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7月30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在上海召开,围绕“普惠金融的中国时间和世界愿景”的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推动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既是美好愿景,也是全球共性难题,在有效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等问题方面还有很大得空间。
当前,普惠金融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历史机遇。谁更好、更早、更安全掌握运用先进技术,谁就获得更多红利。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骗老百姓钱的,必须切实防范。
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世界银行2005年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普惠金融的内涵、外延乃至实现手段,都不断丰富、完善。
比如,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路,从更多依靠政府补贴扶持的福利主义发展到更关注组织上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服务对象,从最初的贫困人口扩大到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为重点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服务主体,从单一的小额信贷机构,扩展到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业态主题良性竞合的多元化组织体系。服务手段,从最初的机构网点、田间地头,发展到网点+PC端+移动端等多端并存,线上线下互动的多样化方式。服务内容,从最初的扶贫融资,逐渐涵盖支付、储蓄、信贷、保险和资本市场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就在上周,在我国成功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通过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该项原则鼓励各国建立可行的法律监管框架和数字基础设施,以先进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可见,国际上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已达成基本共识。”
李东荣指出,预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网性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能够更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消除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破解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将使广大的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面临有利环境
李东荣指出,当前发展普惠金融,面临非常有利的国内外政策环境。
从国内看,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发展普惠金融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国际中上游水平,从而确定了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
从国际看,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一项国际社会和业界主流所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是一些欠发达国家,经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水平,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标杆做法。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等国际性组织,在推广普惠金融理念,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为各国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提供了基础框架和实践指引。
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软性技术条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可以说“无网络不金融”,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
保证老百姓在金融交易中不会轻易被欺诈产生损失
普惠金融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的。服务民生,在李东荣看来,一方面是运用先进的网性技术,让金融服务变得更方便、更有效、更简单,如同“傻瓜相机”般易于操作、便于知晓,增强老百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另一方面,他也强调风险管控,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落实服务标准规范,加强风险提示与教育,建立综合性消费者保护机制等多元化的手段,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要让企业明白金融产品的基本要素和风险特征。
“当前要特别警惕诈骗者,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骗老百姓的钱。尤其在农村,农民的财富积攒尤为不易,一个欺诈的理财产品,就很可能摧毁一个家庭。因此,要充分保证老百姓在金融交易中不会轻易被欺诈产生损失。”
“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李东荣指出,所有的普惠金融从业者,无论开展什么样的业务,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应该把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结合起来,把握好两者关系的适度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普惠金融业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和扩散效应,要充分考虑到农民低收入群体,在金融知识的储备、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终端技术条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严格落实国家及金融行业相关标准和信息安全要求,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防控。同时,要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有机结合的普惠金融治理体系,加强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风险监测,实现风险治理全覆盖。
谁更好、更早、更安全掌握运用先进技术,谁就获得更多红利
李东荣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引导各类型从业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既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发挥长期积累的风控经验、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与互联网企业形成良性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又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开放客户资源,技术能力、金融云服务等,为合作伙伴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证券、基金、信托、消费金融等机构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搜索平台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拓宽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多样化、大众财富管理工具。”
他提到,谁能更好、更早、更安全地掌握运用先进技术,并切中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和短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更多获得政策红利、技术红利。
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多来源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快速挖掘,完善客户画像、信用评估等业务功能,开展多元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普惠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运用云计算技术,有效实现业务系统的弹性扩展,更好适应单笔小额海量交易的特点。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移动金融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场景紧密结合,实现小额汇款、小额支付,公共缴费等普惠金融服务的实时化、随身化和移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