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越南并不显眼,GDP在2007年刚刚超过700亿美元。然而现在这个国家却上了众多财经媒体的头条:高达25.2%的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这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11年前的夏天,随着国际游资大规模攻击泰铢,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迅速蔓延。11年后的今天,人们惊觉越南经济的一系列乱象与那场危机前的泰国经济不无相似之处。这一次越南会不会成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通胀货币贬值
去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而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
不过,今年来随着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人们对于越南经济的信心也急转直下,越南盾也随之趋于贬值。彭博系统显示,目前海外市场越南盾12个月非交割远期(NDF)的价格将跌至22750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与目前即期汇率16265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相比,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近40%。近期,越南盾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
数字显示,5月份越南国内的通胀率达到了25.2%的恶性通胀水平,为13年来新高。今年1-5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额。“越南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增长过快,特别是虚拟经济部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相应地,越南股市也出现了大幅缩水,今年累计跌幅达55%。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认为,由于前几年过多外资进入,导致越南股市虚高。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将越南股市推向了深渊。
涨利率公众恐慌
越南政府最不想看到的是经济发展冷却下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越南对于物价上涨水平则保持了较高的容忍度:只要通胀率比经济增长率低就可以了。去年越南国内的通胀率就比经济增长率高出了4个百分点。
而今年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越南政府才开始有些着急起来。今年1月30日,越南中央银行将各项官方利率调高了1.5个百分点,5月17日,为防止通货膨胀螺旋上升,越南央行又将利率大幅调高了3.25%,由8.75%调至12.0%。
不过,汇率的调整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人们开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而换成美元或者黄金。
■国际观察
越南盾倒下中国会感染吗?
“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对我国构成传染性的威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当前在阿根廷、韩国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征兆,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国应该对此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所具有的传染性提高警惕。而今年4月份在连续的升值之后,人民币NDF市场上出现了罕见的回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也表示,危机的传染机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机进一步扩大,不排除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国也可能会被传染。中国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应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以免为出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
不过,鲁政委指出,越南的高通胀以及引发的危机,显示出了越南政府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薄弱,而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要大大强于越南。这表现在中国政府对于经济过热、通胀都保持了警惕,并采取了各种调控措施。目前通胀水平也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可能进入到了下滑通道中,此外,我国贸易持续维持顺差,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方面也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基本面要大大优于越南。
■连线越南
人民币也成为“硬通货”
“这里的情况,国内难以感受”,这是连线国内一家大型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驻越南河
内分公司的经理后,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据他介绍,25%的通胀率还未包括粮食、石油及电气价格可能出现的飞涨,因为越南政府承诺,在6月30日以前会控制这三方面的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目前,已经有一些越南人开始囤积大米。
但相对大米而言,人们更愿意买、也是更难买的,就是美元。除了美元,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
■一种说法
中资企业危难中潜藏机遇
中资企业目前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越南挺过这次难关,也是救了一把驻越中国企业。
近日,在越南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后,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华。有外媒评价这次访问为“一次出乎意料的访问”。而中越双方确实就互相扩大合作规模等内容达成了协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保筠提出,越南目前的局面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可谓危难中潜藏机遇。由于越南经济出现这样的局面,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如果这时大量外企撤出,会使越南经济雪上加霜。如果中资企业能够坚持下来,无疑会对稳定市场及人心产生巨大作用。因为在越南普通消费者群体中,中国产品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和心理认可。危难时见真情,一旦挺过这一关,将来市场重新恢复活力后,中资企业很可能会在消费者偏好、政府政策方面,获得回报。(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日报、广州日报等)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