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五代信使脚下的邮路》(四) | ||
| ||
1981年,插队女知青杨巧娥来到女子投递支局,她首先迷恋上的是绿色的自行车、绿色的服饰、绿色的书包。“当时的女子投递支局共有投递员18位,全部是女性,跑的范围基本是太原市的核心区域。”如今已经是太原市广场女子投递支局局长的杨巧娥回忆着自己当年与用户沟通的一些片段。 刚参加工作时,杨巧娥的投递范围是迎泽东大街、五一东街、迎泽南街三条街道。每天三趟班,6时至8时是早班、8时至12时是中班、下午2时30分至6时是第三班。“当时的报纸特别多,杂志、信件也多。《大众电影》这个杂志,我一次就带200多本。所有的女投递员都是‘无人驾驶’,骑在自行车上看不见人,东西太多了。” “与男投递员干一样的工作,但女投递员最大的特点是容易与人沟通、心细、态度好。”杨巧娥对两位用户记忆特别深刻。 一位是陈淑兰老太太,她家经常有来自上海、国外的邮件。“我几乎天天去她家送信,慢慢的,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了。每天上午9时多,老太太都会准时在家门口等待,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就是没信的时候也得去她家……” 后来,老太太行动不方便了,我就帮她打酱油、买菜、买米、买面……“这个传统我们保持了下来,我在这片投递了3年、我徒弟又3年,徒弟的徒弟又3年……”杨巧娥掰指算着,几代女子投递员为老太太服务了20多年,直到老太太去世。去世当天还是女投递员发现的,因为敲门老敲不开。“铁路上的一位大爷更有意思了,开始和他打交道是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给他写信。后来,为了让邮递员每天去他家,老人专门订了报纸。”在杨巧娥美好的记忆里,在下雨天,老人会悄悄地刮去投递员自行车上的泥浆,打上雨伞一起送邮件……“上世纪80年代比之前的条件好多了,太原市已经没有步班。但服务更深了,不仅需要送达,还需要满意,心细的女投递员往往投诉率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