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2000年期间,笔者曾发现在一些信封正面的下侧打印有条码(见图),特别是有些信封的条码前面有收信人的邮政编码,不知何意,曾先后请教几位邮政人员,未能得到明确的答案。近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现介绍如下:
GB/T1416-2003《信封》国家标准中规定“信封正面离右边55mm至160mm;离底边20mm以下的区域为条码打印区,应保持空白”。标准将此区域定为“条码打印区”。那么信封正面的条码由邮政哪一个部门打印?它有什么作用?
据资料介绍,信封(以及其它函件)正面条码打印区的条码是收寄局函件自动分拣机根据信封正面书写的邮政编码分拣并在邮件上喷印识读出来的与邮政编码相应的条码,它充当了在收寄局出口信函一次分拣到寄达局进口信函二次分拣全过程中的核心中介作用,是发信人手工书写邮政编码转换成机器识别数字信息的媒体。通过这样处理函件,分拣效率可以达到4万件/小时。
条码是由直线垂直排列的小圆点构成,每条码由8个小圓点构成。为了解决邮件底色变化范围较大以及邮件可能受污染的问题,条码大都采用发光材料磷光或荧光的磁性墨水或普通墨水喷印。目前看到的一般为桔红色,也有的为桔黄色。机器识别系统根据墨水发光的强弱,磁场的有无、不同的颜色来检测和阅读。条码喷印在邮件正面下方,如果条码区被占用,条码喷印在此区就会影响机器准确识别,阻断自动分拣流程,从而影响信函的传递时限。
信封正面的邮编条码不是通常的从左至右阅读,而是从右往左阅读。条码从右至左分为校验码、收件人邮编条码、空白区、人读码四个区。在这四个区中,除人读码不定外,其余三区均有一定的规定。就人读码来说,却是从左往右读。
笔者收集有几枚正面打有条形码的信封,这些条码不尽相同。
一、 打印的条形码中的人读码不同:
1、有些是1个条形码“︱”,
2、有些是两个“︱︱”,
3、有些是数字“000000”,
4、有些是数字“000400”
5、有些是条形码的邮政编码数字。
6、此外,有资料介绍还有11、12条码的,也有的没有人读码。
二、不同地点寄达同一地点的函件,条码前面的人读码相同。如北京魏公村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邮编:100081)1997年9月寄到宁波镇海炼化公司科协(邮编:315207)的函件(图三),与辽宁抚顺(邮编:113008)2000年9月寄达镇海炼化公司的函件(邮编:315207)(图四),不但条码相同,条码前面的人读码也相同,都为“000000”。
三、同一寄出地点(邮政编码:100081)寄达同一地点的函件(邮政编码:315207),条码前面的人读码不同,如北京西郊白石桥中国农业科学院,1997年8月寄达镇海炼化公司的函件,条码前面的符号是“000400”,北京魏公村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1997年9月寄到宁波镇海炼化公司科协的函件(图三),条码前面的符号是“000000”,1998年12月,条码前面为“︱︱”,不知这是不是不同分拣机器所至。
四、笔者收集的这些信封出现条码的时间:
1995年10月北京(邮编:100101),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207)条码前人读码是“︱”
1997年08月北京(邮编:100081),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207)条码前人读码是“000400”
1997年09月北京(邮编:100081),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207)条码前人读码是“000000”
1998年12月北京(邮编:100081),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207)条码前人读码是“︱︱”
2000年07月湖南(邮编:414014),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027)条码前人读码是“315027”
2000年09月辽宁(邮编:113008),寄至浙江宁波镇海(邮编:315207)条码前人读码是“000000”
从时间上看,笔者收集的自动分拣条码信封主要是1995年至2000年这几年期间的,不知有没有更早和较迟一些的条码封?最近10年笔者没有再见到信封打有条码的信封,不知为何效率这么高的自动分拣机是不是停用了?
五、试读自动分拣条码:
以图六为例,从右往左读:最右边4条码为检验码2,后面每4条码根据相互间的距离不同分别读为3、1、5、0、2、7,然后是一段空白区、空白区后面就是人读码,此处,人读码为数字,与条码相同均为“315027”
六、笔者另外还收集有1枚条码打重了信封,见下图
七、笔者不明白,相同的寄达局(邮政编码相同),为什么条码中的“人读码”会不同?为什么条码中的人读码(从左往右读)与邮政编码(从右往左读)设置从两个相反的方向阅读,而不是从同一个方向阅读?为什么这10多年来,再不见打有分拣条码的信封,难道自动分拣机休息了吗?这又是为什么?敬请明白人能不吝惜笔墨告知,以便了解一点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