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2018西泠秋拍 雪堂雅集展览精彩呈献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1/23 16:09:00

  11月2日下午二时许,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静怡的丽娃河边,《雪堂雅集:罗振玉、王国维的学术世界》展览开幕式在别具一格设计风格的建筑——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汉办基地一楼(原物理楼)隆重举办,诸位到场嘉宾再次加重了这一展览的学术分量,引得路人的纷纷驻足观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嘉宾合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展览图录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西泠拍卖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并得到各方支持,终将“雪堂雅集”这场规模颇大的近现代学人翰墨的盛宴呈献于世。本展览隆重呈献近200件珍贵展品,广泛涉及书画、青铜器、碑帖、稿本、信札等类别,旨在全面公正地反映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学者中以挽救遗佚的古典学术自任的“罗王之学”。就结构而言,本次展览共分“博古养新”、“罗王集林”、“沧海遗音”、“甲骨四堂”、“海外神交”、“罗王学派”六部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嘉宾观展现场

  而之后进行的《“罗王之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流变》座谈会更是邀请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位相关学者、独立学者及罗振玉、王国维后人到场并依次发言,就罗振玉、王国维及其同道们在纵横学海、存亡续绝之际,所构建的硕大无比的敦煌学、甲骨学、大内档案、域外汉文献等知识故地,在中国古文化的传承研究传播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各抒己见。嘉宾们一致指出展览中所出现的重要拍品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新资料,其宝贵性稀缺性有目共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嘉宾座谈会现场

  嘉宾精彩发言集锦

  1。复旦大学教授 陈尚君

  通过这批高质量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罗、王两宗当年在日本的学界、政界的交往,以及艺术、学术的交流,这些都是形成罗、王能够在清末民初时期中日两国影响深远的因素。罗、王两人在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对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国维是做了一系列开拓新学术的重大影响的论文,罗振玉则是收集、保存、整理、出版了一系列面临被毁灭被遗失的学术材料,对学术转型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之丰,内容之精彩,都让我大开眼界,也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说董其昌的家书,内容反映出一个家族关系和家庭里孝道的问题,还有董早年的书法风格。

  2。著名版本目录学家 沈津

  第一,针对本次展览所出版的这本图录,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和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合出的一本学术图录,非常有学术价值,这是一种新的出版图录的模式。第二,展览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应该就是那些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信札,特别是董其昌早年的家书,所以这就可以给研究董其昌早年生活提供第一手材料,我看了一下这次展览中的这些信札,非常有用,涉及到清末民初很多学者,包括清代的遗老,这些东西反映出学术、生活、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材料,这些一手资料如果能提供给相关的专家进行研究,将是非常好的。第三,我曾经对悬挂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入口处的,罗振玉写于1931年的“拥书权拜小诸侯”的篆字牌匾有过一些研究。我以为,这样的书法作品的悬挂,某种程度也是对罗振玉所取得世界级的学术成就与影响的认同。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严佐之

  在展览令我目不暇接的展品中,我有几件特别感兴趣的,像王国维《曲录》的稿本,我刚听说我们国家在编百部传世经典著本,其中就有《曲录》,这个原稿是很重要的参考。还有就是陈寅初先生未发表过的日记本,和王国维晚期的手稿,都很难得。第二点就是,我们应该向雪堂老人学习,既能够收藏,也能够研究。每一幅字画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收藏者和学者进行研究,来激发出藏品的艺术性、历史性之外,以及它在历史研究上起到的点滴应用。现在后世对于罗、王两者的研究差距较大,实际上我们可以打破历史的界限,更加深入,所以我希望这样一个展览能够推动罗王研究,推动近代学术史的研究。第三就是我们华师大古籍研究所早在九十年代就有跟拍卖行合作的先例,因为我觉得拍卖行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让我们单纯的学术研究者的眼界更加开阔,强调说明文献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而绝非单纯的推动市场价值的攀升。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刘永翔

  罗、王二人都可以称之为“大家”,不能以“专家”之名限之,就像孔子一样“博学无所成名”。我也就是研究其中的一种,比如王国维先生研究过周邦彦《清真先生遗事》,其中提到“先生家世钱塘,至父祖以上无考”,我正好偶然看到有本书说到周邦彦的祖上,《净德集》里有周邦彦父亲的墓志铭,我是为王国维先生做了一个补遗。我跟罗、王两家也颇有缘分。在刚刚的展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王国维批校《顾炎武全集》。《顾炎武全集》当初是我们所整理的,如果能看到这个批校,相信我们的整理工作会完成的更加出色。

  5。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万里

  第一,雪堂罗振玉先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以个人的力量整理出版了涉及那么多领域的著作,留下了140册著作,可谓是“古往今来第一人”。第二,罗振玉在慧眼识珠方面,发现并提携王国维这样的青年才俊一起做研究,从上海到京都,“承其大,取其精”是没有人可以超过的,观堂很多东西都是跟着罗振玉在做。第三,从我个人的研究出发,结合展览中的《王国维跋 魏三体石经拓本》说一下。罗王以前的“石经”研究一半是学术,一半是古董商的行为,直到罗王,才真正建立了“石经学”研究体系。类似的流传下来的拓本有十几张,现在上图收藏有四张,故宫的那张是马衡捐赠的,有马衡的跋。

  6。近代文史研究专家 刘德隆(罗振玉曾外孙)

  我们本次展览的这个图录上的《罗振玉家族关系示意表》,现在来说,除了朱松龄很难有人再做出来了,感谢各位学者和西泠拍卖能够出版这本对我们家族来说意义重大的图录。我们这几年也一直都在致力于“抢救”那些八十多岁的老先生的珍贵资料,想做的人很多,但是不一定都能做,对于年轻学者的传承也很重要。

  7。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张廷银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第一是见到了很多老先生,第二是看到了不少我自己感兴趣的展品,比如书信内容,还有题跋内容。希望各位学者可以把展览中的这些新资料做一些学术整理和研究,这些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些学术问题提供,在展览之后有一些学术成果。我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可能并不正确,就是罗、王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两人共同开创了一个学术流派的局面,罗振玉是旗手,王国维是干将。所以这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和西泠拍卖的联合,也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搞学术研究的遇到了做收藏的。

  8。复旦大学出版社首席学术顾问 陈麦青

  首先感谢主办方呈献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从我自身来讲,我个人认为学术的发展必须依托史实“材料”的发现和发掘,当年很多学者的观点和学术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敦煌的发现、甲骨问世、西北汉简的出土基础上,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单单是那些材料的发现就足够后面的学者研究一生甚至足够数代人的持续发掘。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这么多“材料”的集中发现,所以新材料只能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图书馆、公藏机构的 “材料”。另一个是民间收藏和发现,不必讳言商业,很多“材料”的出现正是因为这些“材料”被市场化、商业化的缘故。我很高兴的看到在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商业系统和民间收藏的保护文献意识逐步提高,由此也可以断定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随着“材料”的不断出现,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次展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罗振玉致宝熙有关艺术品买卖的信札。

  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罗振玉、王国维可谓学术界的两座高山,每次与之相关的展览、学术活动我都能从中获益,这次更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展览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这次展览的第四章是甲骨四堂,那就肯定要说到郭沫若,我们这次展览里提到两件东西,《屈原》相关批改稿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其中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他的自信,关于他的见解,旁边加了一个注,做了一些批改,说明五十年代初的郭沫若还是知道艺术价值的。此次印制的展览图册内容丰富、注解详尽,很多内容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所以我要感谢西泠拍卖,感谢你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把商业拍卖同学术研究勾连起来,把有拍卖领域那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学术价值的藏品用一种别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文化积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0。独立学者 范邦瑾

  我父亲有一件藏品是日本学者松崎鹤雄过录的罗振玉收藏的王国维《水经注校》稿本,从这件藏品可以看出中日学者之间的交往。王国维《水经注校》的原本现在收藏在长春的吉林大学图书馆,1984年出版了台印本,2009年《王国维全集》里有收录。王国维《水经注校》除了松崎鹤雄过录的版本之外,还有几个版本存世,我见过的加上这本共有三本,其余一本是赵万里的过录本,2014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还有一本是佚名过录的版本,收藏于首都图书馆。这一本的不同之处是多了桥川时雄的案语,别具价值!

  11。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王亮(王国维曾孙)

  华东师范大学是王国维研究的重镇,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王国维著作的整理,成绩斐然。丁小明先生也在从事罗振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在整理罗振玉年谱长编,萧文立也在做这件事,我很期待这些成果能早一点面世。这些成果必会对王国维的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展览的图录,内容丰富,极为精彩。很多材料在此之前我都没有见过。比如说金梁的《王国维传记文稿二种》里面对罗王的学术有一个评判,由于他与罗王关系密切,我认为他的评判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之前也引用过这些观点,但是时间久了,无法查找到原文的出处,撰写正式文章的时候就没办法使用,今天终于看到了原话的稿本,对我个人来说非常有用。我觉得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出版一本王国维手稿或者批校本的集成,那么对于王国维的研究,包括罗振玉的研究都有很大的作用。

  1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石立善

  这个展览的第五章是“海外神交”,专门是海外学者的交流。罗王学问之大,亘古烁今,每个人只能从一个方面进行描述。我今天就从罗王东渡日本之后对京都学派的影响这一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罗振玉先生在大正八年,也就是1919年离开日本之前,把自己的府邸委托给狩野直喜和内藤湖南卖掉,罗振玉在给他们的一封信中说道:弟去国以来,万念俱灰,唯传古之心未尝衰。罗振玉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学者、财阀、官员交流频繁,也正好赶上了西学涌入,国学传播,西洋文明与东洋文明相互碰撞的难得时期,很多世家、寺庙、古刹所藏的古书、写卷纷纷面世。

  罗振玉卖掉府邸后回国,所得资金捐给了京都大学文学部,他们用这批资金影印了罗振玉认为非常重要、极为难得的古籍书卷,比如是日本唐抄的、卷抄的《毛诗单疏本》(音)《文选集注》,共有十集。这份影印工作一共持续了20年才完成,这批线装书在日本近代影印书里面成为非常经典的书种之一,至今对日本古抄本、古写本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奠基作用,包括我本人也受惠于这批资料。

  13。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陈捷

  我的博士论文是做清人如何访书的学术交流历史,除了杨守敬这样的学者,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中日交流的商业渠道。百年之后,今天我看到这个展览,我感觉意义非凡。很多展品都是首次露面,甚至有些是国外回流回来的,也正是我们国运昌盛之后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体现。罗振玉作为一个兼具学人和商人的身份,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日本人和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收藏中国文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和很多近代流入日本的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人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宋元时期、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的东西和辛亥革命之后传入的东西在审美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14。文汇报资深编辑 陆灏

  我说一件我在工作过程中跟罗雪堂先生有关的小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我跟上海的一批老先生交往甚密,有唐振常先生、周劭先生、邓云乡先生、金性尧先生、陈子善先生等。有一次,邓先生就说他有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有一个大胡子是梁鼎芬,另一个不知道是谁。邓先生去世后,我就约周立安先生的稿,他就在00年的《万象》上写了一篇《幕府奇人梁鼎芬》,讲了梁鼎芬的故事,并附了这张照片,文章发出来以后,收到了罗继祖先生的一封信,说另外一位就是罗振玉先生。后来他又写了一篇《罗梁之间》,写罗振玉和梁鼎芬之间的关系,说到这张照片是1919年,罗雪堂从日本回来去北京看房子顺便去看望病中的梁鼎芬的时候拍的。照片上有一个斋号“葵霜阁”,是梁鼎芬的藏书楼名字。

  其实不只是那些老先生,对于人们来讲,长期以来大部分国人对罗雪堂是不了解的,大部分认知都是偏向负面的。但是最近20年情况大有好转,人们对罗振玉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客观。

  15。澎湃新闻上海书评记者 郑诗亮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获取技术越来越方便,大家也在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跨越,人们会不会对纸质媒体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失去关注和缺少热情,发声的渠道越来越窄。然而通过我们媒体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除了年龄大的人一如既往地关注罗振玉、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非常有兴趣。通过今天的展览,我发现罗王两位学者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包括他们同海外汉学者的联系,包括一些新发现的文献资料都这的我们去关注和传播。

  16。金石收藏家 田振宇

  我跟罗振玉算半个同乡,我比较喜欢研究金石碑帖,而罗振玉在碑帖领域又是一个影响极大的学者。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唐朝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除了乾嘉时期的翁方纲对这个石碑有个专著之外,罗振玉对其非常关注,从罗振玉19岁第一本著作《读碑小笺》里面就有对这个碑帖的记述条目,提出王昶的《金石萃编》里的有些观点是错误的,到晚年的《石交录》,期间多有对吴湖帆《化度寺碑》的见解出现。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一个唐碑的关注,其间他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从跟从翁方纲的观点,到敦煌本的发现,罗振玉一直在修正自己的看法,确定了敦煌本和吴湖帆的王昶本都是唐石原刻,形成这个观点,中间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梳理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罗振玉求实求真、治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这对后世学者具有借鉴和模范作用。

  17。西泠拍卖中国书画部及名人手迹专场负责人 陆丰川

  首先,特别感谢各位学者专家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和肯定。在我读书时期,卡尔的著作《历史是什么》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要知道历史就要先了解历史学家,要知道历史学家就要先知道他的知识环境。而“雪堂”这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有很高的水准和丰富的材料,“雪堂雅集”这个话题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探索新的展示方式。此次活动我们筹备的时间比较长,作为一个从事拍卖行业的人来说,我一直想把各个门类的藏品和资料汇整到一个主题当中,以恢复当时的知识环境,这与我们的拍卖工作契合,也与我们能够接触更宽泛的门类有关。我们要研究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我们还是要回到“雪堂雅集”的知识环境中去,所以我把第一章特意拿出来。作为我们这代人来说,从小可能并没有过多的学习过中国古典文化,我们这次做这个展览也有艺术教育的意味。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拍卖公司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责、以什么样的角色、推出什么样的功能来影响我们的社会,我觉得有一点是核心的,那就是拍卖公司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中介”,把从各个渠道搜罗来的“材料”贡献给需要的人,需要的学者、需要的藏家,需要的地方、能够理解它、保护它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起到艺术教育的职责。

  1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 丁小明(学术主持)

  谢谢在座各位专家的赐教,精彩纷呈,信息量也非常庞大,可以说是一次以罗王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话题的“华山论剑”。记得20年前,我读到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其中对罗振玉有这样的一段话评价:“在中国的社会里,从来喜欢藏书者未必能读书,能读书的未必能下手做系统的研究工作,卓然有所发明,即使兼有数者之长,也未必能以私人的财力来印布书籍,留待后人整理。罗氏一生在这些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功夫,为成为我们近代卓有功绩的史料搜讨者与传播者。”

  这段话当时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我了解甚至研究罗振玉其人其学的兴趣,其实我后来发现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借用的钱大昕为卢抱经《群书拾补》一书所作序文,但是张舜徽将钱对卢的评价移到罗振玉身上更适当,罗振玉可谓是一个至伟至大的学人,他在世界学术史上都应有相当高度与影响。罗王之学及其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定位,是需要新时期学术史研究加以特别的关注的问题。像罗振玉这样的学人,在当代还能否出现?

  西泠印社二〇一八年秋季拍卖会

  上海巡展

  12月1日至12月2日(周六、周日)

  静安昆仑大酒店(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250号,原静安希尔顿酒店)

  预 展

  12月12日至12月14日(周三至周五)

  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杭州黄龙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0号)

  拍 卖

  12月15日至12月17日(周六至周一)

  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来源:新浪收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01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