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灵璧石的皇帝<script src="/js/fontzoom.js"></script><script src="/js/confun.js"></script>
以石为艺术观赏品,是我国人民的独特的风尚。作为美石之首的灵璧石,“一石能蕴千岩之秀、壮四时之景”。观赏灵璧石,林壑烟云,可与意想中得之,可瞑想象之外的景色。一块灵璧石,即一幅天然画,一首无言的诗……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因此,千百年来,灵璧石不仅得到黎民百姓的喜爱,一些皇帝对灵璧石也情有独钟。
李后主危急时刻仍钟情灵璧石
南唐国主李煜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岌岌可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仍不恤于政事。在他的御苑文房几案上,仍然摆放有一块名曰“灵璧研山”的灵璧石,供他观赏。古代“研”通“砚”。所谓“研山”,即,既可作为砚用以研墨,又可当作“山”作为观赏品的亦“山”、亦“砚”之物。研山,“仅长逾尺,前耸三十六峰,各有其名,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则津,滴水少许于池内,经旬不燥。”在当时,被称为“举世所宝”之物。后来,灵璧研山传到北宋书画家米芾手里,已经成为老古董了。米芾有诗赞道:“谁谓其小,可置笔研。石形如岱,顶有方坛”。
宋徽宗坚持大兴“花石纲”掠夺灵璧石
徽宗赵佶,北宋皇帝,是一位爱花石成癖的皇帝。为了圆他的花石梦,实现他的“竭天下以自奉”的目标,他竟于政和七年不顾当时内忧外患严重和朝野坚决反对,在京城(开封)东北隅,平地造山,因名“艮岳”,作为御花园的主景。艮岳,是以人造山岳作为主体的综合风景区,占地面积十余华里,山分二巅,高峰千仞,可俯览都城。所用之石,大部分是灵璧、太湖诸石。用灵璧石之多,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艮岳按时建成,为艮岳效劳的船队十船为一纲,专职用于运送花石,因名“花石纲”。“花石纲”,把灵璧石列为强征之首。在六年多的时间里,花石纲船队在古汴河中“舟楫相继,日以继夜”往返于灵璧----开封之间,向京城运送灵璧石。一次灵璧“贡”一石,徽宗不仅赐名、题名,还金饰其字,庇之一亭以压众石,足见徽宗对灵璧石珍爱之至。
花石纲,工程浩大,劳民伤财,激起以方腊为首的农民反对,一些朝中大臣进谏要求徽宗罢花石纲。可是,徽宗就是不同意罢花石纲。当方腊起义攻破七州四十八个县时,徽宗才被迫宣旨罢花石纲。一年之后,当方腊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徽宗又下旨复置花石纲。现在灵城西关外,有一块重约万斤、姿态峥嵘的巨石,史称“花石纲遗石”,它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千百年来,灵璧人们把这块石头作为徽宗爱灵璧石、掠夺灵璧石的见证。
宋高宗宁丢山河不丢灵璧石
高宗赵构,南宋皇帝,在他父亲徽宗的熏陶下,也爱上灵璧石。宣和七年,金人入侵,金军兵临京都之下,京都失陷在即,宋高宗准备在逃往临安(杭州)之际,却不忘把他老子--徽宗从灵璧掠夺来的放置在艮岳的灵璧石精品,拆运到临安,放置在他的御花园--福寿宫内。现在杭州、苏州一些园林的灵璧石,就是当年高宗从京都带到临安的,以致之后有高宗“宁丢半壁山河,也不愿丢弃灵璧石”之说。
海陵王劳民伤财运灵璧石进中都
海陵王完颜亮,金朝皇帝,他不仅爱灵璧石,还是一位奇石鉴赏家。宣和七年,京都被金军攻陷之后,宋徽宗用灵璧、太湖诸石建成的人造山--艮岳,成为了他的战利品。天德年间,他下旨拆运艮岳到京都(北京)建琼华岛,作为御花园主景,以致昔日开封的艮岳,成为中都的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白塔)。清《琼华春荫》诗云:“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在北海公园琼华岛晋安殿、正觉殿四周,有许多灵璧石立于汉白玉雕座上,作为观赏品供人观赏,有一些太湖石作为装饰品,用于磊山、叠桥。在这里,笔者还要说明一下,1987年前,《北京趣谈》作者和许多“老北京人”,对于灵璧石和太湖石分辨不清,误以为建琼华岛之石皆是太湖石,使灵璧石误戴上太湖石帽子长达八百年之久。1987年,笔者通过发表文章和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才给在北京的灵璧石“平反”。
乾隆皇帝南巡搜掠灵璧石
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把灵璧石称为“天下第一石”,足见他对灵璧石的钟爱之情深。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见原为宋高宗御花园--福寿宫里陈列有一批灵璧石精品,于是下旨把那里存放的一部分灵璧石拆运到北京,放在他的御花园里。以后,北京园林增多,经由乾隆皇帝从杭州运到北京的灵璧石又分散到各处。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园南四宜轩旁一玉石雕座上立的一块灵璧石,上有两个半月形洞孔,石上刻有乾隆题“绘月”二字;在社稷坛西门外山南一块灵璧石上,刻有乾隆题“青莲朵”三字……这些灵璧石精品,都是当年乾隆从杭州拆运到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