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古钱币的锈色分类竟有这么多种?特征又是啥?

1楼
封存 发表于:2017/8/30 13:51:00
  一、绿锈
  属于古代铸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锈色,氧化铜因所处条件不同,形成的颗粒大小也不同,因此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入土年份越久,锈层堆积越厚,,形成的颗粒板结异常坚硬,称为“硬绿”,即使在沸水中浸泡也决不会脱落,且从水中捞出后很快水气就会挥发,即不易吸水。伪锈却则不然,捞出后吸水性大,不易干,锈层用硬物一碰即脱落。
  元明清古钱币的坑口及锈色元明清古钱币的坑口及锈色
  二、红绿锈(又称枣皮红)
  如果入土区域气温燥热,铜锈会呈现红紫色或红褐色,但是这种锈色一般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如果发现钱体通体红锈者,大多为假钱,实为将伪品入炉中煅烧,使之泛起一层氧化铜,但伪制的锈色肤浅,较易识别。
  三、蓝绿锈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铜锈坚硬,南方多雨且潮湿,氧化层较松,多呈蓝绿相间二色。蓝锈一般浮在古钱的表面,锈层较薄,蓝色深浅有致,过渡色十分自然。也有藏友将这种颜色称之为暴蓝或孔雀锈,外观颜色与中国景泰蓝工艺颜色十分相似,好品相的蓝锈极受泉友钟爱。
  四、水银锈(水银古)
  有一种钱币呈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有时铜锈中泛出一片片水银光泽,亦称水银古。水银古又分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古、红水银古。一般情况是古钱中含有其它金属成份,古钱须入土埋藏时间较长,钱体外表呈现点状或成片水银般的氧化淅出物质,此种锈色不容易伪制,在元代以前铸币较易出现这种锈色。元明清铸币中不常见,大多为近似这种锈色。
  五、黑色锈(又称黑漆古)
  古钱从铸钱局进入市场流通,直到停止使用,退出流通,一直在民间收藏,从未埋入土中,所以没有红绿锈,仅在钱体表面有一层黑褐色,这种颜色称黑漆古或传世古。此种锈色硬而薄,呈通体包裹状。也有人将此称之为传世古的一种。
  六、灰白锈
  它主要是出土古钱币中铅锡含量较高,或在墓穴等特定环境中长期浸泡所致,白锈在灰锈之上,灰白锈相互渗透,灰白锈色过渡自然。
  七、洗钱
  清代铸币距今年代相对较近,大多锈色不重,洗钱是指用普通方法除去钱体外表包浆的。更早一些的出土钱因锈色较重,有的用酸性液体除锈,导致钱币外观看起来凹凸斑驳,虽为真品,但未显古泉自然古朴的神韵,就品相来说较之其它好品钱要逊色很多。因此建议一些生坑钱尽量要保持原样,如必需清理也要适度,以不伤及钱体及文字、浆色厚的不外露铸材本色为好。
  八、传世古
  古钱有的是历代流传下来,并没有埋入土中,所以多数钱没有红绿锈,仅在钱的表面地章有一种黑色或褐色,文字早已露出铸材本色,这种颜色称为传世古。更早一些朝代的铸币也有的虽然入土过,但出土后经长久玩赏或佩带,红绿锈大半脱落,仅在残留少量的绿色或红色锈,其余部分都已变成黑褐色的铜质,这种称为半传世古或老熟坑,一般清代铸币这种老熟坑的较少。
  九、五彩锈
  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即多种锈色组合在一起,外观看起来十分鲜艳,尤如油画般的色彩,格外漂亮,极受藏友喜爱。
  十、褐色锈(或称栗壳锈)
  古钱币中较为多见的锈色,明清两代铸币尤为常见。
  以锈色鉴定古钱,不应形而上学绝对化,更不能认为只有年代久远的古钱才会出现硬锈,铜是较为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条件下仍不易锈化,而古代铸币的原料成份很复杂,大多掺杂了铅、锌、锡等其它金属,从而使铜质发生了变化,通过各种不同的环境,氧化过程也有快有慢,含锡、镍成份多的不易生锈,唐、宋、金时代的白铜钱,历经千载春秋,只有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含杂质多的古钱入土不久就会严重氧化,例如距今代较近的清代铸钱也有绿锈满身的。不能只单纯看一方面特征,而不顾及其它,应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别对待具体分析。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71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