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 ||
在1966年以前,评奖是世博会的主要激励机制。每届世博会的奖项,多达上千项;1900年巴黎世博会,授奖数更高达45,905个。我们过去津津乐道的湖丝、茶叶、茅台酒、葡萄酒、插屏钟、剪刀等等之获奖,虽然其质量上乘、荣誉难得,但若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奖项数量巨大),也就不能过分地夸夸其谈了。“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逐渐背离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与世博会重心由展示产品和技术向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引自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专家吴建中《收藏世博会》序言)因此,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展区总代表团决定,在第二年举办的世博会上,不再进行评奖活动。直到2005年,世博会评奖中止了近半个世纪。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改变传统的评奖方法,颁发了“全球百个生态技术奖”,充分体现了世博会的宗旨:并非鼓励竞争,而是激发创新。 以上的历史回顾,值得集邮界深思。 我们经常听到“与国际接轨”、“为祖国争光”的说法。而国际游戏规则往往落后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更新。集邮者把展览看得很高,把金牌看得很重,为此,各级邮协乃至邮政部门,背负的十字架越来越重。而90%以上的普通娱乐者,与天文数字的财富游戏无缘。珍邮、贵集的拍卖纪录,反倒成了虚假邮品耸人听闻的宣传广告。 金牌竞争,主要缘于体育竞技;而集邮展览,似乎与体育比赛距离较远,它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博览会。1966年世博专家们的醒悟,对集邮界更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我们不是在大力提倡集邮文化吗?世博会中止竞赛式的评奖,正是着眼于文化发展的理念,坚持激发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过去,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究FIP的规则,细抠条文,会诊邮集,“衣带渐宽终不悔”,赢得一项又一项国际荣誉。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但是,泛文化的大众娱乐,正等待我们更多的投入。现在每次邮展,大部分展厅的冷落,已成不争的事实;展框与贴片的规范化+枯燥化,越来越吸引不了青少年观众。 最近,看到郭润康先生在《文献集邮》上发表的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回忆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时,有很多部分类似今日的‘开放类’,可惜未及时总结、提高、推广,二十年后‘开放类’的发明权被外国人拿走了。” 回顾世博会评奖的消亡过程,不禁要想,集邮的金奖竞展会不会消亡呢?目前可能还言之过早。以此为业者,不必忧虑“下岗”。不过,从文化发展的趋势上,放开眼界,更广泛地考虑公众娱乐的需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的“发明权”,值得引起重视。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犹未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