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发
十年集邮,专业解读集藏知识,专注分享集藏文化,是您收藏路上的点灯人……
5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邮资已付日戳
新中国的邮资已付日戳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建国初期,一些大城市主要沿用中华邮政时期的国内邮资已付日戳,将民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1950年,邮电部邮政总局规定收寄国际大宗信函和印刷品,使用“国际邮资已付”日戳。
国际邮资已付戳示意图
从1954年底到现在,我国的邮资已付日戳式样一直固定为八角方形,尺寸为30mm×30mm,戳内格式、文字则经过了几次大的改变。
国内邮资已付戳示意图1954年12月8日,全国启用统一的国内邮资已付日戳,戳内格式为三格不等距,中格窄,内分左右格,左格大,为日期;右格小,为戳号。
从1957年4月1日开始,邮局负责收寄党政机关、团体等单位的机要函件,北京、上海等使用“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从此,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日戳成为我国独立的戳种。
1959年,邮电部邮政总局规定了国际邮资已付日戳式样同国内邮资已付日戳,“邮资已付”用法文,地名用英文。
1977年3月,国内、国际邮资已付日戳改为三格等距,文字为等线体。
1985年7月27日,邮电部颁发的《邮电日戳印模规格标准与使用管理规定》中,明确邮资已付日戳为邮电日戳三大类中的一类,并分为国内、港澳、国际、机要通信四种(之后又增加台湾一种),规格不变,戳面分为5个部分,除机要通信一种外,其他3种的下格为地名和局号(邮政编码)。戳面汉字由等线体改为长仿宋体,国际用戳上格为法文,下格地名改为汉语拼音。北京的邮资已付日戳没有按照邮电部的规定在地名下加刻邮政编码,而是用局、所代号。
85式邮资已付戳示意图
1992年6月17日,邮电部决定将多种邮资已付日戳合并为两种,即除保留“机要通信”一种外,将国内、港澳、台湾、国际四种合并成中、法文对照的“邮资已付T·P·”一种。
为了改进日戳加盖质量,邮电部1992年12月18日通知各地使用储墨式日戳(包括邮资已付日戳)。此种戳加一次油墨能盖2000次以上,油墨渗透力强,戳印显得柔和。由于成本高,此种日戳没有得到普及。
1995年6月16日,邮电部决定启用新式邮电日戳。新式日戳规格不变,取消戳内的格线和邮政编码,恢复邮政局、所名称(地名);邮资已付日戳由5个部位改为3个部位,仍为中、法文对照和机要通信(改为“机要”)两种。
95式邮资已付戳示意图
随着计算机在邮政业务上的应用,我国从1993年开始,一些大城市先后使用计算机邮资已付日戳,主要用于打印邮政快件的单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邮政日戳(包括邮资已付日戳),均加刻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和地名,为国外日戳所少有,是我国日戳的一大特色。
1995年以前,我国邮资已付日戳规定为八角方形三格式,一些地方则使用八角方形腰框式。有的地方不执行统一的规定,刻用许多不规范的邮资已付日戳,有的将机盖邮资已付日戳戳头换装在水波纹销票机上,出现了带水波纹的邮资已付日戳。
由于邮资已付日戳由各邮局自行掌握使用,难以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国家邮政局逐渐取消邮资已付日戳,以邮资机或其他办法代替。
※文/许庆发(来源《中国集邮报》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