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2011 5 28今日是張秀青逝世第十年,茲以本篇紀念錢幣第一大藏家京局,奉天,寿字奉天壹两、寿字壹两、京局原铸,从张氏开价即可看出,这三项银币可能是他心中至要,但要比较这三个钱币,何者为张秀青最看重的收藏,则有些困难。藏家对收藏品的重视与价值认知,随着时间的转移以及藏品的积累,也会有所变化,我们无法追证,张氏在拥有多年之后为何有此变化? 可能是京局有后铸需是原厂且成套才显其重,奉天虽是孤品但品相相对较差,寿字双龙献寿占尽独特优势,但存世数量比前者多,各有其强也各显其弱。又或许这三个重要的藏品,原本对张秀青本无任何太大的差别,也许只是市场习惯有高低,世俗喜欢争排名所致吧。一但到了这个级别的一级品,任何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取决存乎藏家一心。张秀青应该就是存乎一心的藏家吧。藏家与商家张秀青先生一人能收藏到如此境界,除了他个人热爱外,还有不可或缺的是钱识的独卓。他对钱币的辨别能力,在当时是少有人匹敌,对自己藏品的格局也是脉络清晰,分析银币的优劣好坏更是有自我定见。鸿禧美术馆的银币绝不是完全依赖代-理人搜罗而成;能名留青史的大藏家,鲜少毫无眼力仅依赖个别币商或单一代-理人,就能成就大格局,这点跟某些书籍或文章,所提老上海时期的大藏家如李伟先、王亢元等人不同。当然,平心而论老上海时期的大藏家,绝非全如某著作描述的,全靠马定祥、丁福保等币商成就收藏。需知,「藏家靠藏品累积定位,商家靠藏家成就生意。」这是基本之道,毋庸也无须混淆。譬如施嘉干先生,他能在近代机制币的信息尚未明朗的1949年代,就能完成[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一书,比张璜的[中国银元及银两目录],还早了32年。施氏对机制币的收藏的深度与知识,在当时绝对是海上第一。只可惜一般人对他的成就着墨无多,从他在海内外数十载的收藏历程,以及系列性的完整藏品来看,绝非靠单一代-理人(注三)能完成,这点也跟耿爱德颇为类似。
他和他的代-理人若提到代-理人或币商的协助,那张秀青收藏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
早期至1970年代多来自于张璜先生,包括了贵州黔宝与安徽二十三、陕西等。中期至80年代初则是李振兴先生,著名的有陕西与湖南喜顿。后期由84年至90年代末,才是陈吉茂先生,最有名的除了Goodman的拍卖外,就属89年伊莱的所有中国机制币藏品。
张秀青与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币商,除非币商病故或转行,几乎都是单一深入的往来,从无更换。
张秀青先生与陈吉茂的往来,即因上任币商李氏转行离境,80年代初识时,陈吉茂主力是古钱,银币生意只是初试啼声,而当时张秀青已经是一位泉龄20年,拥有陕西,湖南,黔宝十六年…………等近十枚一级大珍品的大藏家了。旧时,大家都以员外称呼张先生,但这位张员外是有底有料的真员外,可不是现在常在拍卖会任由币商摆布,高调当冤大头的阿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