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探访新中国货币摇篮

1楼
123456 发表于:2008/12/17 12:27:00

 题记:2008年9月的一天,记者接到山西省长治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田秋平的电话,他告知,在长治市发现了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版“贰拾圆”整版试机样钞票。第一套人民币之珍贵是尽人皆知的,关于第一套人民币的研究和报道也很多,但有关第一套人民币印样,特别是整版试机样钞却鲜为人知。日前,记者到长治市整版试机样钞发现地黎城县小寨村——冀南银行旧址,一探究竟。
    在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一枚被收藏界列为珍品的“打麦场”画面贰拾元,她就诞生在太行山里。
    发现试机样钞
    2008年9月间,长治古玩市场上先后有平顺、黎城村民出示三张大小不等、四周残损的印有“中国人民银行”、“贰拾圆”、“1949”等字样的整版钞票,请上党钱币研究会专家进行鉴定。平顺村民称,春节过后,黎城县西村村民修葺祖辈在村外后山自家房屋(此房战争年代曾作为八路军的印钞厂使用多年)清理院落杂草和墙垣时,发现一堆裹成一团看似废纸的东西。打开一看,是旧版钞票。之后,其中一张辗转到长治的收藏者手中,其余残损严重的两小张碎片被外地的收藏者购得后,秘不视人。黎城村民声称,此整版钞票发现于黎城县的后背底、茅岭底村落的农户旧宅中……
    综合两次发现的实物研究,该批印有“中国人民银行”、“贰拾圆”、“1949”等字样的整版钞票,应是印钞厂报废的试机钞票,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产品。规格均为八开本,纵55厘米、宽39厘米,整个版面或皱叠或重复印刷、或半版油墨,四周糜烂破损,还有鸟粪污迹。该试机钞票纸质为上世纪40年代印钞票常用的“道林纸”。两张实物,一张正面为深蓝色,由24枚票面形成一整版。票面从上自下为“中国人民银行”、“打麦场”主图、“***三十八年”,左右精致的纹饰线条里印制“贰拾圆”面额,四角四个“贰拾”字样,一样的图案重复印制三次,形成重叠现象,版尾边缘印有蓝色的“郝笛生对版,王箭做版,刘同顺”字样。经有关专家反复比较,此版贰拾圆票正是1949年正式发行流通于各解放区的“打麦场”第一套人民币。再看另一张,同样是深蓝色,由横3枚、纵8枚组成24枚票面,每个单票面从上自下为“中国人民银行”、“1949”,中央精致的纹饰里印制“贰拾圆”面额,四角四个“20”阿拉伯数字,顶边书“温富林订,张置清做版,张六锁印”等字迹。这组图案正是“打麦场”人民币的背面。两版试机钞票的共同特点是,背面均为面额为“壹佰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版别年份为1948年,主图左为“军用火炮”,右为“军民收获”,大量试机油墨将其图案有所覆盖。这就初步确定了试机钞票应该出自于冀南银行印钞厂。
    据党史资料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解放战争时期并未发行。1948年底,晋东南根据地冀南银行印好一部分后,并没有来得及发行,即接到停印命令。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的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基础上成立,冀南银行行长胡景沄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比预计发展得要快,解放区没有来得及使用“军用流通券”过渡,第一套人民币就直接投入到了全国解放区流通市场。这种情况下,设在后方太行山里的黎城冀南银行印钞厂在印钞纸严重紧缺的条件下,只好用停印的“军用流通券”试机印制第一套人民币了。
    冀南银行早在抗战初期的1939年10月即在晋东南根据地的黎城印制抗币冀南票,1948年改称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一、二、三厂,1949年底才陆续撤出长治黎城。当时任三厂秘书的高文明在《第三印钞厂成立前后》中回忆:“冀南银行第三厂是1947年7月成立的,地址在东西辽城和茅岭底。试机时,先试印一些烟盒皮。正在试印期间,上级决定,为支持刘邓大军南下,将永兴印刷公司划归冀南银行领导,以便更快地印制大军南下用的钞票。”
    西村后山印钞厂旧址
    我们驱车从长治出发,向东北方向走了98公里、近两小时后,来到了冀南银行的所在地黎城小寨村。
远远望去,石板山层层叠叠、高耸入云,山峦下有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这就是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部、冀南银行总行、财经学校等我党许多重要机构所在地小寨村。村前山峦沟壑里是八路军的军械生产要地“黄崖洞”兵工厂。
    我们来到了位于村中大庙北面的“冀南银行”旧址展览馆,展馆大门中央上方悬挂着薄一波书写的“冀南银行新中国金融的摇篮”匾额,该馆工作人员老杨接待了我们。冀南银行最初并不在此,是从与这里有三五里的西村、东坡的大山里迁来的,印钞厂却一直在西村后山。
    西村是黎城县北面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地势十分险要,三面环山,交通闭塞,高山绵延的北面,是晋中的左权县;西南面高山耸立,可进入武乡,村东是唯一的出入口。
来到西村已近晌午,我们径直找到了西村后山现在的承包人、58岁的蔚张有。老蔚成为我们考察印钞厂旧址的向导。出西村向西南一里许,我们来到后山山脚下。“这是当年八路军战士守在印钞厂山口的岗哨,天然的三个洞穴,可避风挡雨。一有敌情可立刻进山报信。”走在前头的老蔚介绍说。
    进山走了一个小时,树丛间隐隐地有了房屋的影子。“那就是冀南银行西村印钞厂。”老蔚用手一指。坐北向南的一排排残墙断垣紧贴山壁,向北约200米 有一院落,内有石屋六七间,保存较好,一盘石碾静静地躺在院门口。据老蔚讲,此处就是印钞厂用过的老石屋,也是印票子的地方。隐藏在这里的印钞厂是冀南银行印钞一厂,也称一所。
    从西村后山回来,已过晌午,我们便就近在村民王海龙家吃午饭。在王海龙家,十几位邻里见我们手中的人民币试机钞票照片,纷纷对我们说,头几年大伙都见到过这样的旧票子,王海龙的二哥家里保存的最多,只是认为没用了,便用它糊了房子的顶棚和炕沿。
    茅岭底印制厂
    出西村我们向东南行驶,寻访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三厂。走了20余公里后,路边一处很陈旧的烟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如此偏僻的深山脚下咋会有近代工业革命的遗迹?“这里叫源泉村,烟囱和厂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太行造纸厂旧址,战争结束后厂子就搬迁走了。”路边的村民说道。此处的造纸厂与印钞厂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生产出的纸张是否直接供给印钞厂?我们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继续沿着干河滩前进,边走边打听,陆续经过源庄、寺底、北河南、五十亩等五六个村落。又是约15公里行程,北山脚下茅岭底进入我们的眼帘。
我们翻阅随身携带的《回忆冀南银行九年》,其中有二局三厂原工会文教委员李文的回忆:“冀南银行第二印刷局第三印刷厂,厂址在太行山区的山坳里,原在西辽城,后移到了茅岭底……”根据冀南银行老一辈人的回忆资料确定,太行山里的茅岭底印钞厂,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三厂。
    茅岭山下的村落,有五六十户人家,清粼粼的漳河水由西向东川流不息。在村里我们见到了曾在二局三厂做过伙夫的范美庭、王占元、刘顺兴几位80多岁的老者,他们手中的“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三厂模范奖章”记录了印钞厂职工的战斗岁月。
    印钞厂并不在村里,在漳河对岸的山崖边,密麻麻的杨树林里数十间土坯瓦房早已没有了往日印刷机的轰鸣。如今,厂区印刷工房已变为耕地,种着玉米。东边30余间房屋的主人、52岁的张义庭在此靠喂牛维持生计;西边的16间厂房,现居住着76岁的孙大寨夫妇,院子里圈着的20余只山羊是孙大爷老两口经济来源。“这样的票子见过,1966年在拆除印钞厂二层小楼时,墙壁上贴的报表背后印的都是这样的票子,听说都是印坏和作废的票子,才用背面书写报表的,也就没当回事。”“老职工讲,票子不是在一个地方一次就能印好,要好几处地方分散着印,全部印完后,秘密运送到总行再发行,说是为了安全。太行山上黎城的东崖底、西村和涉县的东西辽城都有八路军的印钞厂。”手持试机钞票照片的孙大爷和老张介绍着。
    夕阳西斜,晚霞映红了山脚下的这片神奇土地。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印钞机的轰鸣,仿佛又看到了一沓沓印好的人民币从茅岭底运往解放区……(《金融时报》 刘志良)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