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近朱 文章来源:集邮报
| |
|
|
| |
|
| 近几个月来,“珍邮”频频出现在各类广告中和各种形式出售的“柜台”上。诸如“珍邮1949”等大型邮册以颇诱人的词语,广而告之亦广而售之。但好景不长,最近这本邮册已被新闻媒介曝光。原来,这“珍邮”在普通邮市上均可一一购到,即使按其邮目去买,价格不过一千余元左右。看来,这本邮册把“珍邮”的门槛降得很低很低。一枚“庚申猴”票就可以换来这邮册中4至5份不带包装的“裸邮”。但这册“珍邮”售价却在8800元;包装就要7000元左右,显然这是一个让人愤怒的暴利。卖家称仅制售1949套,存货有限,欲购从速,玩尽了数字游戏。为什么不定价1949元呢?而一个“吉利”的“88”“发发”,到底是谁“发”了呢?我假设了一下,按新闻媒介所曝光的实价,再加上包装,1949元是靠谱的;但按88000元全部售出,其盈利竟达1335余万元之巨。应当说,这一类“珍邮”不“珍”,价位不“真”的邮品,真正集邮者是不会解囊的。而那些听信了虚假宣传、怀着对祖国热爱、抱着对增值企盼的实诚百姓,却上了当;网上有已在曝光前就购买的顾客,留下了四字感言:“愤怒”“郁闷”。
此类邮册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国庆60华诞的严肃盛誉,也玷污了“珍邮”的声名。“珍邮”是立于华邮“金字塔”顶尖之上的珍稀之物,而不是可在市场上一两千套的或如媒介所说的至今还可随到随买的普通之品。如此之“邮”,何“珍”之有?
应当看到,《珍邮1949》不是个例。打着“新中国60华诞献礼项目”旗号的“珍邮”册在一个阶段频频见诸于广告,刮起了一股“珍邮”风。信手拈来,我摊开了一则广告,叫作《×××××××珍邮大典》,在“新中国60华诞高献礼”的口号下,也是“数字游戏”般的收入了1226枚邮票,发行量1893套;唯一不玩“数字游戏”的是价格,标出了19900元。不过,一篇密密麻麻的广告文字,就有许多让人“不明白”的地方冒了出来。兹举几例于下:
“×××诞生时代的清代龙票1枚”。请注意,“龙票”是一个模糊概念。从1878年到1897年及至1911年,共发行大龙、小龙、蟠龙以及诸多加盖和地方贴用等蟠龙邮票多枚多套,套与套间,枚与枚间,版与版间、品相与品相间,价格相差悬殊。1893年,没有“龙票”发行,至于说到其“诞生时代的清代龙票”,那是随便一枚纳入都符合这个说法的。不过,要寻找高档的一枚龙票达到1893枚,那是难度极大的;而选入的这一枚究竟是何枚龙票,卖方应当为买方明确点出来。在此模糊之,不是缺乏常识,就是怕点出这枚票掉了价。
“全套文革邮票共80枚(不含未发行票),现在市场价已突破10万元。本册收录150多枚”。又看不明白了。“本册收录”是指“收”进了真的邮票呢,还是只是图文“纪录”一下呢?这词实在模糊,是指某些票有几个全张呢?或是这150枚应当至少包括一个80枚的文革全套吧?想不出来。而说到“市场价已突破10万元”,那仅是一个80枚全套的价格,是这邮册售价19900元的5倍多。如此,集邮者和从马甸到卢工的邮商可要大买特买了。这是捡了一个“大漏”的难得之机啊。但,我不相信这个“神话”。
“1226枚×××珍稀邮票一次集齐”。且不说其间有没有1946年8月通化版2元存世量极少的珍品,(我相信绝对没有,因为需要1893枚啊);仅说可以“一次集齐”的吧,“齐”对于集邮者来说,就是一套不缺,一枚不少。且看后面的广告词说有“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珍邮800多枚”;常识告诉我们,新中国邮票中不可能有800多枚“×××珍稀邮票”。于是,“一次集齐”“1226枚×××珍稀邮票”这句话,显然是不实之词了。再说,新中国60年邮票中够得上“珍邮”称谓的也绝没有800多枚呀。“庚申猴票”、“梅兰芳小型张”是珍邮,这册子里有吗?如果有,广告早就会“忽悠”上了。
如此模糊、如此矛盾、如此缺乏常识、如此看不明白的广告词下的这本“珍邮”应该卖吗?值得买吗?仅此一窥,不就昭然若揭了吗?此种所谓“珍邮”不应当卖,此种“珍邮”典册不应当买。我们呼吁,此风应刹,不要再打着诱人的幌子忽悠着贻误国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