环境、温度等不同,呈现出浓淡有别,深浅不一的变化。酱色釉陶瓷始见于西周时期,称“酱色原始瓷”,盛行于东汉,是为酱色釉瓷的前身。辽金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较为广泛地使用酱色釉,尤其是民间的窑口,产品丰富多彩。
另外,切记圣人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做问道于盲的蠢事,这在文玩鉴赏方面尤为重要。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