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艺术收藏应侧重文化收益 抛开利益诉求回报更多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9/4 18:45:00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杜洪毅

  在当下浓厚的商业氛围中,收藏的投资属性往往被过度放大。特别是高端拍卖市场激动人心的成交价,总是带给人们关于艺术收藏具有无限获利空间的幻像,以致使部分投资人将其看成一门纯粹的买卖生意。然而,艺术市场完全不同于证券、金融和其它资产交易市场,收藏艺术品的根本意义在文化上,而非纯粹的利益谋取。退一步讲,即便想通过收藏艺术品来赚钱,也必需先尊重其文化价值。否则,盲目的做买卖又怎能知道什么作品才能升值呢?

  艺术品并不是总会升值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拍卖市场来看,2018年春拍热度均不如去年秋拍,这或许让那些寄望于高端市场成交天价来推动行情的人有所失望。比如说中国嘉德拍前高调宣传、备受瞩目的徐悲鸿名作《愚公移山》就遭遇流拍。更不如人愿的是,传统书画艺术板块不仅市场份额大幅缩水,还有多件高价位作品没能顺利成交。国际方面,纽约苏富比(微博)莫迪里亚尼《向左侧卧的裸女》在拍前被称为史上估价最高的作品,虽然最终以1.57亿美元高价成交,但先前媒体期望由它打破莫迪成交纪录的愿望却落空了,这与去年秋拍估价1亿的达芬奇《救世主》最终以4.5亿美元成交的结局相去甚远。而被媒体高调宣扬的大卫·洛克菲勒收藏品整体成绩虽还不错,可有相当大一部分拍品最后成交价低于当年买入价。这说明即便拥有洛克菲勒这样著名的收藏标签,也无法保证艺术品价格只升不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12年福建博物院、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的“徐悲鸿绘画精品展”,图为作品《愚公移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2014年,北京中华世纪坛,徐悲鸿《愚公移山》开箱点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意大利画家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的《向左侧卧的裸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达?芬奇《救世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达·芬奇的名作《救世主》局部

  其实,艺术品价格有涨有跌本来很正常,没有人敢保证投资性收藏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今年春拍成绩虽不能与去年秋拍相提并论,但整体上看来还不错,精品杰作的硬通货地位仍不可被撼动。只要回顾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曾经一些价格神话破灭的案例,比当前行情要惨淡得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国际拍卖市场就创下了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的高价。可随后数年时间面对的却是泡沫急速破灭,大量高价作品暴跌,直到本世纪才缓慢回升到原来的价位。例如,1990年梵高《加歇医生像》被拍出8250万美元的天价,此后到2004年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再无第二件梵高或其他艺术大师作品卖出同样的高价,而在此期间发生的通货膨胀早让等额美金真实价值大幅下降。在同一年,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以7810万美元的高价后成交,可七年后该作品仅以5000万美元卖出,扣除各项成本后贬值幅度远不止币面数值。大师顶级作品如此,较普通点的艺术品遭遇就可想而知了。日本买家当年大量购入的印象派画作,直到 2005年后才恢复到1990年的价位。如果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的话,部分印象派二线作品当前价位与1987年到1990年期间相比,并没有多少升值可言。                              

  由此看来,除了拥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画商外,一般买家如果报着纯粹的投资获利心态盲目入市,能否获得预期收益完全是未知数。但除了赚钱外,艺术收藏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远远无法用货币收入去量化。

  以文化为宗旨的收藏

  古代收藏家大多是出于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去收集作品,最早收藏艺术品的人群多为贵族和王室成员,以及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并非今天的投资商人。法国卢浮宫早期藏品由波旁王朝的国王们购买,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画作则为凯瑟琳大帝和她的继位者们收藏。无论是罗马教皇、美第奇家族的执政者,还是英国贵族、17世纪的荷兰新兴市民阶层(指资产阶级,非城市底层居民),收藏艺术品均是出于文化热情。比如说当年英格兰贵族在欧洲大量收购画作时,英国法律并不允许这些人在本国出售藏品,又何从谈起投资获利呢?

  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来说,很难想象他们会通过倒卖藏品获利。宋代书画家兼理论家米芾一生痴迷收集字画珍玩,就是完全出于渗透骨子深处的文化情怀。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平生收藏大量金石书画作品,到后来生活最艰难时也不忍心出售获利。到了近代,民国收藏家张伯驹为了不让重要古代书画真迹流落海外,不惜散尽家财,最后将倾家荡产买来的艺术珍品捐献给国家。还有书画大师张大千购买《韩熙载夜宴图》花费了500两黄金,可谓挥金如土,后来为了避免让这一珍贵国宝流失海外,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故宫博物院。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当下普遍流行的投资诉求看问题,就很难理解这些人在收藏艺术品时不为利益所动的痴迷与执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南唐顾闳中最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卷》

  当然,对一些古代贵族和商人阶层来说,或许并不是真正出于文化热情购买艺术品,而只是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伦勃朗生活的那个时代肖像画订单之所以会很多,就是因为新富起来的商人们开始讲究品味,想要像贵族那样让自己的容貌流传后世。19世纪很多财大气粗的美国暴发户大量收购英国破产贵族藏画,也只不过是为了弄张挤进上流社会的门票。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古代,商人们虽然富有,但社会地位却非常低下,通过购买文人书画作品来提升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明代的吴门画派和清代的扬州画派之所以能兴盛,就要感谢当年富商们的追捧了。即便是今天,一些顶级富豪和企业财团之所以会高价购买珍贵藏品,目的也是为了支撑门面,而非真正热爱。话说回来,懂得附庸风雅也真的不坏,至少追求的也是一份文化认同,寻找的是那么一处精神领地,比单纯投资诉求强得多。

  艺术收藏的真正意义

  古代王室、政权机构和现代公共博物馆收藏艺术品大多是出于保存珍贵历史文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彰显国家实力等目的,私人收藏则是因个人爱好和对文化的热忱。在资产阶级兴起以前西方世界,收藏艺术品主要局限于王室、贵族和教会,中国人却有着更为悠久的收藏传统。早在宋代,面向平民阶层的艺术品市场就已经非常繁荣了。无论历史风云如何演变,古玩、书画、玉器等艺术品一直是上至帝王权臣下到普通老百姓的最爱,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年代也没有改变人们的热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世唐宋绘画杰作,正是一代代收藏家们的精心呵护下才得以保存下来。只是因为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传承断裂,导致大多数中国人丢失了这份文化情怀。当艺术收藏的魅力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时,则变味成一场以捞取金钱利益为目的的赌博游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张大千《竹林幽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张大千《山水横批》

  流传至今的古代艺术品本身就是对历史记忆的直接见证,是过往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像征。大凡艺术杰作,均代表着其所属时代精英人才的最高智慧创造,是个体精神升华到巅峰之上的产物。艺术品保存着最真实的文化记忆,通过它所传递的无声语言,可以与遥远时空之外的灵魂进行直接沟通,从而激发我们追求面向未来的创造。而现当代艺术品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创造活动产物,是今日人类在文化探索上的见证。对这些由智慧创造而成就的优秀作品进行收藏,不仅是在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文明创造的参与、支持,代表着一个人不断求索的精神诉求。

  今天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已取得非常伟大的成就,眼下正值民族文化复兴前夜,文化艺术行业大有可为。然而,由于文化传承中断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至上思维,致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事业产生诸多误解,真正价值却被掩盖。就拿收藏来说,其本身应该是一个让人接受审美文化熏陶、升华自我的过程。高雅艺术作品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家庭成员人文修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滋养心性、启迪灵魂之功效。从公共环境上讲,一个热爱艺术品的社区,整体文化活力和成员创造性才干,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无论是小到个人、家庭,还是大到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就等于坐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矿藏,精神回报远高于经济收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张大千《贵妃》

  收藏原创艺术品的美学意义,完全不同于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欣赏。艺术之美,既是让人获得视觉愉悦的天然美,同时又是智慧创造之美。为什么从古到今,越是自身文化素养高的人、越是社会精英分子,就越痴迷于高雅艺术呢?因为艺术品之美,代表着一份向上求索精神,是激发人进取的力量源泉。而我们今天生活的文明世界,正是由这分对美与智慧不断求索的力量所缔造。

  近现代以来,受全球化的商业趋势影响,艺术品在市场中呈现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但是,无论东西方,还是有很多真正的收藏家并不在意商业回报,最终选择了将珍贵藏品捐献给公共博物馆,而不是拿来换取利益。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做?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收藏获得自己期望的文化给养,并想将这样一份文明闪光分享给更多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齐白石《白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齐白石《虾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齐白石《鱼虾图》

  抛开利益诉求回报更多

  话说回来,即使要想通过投资艺术品获取利益,也必须建立在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上。当前艺术市场中过多的商业金融运作模式,掩盖了艺术价值的真相。艺术品并非单纯的金融产品,用倒腾股票的思维去搞收藏显然不合适。今天,异质文化碰撞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艺术领域呈现出极为丰采多元的画卷。各种不同风格、理念、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竞相登台一较高下,我们很难以简单的视觉审美或技术标准进行评判。另外,艺术创作领域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模仿抄袭和迎合市场行为,更是让人如同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果不注重文化上的积蓄与沉淀,缺少独立的认知判断,仅报着赚钱的心态追随大流跟风搞“收藏”,不仅无法保证获利,最后很有可能买回一堆没有任何价值粗劣模仿品。

  现在有很多书画经销商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潜在买家,当年齐白石等人的作品是多么便宜,现在又升值了多少倍。可是我们想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老一辈书画大家们作品最便宜的时候,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要去买来收藏一些呢?很显然,在不存在艺术品流通市场、看不到投资获利空间的时候,只有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真正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才会去搞收藏。那时即便有人收藏了大量名家画作,也根本不会让旁人羡慕。至于后来几十年书画市场价格高速上涨,则是对那一份文化情怀的自然回馈。当我们羡慕那些因为收藏早期作品而坐拥亿万家产的藏家时,却忽略他们为坚守那一份文化痴情所付出的心血。

  今年纽约佳士得春拍布郎库西《少女的风姿》以7100美元万成交,而持有该作品的美国收藏家当年仅以5000美元从艺术家手中购得。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这件作品的商业回报远超一千倍。可是,这样的高回报真能算是投资收益吗?试想想,如果当年藏家不是从纯粹的艺术欣赏角度收藏它,而是很快转手卖掉,还可能有今天的回报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少女的风姿》

  近些年来,在普遍性投机心理诉求的驱使下,导致中国艺术行业过度商品化。画廊行业少有人问津,各各拍卖行却异常火爆的局面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在艺术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几乎不能再出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疯狂上涨局面了。特别是眼下中国庞大的绘画创作队伍,又有几人作品在未来具有很高的升值潜力呢?最近几年以来的市场调整,已经让部分被炒上高位的在世艺术家作品失去了市场空间。就眼下而言,个别当代画家作品价位仍然太高,早已将未来升值空间提前透支,要想继续大涨几乎不再可能。

  事实上,只有真正能代表文化创造高度上的精品杰作,才具备不断升值的潜力(详情参见笔者文章《收藏什么样的艺术品才能升值?》)。并不是随便拿个画家的作品来推广炒作一番,就可保证其一直上涨下去的。平庸之作即便在人为操控下暂时达到高价,也不代表存在可流通的市场。特别对于当下形式语言极为丰富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来说,如果缺少独到的文化鉴赏能力,你又怎能挑选出最具升值潜力的优秀之作来呢?

  如果真想要通过收藏获利,就得先摆正心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才有可能发现最好的精品力作。如果带着一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心态去搞收藏,即便没有刻意的追求利益,在获得精神文化收益同时,也会很自然的获得财富回馈!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71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