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发行邮资封片始自上世纪80年代,作为集邮品分支领域,对集邮事业传承有着特殊的贡献。不论是纪念封片,特种封片,普通封片等,在世界邮联会员国中也都有相关的集藏,研究,史料等学术价值。
我国的邮资封片多年来不仅经历过资费变化,也经历设计理念,印刷技术,包装方式等多方改革。在数十年的集藏市场上,邮资封片的人气和价格也多次大起大落,让集藏者瞠目。
万众瞩目的“中银错片”,集藏经典的缩量普白片,文交所模式中万元的青海湖片,数千元的法律片,无不彰显着封片板块的魅力。同样我们也不能忘却封片只几角钱的昏暗岁月。
在时代进程中,虽然有发行主体“中国邮政”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变化,有印刷包装方式,流水编码样式的逐步工艺完善。但是对于重大事件的纪念,特殊题材的宣传,优质素材的呈现,邮资封片作为重要载体从未缺席其应有的职能定位。
在依附于总体邮票发行模式的局面下,相对于年份套票,大小版票,型张等,邮资封片相对受众群体小,发行总量小,较大多数集邮品更容易极端价格波动。遇到集邮热,封片价格容易急速高企,遇到集邮冷,封片价格容易长期低迷。数年来,封片板块依然有群体参与每年的窗口预定,参与发行盖戳实寄。有着属于自己板块的一批长期固定爱好者粉丝。
受到集藏市场外部变化,集邮品市场价格周期的影响,邮资封片的发行量也在周期波动,邮政也在宏观调节。低量期的几十万,高峰期的数百万,无不侧面又反应了市场对封片价格特性的认同——极冷极热!
(回顾)中国集邮市场现货交易曾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诸如97年,03年,09年,15年,封片价格也从几角钱到过十几元,几十元,大起后有大落,大落后有大起。尤其15-16年,金融互联网模式嫁接到邮票集藏领域,更出现了叠加金融属性的文交所,出现过众多几百元,上千元的品种,后伴随行业关停整顿又走向平淡。给众多社会人留下了爱与恨的记忆。
2015年开始,封片印制每枚开始带流水编码,让防伪更精准,让发行量更真实可追溯。包装也改革为百枚独立,更利于使用和保存。技术上多用防伪油墨,缩微文字。
现实注意到,发行总量由15年的4百余万,16年的3百余万,17年的2百余万,进入到18年的百余万,普通封片更40万内。这无疑与市场的持续低迷有关,也更是对之前金融化风潮席卷而过后价格回归的反应。目前是否进入低量周期U谷,或者V谷有待19年的实际情况验证。
价格方面,也再度回归正常态,在发售价偏上或者周围波动,视每个品种事件题材性和消耗使用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传统的例行常规品种诸如“赛事”和“展览”相对弱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事件和人文自然历史题材相对热络些。
无论如何集藏市场走过30余年,自有内在规律使然,依托文化底蕴和经济周期,不断波折前行。回望昨日,无数瞬间值得铭记和评说。展望明天,更多期待不曾磨灭,未来或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