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股票、国债、汇市、期货、邮票投资理财故事
----选自《新华网浙江频道》
下面的八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老百姓理财的喜怒哀乐,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多多少少看到百姓理财的历史轨迹。
做股票:赚了十年政策钱
做股票,当股民,已经整整十年了,恰好与《浙江经济报》同龄。
这十年,既是中国股市逐步规范、大发展的十年,也是我这个经济报老读者家私渐丰的十年。其间,股市经历了由政策调整而引发的数次大行情和大调整。残酷的市场既在入市初期“教训”了我,也在十年之中教会了我许多获利“秘笈”。
做股票的人都知道,如何正确判断大势,是做赢股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浙江经济报》在这方面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记得在1996年,我看经济报已经两年了,那年的
最出乎人们意外的是事隔6年的今年6月20日,上交所又准备在
故事点评:1991年才“出生”的中国股市,目前已成为老百姓除储蓄之外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买了点什么股票”曾经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问候语”。经过11年的风风雨雨,投资者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不断发展、规范、成熟的中国股市,依然是一个“政策市”。因此“揣摩”管理层的意图,将是投资者今后仍要做好的一个重要“功课”。
买国债:回报不错还挺稳
200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股市不断调整,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变化,相比较日益走低的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市场平均3%的年收益率也魅力渐显。
张炎老先生是一位“铁杆投资者”,去年从股市中及时退了出来,想想反正闲钱放着也没用,于是在
张老先生说,今年他仍然会用三分之一的资金投资国债。目前,证券投资基金也把目光盯住了国债。据了解,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在筹备发行宝元开放式债券基金,如果获准并发行成功,将是国内首只以国债、企业债和可转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
故事点评:在目前基金发行困难的前提下,债券基金由于收益稳定、安全性高,有利于吸引居民储蓄资金。可以说国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入汇市:安安耽耽才是真
2001年夏天,热得让人透不过气,加上股票被套得结结实实,您说我这心里能不窝火吗?
也不知是哪一天,我跟一位投资圈里的朋友聊天,他一个劲儿地劝我不妨到汇市转转。看到我好像有点儿心动,他接着帮我算账:炒股只能单向盈利,得看准时机、低吸高抛才能赚钱。而炒汇却能双向获利,既赚汇差又赚利差。即使汇率预料不准,就权当是外币存款,实在是个左右逢源的好办法。总之,这炒汇基本上是凭技术分析,很适合我这种工作很忙的散户。
我一咬牙,斩仓出股市,到汇市重新开张。紧接着,就是到银行办手续。原来总觉得炒汇挺神秘的,后来我才明白,其实炒汇跟先前用“银证通”炒股大同小异,挺方便的。手里拿着外汇活期存折和外汇买卖账户,我边学边干,开始了汇民生涯。
弃“股”从“汇”以后,我每天手头的证券三大报变成了国际金融报、国际时讯,电台、电视台里的国际新闻更是一次不落。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谈不上“牟取暴利”,但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心惊肉跳的,而且知识长了,视野也开阔了。
故事点评:汇市虽说赚头不一定能赶上大牛市,可是比股市稳当得多。而且汇市是国际市场,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庄家,投资者犯不上整天神经兮兮、担惊受怕,东家西家地四处打探内幕消息。
炒期货:一年博来一百万
小张,台州人氏,金融专业本科生。1995年,在入股海之后再涉期市。几番起起落落之后,他于1998年下半年退出;2000年国庆,小张再入期市。2001年,他的7万元资金在一年之间放大为120万元。
刚开始做期货,小张还是找了经纪人代-理,但一周之内,他就亏了两次,2万元钱被拦腰砍了一半。还是自己亲自上马吧。
1996年的咖啡是最令人刺激的品种,连续的暴涨和暴跌令投资者如痴如狂。5月,多逼空;7月、9月、12月,空逼多,而小张,就在这之间游刃有余地赚了不少钱。那段时间,做的最满意的也许是1997年春节前做的胶合板期货交易。当时,外界虽有“多逼空”的传言,但持仓量却在减少,所以小张在春节前抛了20手,结果,春节后出现连续的跌停板。“原来,自己对行情的把握还真不错。”小张内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1997年8月的橡胶,让小张一下子大赚一票,又一下子全都“吐”了出来。另外,在1997年4月,中国证监会决定把1997年定为“证券期货市场防范风险年”,期货市场进入清理整顿时期。而到1998年8月,国务院发文将原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期货市场进入了“冬季”。小张,这个金融专业的高材生嗅出了期货市场的风向,于是,悄然退出期市。 2001年春节前,小张感觉到自己可以把握住一波行情了:“春节之后,大豆肯定要大跌。”他作出判断后,于春节之前抛空39手,过后又继续补抛。这样“孤注一掷”式的做法,使他的账面资金从春节前的7万元变成了春节后4月份的40万元。
“期市的春天渐渐走近了,我当然别无选择地坚持留在这个让人心跳的阵地上,虽然,在今年的行情中,我还是有险像环生的时候,但由于期货市场的不断规范,不会再出现过去国债、咖啡那样的极端行情。最主要的是,我在期市这种大起大落的潮头中学会了游泳。”临别前,小涨充满自信的话语令人真地相信:期货的春天来临了。
故事点评:90年代中期诞生的期市,曾经在1995年、1996年演绎过比股市更辉煌的一幕,也让不少人深深地记住了它。而对于更多的投资者来说,它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随着股指期货等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期市肯定会成为大家今后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不过,你首先得有闲功夫和一二十万元的闲钱才行哦。
倒邮票:五万生出八百万
领着记者参观她新装修的60万元的办公室和陈列室,徐建芬显得颇为自豪。的确,即使在记者看来她也有自豪的理由,十年在邮市的摸爬滚打让她把资产由5万元炒到了800万元,从前的小邮客俨然成了杭城邮市的大腕级人物。
和许多有着家学渊源的炒邮者不同,徐建芬在1991年进入邮市时对邮票几乎一窍不通。在一位朋友的劝说下原来做服装生意的她带着10万元资金杀入了邮市。她的第一票生意是赚的,10万元变成了13万元。可是专业知识缺乏的她很快就开始给邮市交学费了。1992年一年,她从13万元亏到了只剩5万元,走到了十年“邮路”的最低点。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开始系统地学习有关邮票的知识并且时常进出邮市打磨自己,耐心的她等着机会的到来。机会终于来了,并且次次都垂青了有准备的她。1996年底到1997年初的三个月,她迎来了进入邮市的第一波大行情。以梅兰芳磁卡为主的这拨行情让她的资金一举突破了500万元并从此进入了大邮商的行列。谈起去年三四月的那“井喷”行情,虽然她一再笑着说行情并不大,但她新装修的办公室和陈列室却是在那轮行情过后才买的。
当记者问及她十年炒邮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两个字:心态!她认为三个心理是邮市炒家的大忌:一是浮躁,今天买了明天就想赚钱。已经看好的邮品买进来一段时间未涨便沉不住气了,看到有的品种涨了,别人赚钱心有不甘,赶快推出去换手。二是贪婪,投资品种正确,买的时机也对,本可获可观利润,但过于贪婪,错过卖的时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是赌徒心理,这种心理在那些操作失误、赔钱“被套”的投资者身上很常见,为了捞回损失,他们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尽管目前她把很大一部分资金放在了炒币上,尽管目前邮市一片迷茫,尽管徐建芬认为邮市的管理层有许多该改进的地方,但她依然向记者表示她对前景充满了乐观,她决不会轻易离开邮市。一则是因为她是靠邮市发家的,她能摸清这里面的门道;二则因为她认为邮票毕竟是实物,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损坏,存世量只会越来越少,投资它心里踏实。
故事点评:相对于股市、期市、债市而言,诞生较早的邮市盘子显得较小,而且行情更不确定。因此,要想从中获利,首先得从培养兴趣入手,不断积累集邮知识,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集磁卡:有玩趣更有钱趣
杭州的张鸿星是第一批玩电话磁卡的人,那是在1994年,邮电部电信总局发行第一套以“祝贺全国通用电话磁卡”为内容的磁卡,由于是国内第一张,购买也显得特别踊跃。张鸿星见势只管购进,他通过邮电系统内部人员购买了3000元的电话磁卡,事隔一年,他就从这批电话磁卡买卖中赚了800元。从此,他就将收藏电话卡作为自己投资理财的一种渠道,先后购藏了《梅兰芳诞辰100周年纪念》、《长城》、《黄山》等电话磁卡。
尽管当初发行电话磁卡,一直将其定位为打电话的工具,有关部门也并不鼓励把购买电话磁卡作为投资手段,但是由于电话磁卡选题严谨、设计精良、印刷精美,因此,五颜六色的磁卡成了张鸿星收藏的目标,而逢上节日、大事发行的极具收藏意义的卡则成了他收藏的掌中宝。
进入1995年,国内股票市场相对比较低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磁卡收藏市场异常火爆。望着人气骤增的收藏市场,张鸿星自然成了收藏市场的常客,每星期总免不了要去市场转上几回,这其中让他更惊喜的是,他在1994年12月收藏的面值为380元的《梅兰芳诞辰100周年纪念》电话磁卡最高市价竞被炒到8000元,几枚生肖卡也被炒到超过面值的三五倍。他也就此大赚一笔。
但是,和其它投资一样,集藏市场同样也是有风险的,进入1999年,磁卡收藏的市场价开始出现了下滑趋势,也正是由于此,张鸿星囤积的5万元电话磁卡也被套牢。
2002年,电话磁卡退出使用领域的消息公布于诸多媒体,卡市普遍大跌,但张鸿星并没有因为卡的失宠而后悔当初进入卡市后给他带来的乐趣。至于磁卡以后有没有收藏价值,张鸿星仍抱有信心,尽管自己收藏的磁卡有的跌破面值,但他仍不会轻易换成IC卡或变卖,他会耐心地等待上涨的那一天。
故事点评:磁卡收藏作为历史的产物,曾经在1995年—1997年间掀起过高潮,不少人因此而大赚一笔。但也因为政策的调整,使得接“最后一棒”者深深套牢。相信随着收藏者的日益减少,其价值或许将慢慢凸现出来。
给未来“存”份好心情
在园文局工作的周女士,算是杭城较早的“保险一族”。说起首次接触保险的事,周女士向记者讲了这么一个小插曲:那是在1997年的夏天,中国人寿的业务员戴飒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周女士,之前,她对保险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就在戴飒提供上门咨询服务的前一天,周女士单位恰巧也来了一位保险推销员,她和同事就将心中的一些疑问迫不及待地当场提了出来。可是还没等她们问上几个问题,这位熟人便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就说叫你们买这个不会有错的,到期后只管放心去领钱就是了。闻听此言,周女士心中不禁对买保险有点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戴飒上门后,周女士漫不经心地将同样的问题提了一遍,可令她意料之外的是,两个人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她不仅简单明了地解答了周女士所有的疑惑,而且还从保户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一些保险建议。几个月之后,周女士就在戴飒的指导下,首先花1700多元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两份“潇洒明天”少儿险。随着自己保险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收入的增长,周女士开始逐步考虑为全家人打造一个完整的保险计划。她首先从小孩求学角度出发,用孩子每年的压岁钱买了一份少儿分红保险。同时,她又根据退休以后的医疗保障水平,先后为自己和丈夫买了一份养老保险。虽然一次趸交了两三万元钱,可她觉得还是蛮合算的。
说起保险,周女士最大的感受就是,保险给自己带来了一份好心情,如今工作、学习等各项事业都干得比以前更轻松、更自信。
故事点评:近两年,随着投资、分红等附加功能的不断增加,保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一个新的投资渠道。为自己未来筹划一个保险计划,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不过,这里要提醒投资者的是,投保之前,你对保单的限制条款得看清楚哦,同时也别忘了“货比三家”。
办农庄:“傍”科技掘得首桶金
如今,杭州帕特农庄异常热闹,有参观考察的,有学习取经的,也有洽淡合作推广的。杭州帕特农庄是靠什么发展成今天这般规模的呢?庄园的女主人、公司总经理王泉凤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王泉凤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完成学业后有了一份在幼儿园当教师的工作。可是,她对此并不满意,想重新策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1992年,王泉凤从上海引进了一批白毛乌骨鸡和野鸡进行试养,但由于技术上没有经验,信息又不灵,最后以亏本失败而告终。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王泉凤逐渐意识到要成功,必须先学好技术,掌握信息。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与夫君曹杏贤一道,创办了杭州帕特专利实业公司,一方面为自己再创业打基础,另一方面也向众多企业下岗工人和农民兄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
王泉凤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对开发新品种情有独钟,1998年,她经多方努力筹集了150万元资金,租了60多亩土地,分别从美国和墨西哥引种了10万株库拉索芦荟、5万片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正式兴建这个集优质农产品种植、开发、加工和营销于一体的杭州帕特农庄,并成为目前浙江省最大的食用仙人掌种植推广示范基地。
在抓好农庄建设的同时,她注重在《浙江经济报》等各大媒体上宣传,以提高知名度。如今,来农庄参观、取经和洽淡业务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10多人次。
故事点评:投资创业,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少人的梦想,可做起来却很难。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借鉴一下王泉凤的经验:企业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诚实和科技。农庄成立3年多来,通过优质、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用户。(据《浙江经济报》/张百泉 钱向劲 于轼 徐王婴 鲁旋律 胡志渊 赵军 吴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