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说市场动能的问题。虽然面临着年底预定资金的压力。但是每逢年底,资金回笼到位是不可否认的。
邮市里,真正全靠邮票投资来维持生计的人不是很多,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每到年底的时候,多少都是收获的时候,这些是和邮票无关的资金,工作的人,有年终奖,做生意的有分红和年利润结算。这里就不说什么大数据的事情了,没法统计,只能大致的说,现在的邮市的可能投入资金量,是年初第二季度的2倍以上。但是国人的跟风真的很恐怖,没有行情的时候谁都不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有行情的时候,就是明知道没必要买那么多,盐都成袋买,放家里能吃3年都吃不完的。邮市从某些方面也是一个道理。很多人都是跟风而已,有些并不是为了投资,仅仅是为了收藏。
说到收藏,其实很多东西大家都是想留下来的,或者说起码要留一个两个的自己收藏下留个纪念。只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不着急而已。比方说一些量少品种,发行量只有几万的那种,大家不见得人人都有一套,甚至可以说,全国收藏了全套的某个系列的,连一万人都没有。是东西不好么?不见得不好,只是当价格到了某个价位的时候,心动的就卖掉了。想补回来,都想着再跌点就买。
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需要把一个东西的价格整到那么恨天高的地步。就好比玉石翡翠一样。是怎么从一个亲民的价格膨胀到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地步?这里面的需求是怎么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富豪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对于奢侈消费的宣泄。那么邮币卡又该如何的作为这其中的一环呢?
相对于一些纯粹的消费型的奢侈品,比方说红酒等等,邮币卡中的奢侈品,要更健康一些。在下曾经说过,一些文交所的价格之所以产生,有时候并不是仅仅是庄家的个人行为,而是更多跟风者自发的行为。记得中南当初都急了,已经点了很多次刹车,但是就是刹不住车,就说明了有时候,散户投资也很疯狂啊。
我们换个方式来理解下,比特币,几万人民币一个,谁能告诉我到底有什么用?不比文交所更坑么?真的感觉和我们不在一个世界位面里。可是当我们从互联网初期,慢慢的接受了游戏经济,接受了网红经济,接受了直播经济这些动辄让网民买单几百上千亿的经济模式之后。拥有实体支撑的邮币卡收藏市场如何来转变就呼之欲出了。
在互联网+的今天,想让大众接受和认可,理念和知名度口碑都是相辅相成的。就算不在邮币卡圈子里的人,都知道80猴票贵到上万,都知道一个全国山河一片红是价值上百万的珍邮。而片蓝中银错片,存世量当初说在7到8万的量,有说比这个还要稍微多一点的。这个比起缩普片的量要大的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知名度的问题。还有就是有人坚守的原因,让中银片至今的价位依然坚守在2500到3000之间。这里很值得学习。
我们现在就像是守着金矿受穷的人一样,市场上各个阶层都需要邮币卡产品,这里面其实有做的很好的,但都是一些老精稀的东西,比方说,文革票,早期人民币,收藏了都是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而近些年的一些东西都是具备这些潜质的。甚至于很多大版品种都是具备的。就我所知,一些高端的收藏者,已经在收藏很多在普通收藏者们望而生畏的品种了,比方说74年一直到现在的全部大版一套。编号票全套的版票,这些动辄几百万的品种,逐渐会占据高端收藏的位置,甚至是三轮生肖的大版小版全原包的品种在高端收藏者手里也逐步的被普及了起来。
文交所上市,其实就那些上市品种来说,从某些方面,加速了品种整包整封的消耗量。当初绝大多数都被送进了文交所,很多,不管品相多好,都被拆封了。现在很多品种,市场上到底还有多少整包的都已经到了很稀有的地步。只是真正重视起来的人,很少了,尤其是06之后的品种,说真的,很多品种存在整包都是属于违规的。就算不上市,整包整封的量都很稀有。就说03年非典的整封,全国你能找到几个?有些生肖品种的整包,能有多少存在?这都是金矿啊。
有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个理念,小型张,封片那些,其实都是一样的,就说型张,如果按封收藏,这些年小型张,都是只有5万封就算多的了,封片,发行量100万的,合计1000箱,10000封,存世量有多少就不可知了。肯定不会多。尤其是一些上市后被拆散的品种,存世量能有多少真的就不好说了。
暂时就说到这里,行情的发掘需要时间,很多时候,都是从上而下的,从整包整百联开始逐渐消失,等你发现市场上有些品种找百版不连号的都不容易的时候,就已经慢了不止一步。逐步推进,从稀有的开始,分层次的逐步来做,行情爆好的时候,套票是支柱。行情发展的阶段,就从高端的来做,逐步形成价格支撑。
来源:互动网
作者: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