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一周连发三文传达重要信息
【提示】在4月2日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的一周之内,央行网站第三次刊发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在昨日被挂出的这篇名为《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的文章,周小川讨论了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因素、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周小川在文章中特别指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G20峰会召开在即,周小川如此密集的观点阐述,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本文精彩导读==
周小川一周连发三文"备课"G20
周小川表态意在敲打美国
鲁政委:周小川一周连发三文 为G20做理论准备
郭田勇:周小川第三文亮出中国经验
马骏:周小川建议或引发国际货币体系深刻变革
周小川一周连发三文"备课"G20
央行昨日再发行长署名文章:中国经济下滑局面基本获遏制
在4月2日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的一周之内,央行网站第三次刊发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在昨日被挂出的这篇名为《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的文章,周小川讨论了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因素、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
周小川在文章中特别指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
美国忙着回应
这已是央行在一周内第三度挂出周小川的署名文章。尤其是本周一,名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一经挂出,立刻引来全球目光。
在该文中,周小川提出要创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便高调回应称,他并不认为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长盖特纳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这两位美国财经高官周二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时,断然拒绝了周小川的最新建议。
这还只是开始。周三,在纽约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CFR)演讲时,盖特纳表示,对周小川提出的"特别提款权(SDR)"的改革建议,自己"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但在这句话导致了美元迅速下挫后,他立刻在当天与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会面时改口,"美元仍然是世界占主导优势的储备货币",美元随之回稳。
但周二挂出的周小川的"论文",反响就没这么大了。这篇名为《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的文章,主要是对"中国过度储蓄引起美国危机"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
"后面还会有文章"
G20峰会召开在即,周小川如此密集的观点阐述,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如果将本周刊发的一系列署名文章联系起来看,或许说明中国是在为G20峰会做理论准备。
鲁政委指出,"之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长提到胡锦涛主席参加G20峰会说的中国关注的几个问题,周小川行长三篇文章都是对准其中的问题的,说不定后面还会有文章。"
在鲁政委看来,周小川的文章反映了中国对于G20会议相关议题的研究,"同时也暗含诉求"。
可资佐证的是,昨日晚间央行又挂出署名为"央行金融研究所"的文章--《对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几点认识》。央行金融研究所在该文中直接表述,"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各方的充分关注或达成共识,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部分问题的深入讨论,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细心者注意到,以昨日刊发的文章为例,周小川提及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这一主要观点,暗合东道主英国即将在4月2日的G20峰会上提出的金融监管具体议程。
根据周小川的建议,各国监管部门必须注意引入宏观管理机构的周期参数,加强逆周期机制;此外,也可以让政府事先授权财政部和央行采取非常规手段。在逆周期管理这一点上,周小川与英国方面的意见出奇一致。
根据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即将提交G20峰会讨论的金融监管改革报告,银行业将被要求在经济繁荣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在萧条期则反其道而行。这一逆周期管理的建议被外界直接解读为,银行业势将成为一个收益稳定、投资安全的"公共部门",无法再像过去一样,肆无忌惮地攫取超额收益。(东方早报)
周小川表态意在敲打美国
在上周美联储宣布开启印钞机之后,美元应声下跌,美元指数创出1985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美元的贬值使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危险,于是,"人民币先生"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撰文,呼吁"应创造可保币值稳定的超主权储备货币"。
周小川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其系统性风险被目前的金融危机所放大,因此有必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应该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管理下的特别提款权(SDR)取代美元的地位,使其成为与主权国家脱钩并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文章不长,且措辞含蓄,但鉴于周小川的特殊地位及G20峰会即将召开的敏感时期,这一表态仍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创立超主权储备货币都已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69年SDR创立时就已经寄托了人们的这种理想。但从现实来看,SDR主要是一种作为计价货币存在,其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据IMF统计,目前SDR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约为0.5%,而黄金占比为10%,外汇储备占比接近90%,其中又以美元为最多,约占70%左右。同样,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占比也超过了6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美元是国际市场上的关键货币外,还在于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无论是2005年汇改前的实际钉住美元还是汇改后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美元都是人民币的主要参考货币。为了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由此累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又只能被动地购买美国国债,形成了萨默斯所谓的金融恐怖平衡。
实际上,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汇率制度的选择;其二是本位货币的确定。一方面,如果中国不改变干预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实行真正的浮动汇率,那么,即使SDR成为储备货币,也不过是将集中于一个国家的风险转移到几个国家,无助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本位货币一旦确立,就会依赖强大的惯性运行下去,成为市场自发的选择,很难被外力打破。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创立超主权储备货币,都是"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周小川显然不会不明白这些,他之所以仍然做出这种表态,与其看做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宣言书,不如看做是为G20峰会议题设置争取主动权的敲门砖。实际上,在所有的国际货币和汇率问题背后,都有着大国角力的身影,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政治问题。在20国集团峰会即将召开前夕,"人民币先生"周小川的强硬表态,或许正是为了"敲打"美国。(东亚经贸新闻)
鲁政委:周小川一周连发三文 为G20做理论准备
3月26日,央行网站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文章讨论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性因素、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周小川在文中表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这是中国央行行长在G20峰会前夕,一周内连续发表3篇署名文章,其中到底有什么用意,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此进行解读。
为G20峰会做理论准备
26日,央行网站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文章讨论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性因素、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您怎么理解周小川行长文章的含义?
鲁政委:应该说他最近发的这一系列文章都实有所指,我以前一直不愿意直接说这一点,但是现在看来事实也是这样,就是在为G20峰会做理论准备,而不是做舆论准备,因为舆论准备感觉我们是在搞阴谋,而说理论准备就是说要开会了,我要研究一下相关的问题,这就显得比较客观。
特别是上一次讲储蓄率和国际本外币,他的文章里面蕴含着我们的诉求,当然他研究的出发点,至少形式上还是很学术的。
他里面谈到了巴塞尔新的资本协议的问题,如果没有新资本协议的监管,很可能危机不会放大到这样一个程度。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监管,又怎么样约束这里面的行为?所以周小川行长没有完全否认,只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进一步考虑改进。因为这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际上是一个试图在全球主要国家之间进行推行的统一监管标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一些大银行国际化是必然的,最终得走到这根线的面前,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提出正常的诉求。如果按照他那样一个方法,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里价值肯定是不公正的,因为中国又没有评级体系,在国际上对中国银行)的评级和你信用等级的认定都会存在差异,如此也会限制中国在国际上金融市场中的活动。再举一个细致的例子,比如说给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最高评级机构只能是三级的话,发债的利息要比别人高,但是如果把你评到3A就不一样了。因为你不符合国际监管标准,所以国际上不承认中国提供价值的基础,比如说你要进入美国的市场,那美国对你的审批可能也按他的一到逻辑来,所以中国必须目前争取他自己认为合理的诉求,反映在未来国际监管准则修订中。
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
也就是说,周行长这个文章其实是在反应了某种诉求?
鲁政委:现在的金融危机证明国际上过去倡导的那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缺陷,而我们当前正在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它的合理性,实际上巴塞尔国际银行组织试图通过世界银行的平台推广到全球。如果我们现在不来讲这个,等这一波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就很难有机会了。因为在国际上就是这样,基本上谁的经济强势谁的声音就大。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周行长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您觉得这是什么用意?
鲁政委:这次他用讲中国国内经济起稳的迹象,实际上在向世界上传达两个信息。
第一, 中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比大家预想的好,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
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也有利于国外对我们国内金融机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海外普遍对中国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评价不高。客观的说,我们和国际是有差距,但是可能不至于像他们说的那么差和那么坏。国际上认为我们的国有的银行体系太差了,再加上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不够高。其实在2008年年末之前,我们前两三年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比如,像尼古拉斯拉迪这样"中国问题专家"都在明确的提这样一个问题,说这将是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软肋。但是事实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事实表明,中国金融体系在这样非常规的冲击面前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第二, 应该说中国目前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但是绝对不是MPM的方法,就是中国公允价值含义跟国际公允价格含量是有差别的。因为过去财政部跟国际会计师协会有一个争论,就是他出了这个准则之后我们怎么改?也显示出我们目前采用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比如说中国的贷款,我们这样一个处理实际上是历史成本法,不是适值评估的方法。如果适值评估的方法,理论上要跟评级联系起来,这个企业评级怎么样,我要相应的对他进行调整。
周小川可能还会发文
这是央行行长本周内发表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是3月23日,发表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英文稿),第二篇是3月24日刊发的《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到今天的《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您觉得这3篇稿件总体表达出什么信号?
鲁政委:第一篇是谈国际本位币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因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一直想启动专门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磋商问题,所以说中国过去提出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观点。小川行长就讲汇率问题不是决定国际收支是否失衡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要拿汇率说事,汇率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积极要求MF启动对美国的特别磋商机制,要求约束美国的行为,因为美国的国际本位币地位短期还改变不了。
第二篇是谈MF问题的,实际上是针对我们近期受到的巨大压力,如果我们经济好你让我们升值我们承受的起,我们经济不好你还让我们升值就是让我们死,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三个就是解决国际银行监督的问题。
总体而言,其实就是为G20做会议的准备,之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长提到胡锦涛主席参加G20峰会说的中国关注的几个问题,周小川行长三篇文章都是对准其中的问题的,说不定后面还会有文章。
郭田勇:周小川第三文亮出中国经验
在连续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和《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两篇文章之后,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再次刊出央行行长周小川第三文,《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如果说周小川的前两篇文章侧重于对金融危机成因的阐释,则第三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在向全球亮出中国经验,即"中国是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
根据此前周天勇对周小川前两篇文章的解读,《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的主要观点是,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一国迅速向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而《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则主要以东亚和产油国高储蓄率的时间向度,廓清"他国过度储蓄引起美国危机"的误解。
在随后发表的第三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周小川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在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金融监管的不科学、不透明,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郭田勇指出,周小川对这一宏观问题的论述,使得大家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部分呼应了欧盟成员国在G20峰会前所形成的"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共同立场。
文章后半部分,周小川转向微观视角,提出了"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建议,并列出"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和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参考。郭田勇分析,周小川的这部分论述明显有别于欧盟成员国的"不必采取新的财政刺激计划"的观点,尤其是对"扩内需、保增长""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内容的介绍,反而与美国提出的"与会国应制定占GDP2%刺激计划"的建议具有一致性。
郭田勇表示,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是全球领导人求同存异、协力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平台,周小川的上述三篇文章,既高屋建瓴地立足于全球化视角,同时也旗帜鲜明表明了本国立场,其对中国应对危机经验的介绍,更是当前很多国家迫切想了解的东西。
根据此前媒体的相关报道,在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上,美国和欧洲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此前欧盟领导人在柏林召开的G20峰会立场协调会上达成一致主张,将在峰会期间呼吁建立一套全面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所敦促的"与会国应制定占GDP2%刺激计划"建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表示,欧盟在支持全球需求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对于像法德这样有着庞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而言,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并非明智之举"。
郭田勇认为,若参会国家间分歧过大,就会给拿出实质性方案增加人为阻力。周小川文章所持观点,部分中和了欧美立场,且不带有过分强调本国利益的色彩,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大国风范,和协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十足诚意。
马骏:周小川建议或引发国际货币体系深刻变革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解读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提议
3月26日晚间消息,针对央行行长周小川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倡议,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四发表文章评论,称该提议可能将是20国首脑峰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提议之一,并可能引出国际货币体系今后数十年间最为深刻的一项变革。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发表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呼吁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以降低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马骏认为,中国提出这么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建议,表现了中国在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同时也在这场谁应当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负责的辩论中开始了有力的反击。
他解读为,中国的这项提议传达了几个重要的讯息。
首先,中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有很大缺陷。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储备资产配置都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多数外汇储备只能以美元资产为主,因为美元是大部分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同时也是大多数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并且得到了流动性最强的固定收益债券市场的支持。
"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不得巨额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这是现有的储备货币体系下难以避免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主动的选择。"马骏认为,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的建议就是在中长期帮助消弭中美之间巨大的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思路。
其次,他指出,对任何国家而言,外汇储备过度集中于单一货币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举例来说,如果因美国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和或国家信用风险上升导致美元急遽贬值,那么,显而易见,中国持有的1万亿多美元资产将遭受重创。此外,由于必须维持基本稳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国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外汇政策)也会受到诸多限制。许多其他持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第三,美国本身也是美元在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受害者。对美国而言,其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意味着美国很容易从其他国家获得借款,导致利率过低,因而鼓励了美国政府和消费者过度消费。而这正是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和现在的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如果按照周小川的提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基础上建立起超主权储备货币,那么,长期来看,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就能避免成为因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和政策错误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的受害者。
第五,马骏认为,虽然从技术角度而言,超主权储备货币理念的实现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且这种思路也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演变成其他的形式,此外,美国可能会对这项提议感到不悦;但还是认为这可能将是即将召开的20国首脑峰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提议之一,将得到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和至少部分发达国家的支持。这项提议有可能引出国际货币体系今后数十年间最为深刻的一项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