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晓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驻足回望,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艺术的生态环境和当代美术的创作形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样态和缤纷色彩。
日前,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典藏精品展,集中展示了该馆收藏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精品100件,力图概括性地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40年的奋斗征程中,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开拓者的足迹和壮举。10月14日,“先锋之路——当代艺术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行,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至“80后”,展出的60件作品兼顾观念主义、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型。展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代际艺术家在艺术观念上的变化和差异,是中国当代艺术40年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从这样的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材质媒介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作为重要的历史图像资料,它们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记录,多角度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和成就,全方位地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又走在了一个新的语境与际遇之中。40年前,大家可曾想到,人工智能、科技、生物、医学等与艺术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能够共同呈现于一场艺术展览之中?10月15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的“简单图像奥秘——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展上,90余件作品涉及摄影、超高清4K影像、交互影像、摄影装置、超短焦距动态摄影、光学影像装置、机械摄影装置等媒介形式。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多个学科的融合呈现,比如由清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带来的作品《跳着绳的蛋白质》、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喷泉》、日本艺术家的音乐视频《Industrial jp》等,展览表面上是通过这些作品来探讨艺术在面对新科技媒介后的图像美学特征和新的美学可能,而实际上是引发大家对于如何面对新科技介入以后艺术格局的变化,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图方式方法的变化等问题的思考。
这样的跨界新展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对未来艺术走向的思考。正如清华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所说:“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不同背景的人,共同面对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绝不是表现出一个未来的方向,而是渴望获得大家的智慧。”这或许是艺术或艺术作品在新时代最好的发声。
除了艺术的跨界、融合与演变外,为了更为喜闻乐见和被公众接受,当下艺术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10月17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向媒体发布:文化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将于10月26日起登陆北京卫视。这种联合明星与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最为常见,且深受大众喜爱。在新时期牢牢把握住文化传播的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好大众心理和名人效应不失为一种“活化”文物和历史、普及艺术的有益方式,而这种艺术广义范围内的打通与融合,实际拉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间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