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执子之手
在马甸邮币卡市场,邮票经营户数量大幅减少,“收售打折邮票”的牌子依然可见。
量较小的小版张、大版张,市价还维持在面值以上。有邮人依此认为,生肖虎邮票一面世就遭遇打折的命运,似乎也暗示了炒新已经走向消亡的事实。 长久以来,炒新一直被广大邮人视为邮市的一大“毒瘤”,也是中国邮市独有的一大“奇观”。说到炒新,刘玉平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那就是“嫉恶如仇”。“炒新,说严重点,就是‘诈骗’。因为利益的驱动,炒家可以从邮政公司以低于面值的价格买进邮票,然后坐庄、哄抬价格,在市场上又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向外抛售。比如面值10元的邮品,买入价可能只有6元,但在市场上,即使以8元的打折价出售,也仍然可以赚取2元的差额利润。明明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却硬生生地被炒家往高了抬,可以说,炒新完全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刘玉平分析说道:“炒新为什么炒不下去了,因为没有‘接盘人’了。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把戏还能欺骗邮人,但时间一长,被骗了一两次之后,邮人看穿了其中的诡计,自然也就不买账了,谁还会去‘接盘’?” 与刘玉平一样,现年70多岁的北京老集邮者谢元宏早在炒新之风刚刚兴起之时就认定其必将走向穷途末路。“炒新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对邮市的繁荣没有任何益处。炒新只会伤害集邮者的心,使集邮者的队伍萎缩,给集邮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报曾于2005年9月1日1版刊发了题为“中国邮市25年炒作祭”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炒作将随之消亡,而炒作消亡则是历史的进步。今天,在一些邮人看来,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现实的印证。 太多历史遗留亟待解决 邮市还远远不只是炒新的问题。 现在在各大邮市论坛上,一些邮人不约而同地将邮市与股市、球市联系在了一起。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股市、球市、邮市三大市场,股市问题基本解决,球市问题正在解决,只有邮市,仍然还遗留了大量问题没有解决。”尽管从性质上看,邮市与股市、球市不尽相同,但在邮人看来,这些遗留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期待邮市的春天恐怕也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在杜绝邮票打折、允许特快专递贴用邮票、允许邮票在邮政窗口敞开销售等一系列遗留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邮票打折。 今年1月记者走访马甸邮币卡市场时,发现“收售打折票”的牌子依然可见。这些打折票无一例外都是发行量巨大且面值偏高(按当时的邮资比较)的品种。比如:“竹子”发行量为4330万枚,“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发行量为5770万枚。至今,这些邮票的价格仍在面值以下。而从1992年至今,邮票深幅打折已经18年。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先龙已经就邮票深幅打折问题提交了第四份议案。与此同时,邮人也发现,近一年来,邮政发行的一些单枚邮票发行量已较以往有所缩减,但邮票打折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新邮也难逃厄运,比如2010年的生肖虎邮票。为什么邮票还在打折?许多集邮者感叹:“那是因为邮市被伤得太深太深。” “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统计的数字看,现在全国集邮者的人数大概只有100多万甚至更少。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集邮者的人数可达400多万。再来看新邮预订,以前最高时预订户可达2000万,现在恐怕只剩下了200万。集邮者队伍严重萎缩,即使现在的邮票发行量减少了,但供需关系早已经被破坏了。”刘玉平分析。 谢元宏也告诉记者:“邮票打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邮政政企不分的体制。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部门公然违背万国邮政联盟有关邮票发行政策的道德准则,大量发行‘有害邮品’,既伤害了集邮者,也扰乱了邮市。炒新、打折充斥着市场,邮市逐渐沦为一个‘烂摊子’。尽管邮人多年呼吁的邮政政企分开终于实现,但想要收拾邮市这样一个‘烂摊子’,如果有关部门不狠下一番功夫,恐怕也难以有所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年初,国家邮政局首次委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调研邮票打折问题,而这次调研可以说是邮政有关部门首次直面邮票打折问题。有邮人建议,邮政部门应当从维护国家和集邮者的利益出发,拿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消灭邮票打折现象。 不要期待是个“艳阳天” “如果老邮票价值回归,炒新也玩完了,邮票打折也解决了,那么邮市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玉平摇摇头:“不是说邮票不打折了,邮市的春天就会来。”在刘玉平的脑海中,对于邮市的春天,他早已勾画了一幅蓝图:它不会是一个‘艳阳天’,不会有多么得火爆,也不会有众多的人参与。它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平稳的市场,就像春风拂面一般,在湖面上泛起小小的涟漪,而不是狂风四起,湖面上百舸争流。” 然而,与刘玉平所设想的“春天”完全不同的是,在目前各大邮市论坛上,邮市复苏论者多半都是针对当前许多老邮票价格超过1997年邮市高潮的最高价,而得出邮市将会迎来又一个1997年那样的“春天”。对此,一些资深邮人提出了质疑。 刘玉平告诉记者:“我并不认为1997年的邮市高潮是‘辉煌’,相反,它是邮市走向对立面的‘回光返照’,为之后沉寂10多年的邮市埋下了一颗定时***。被炒高的邮票价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它们得到广大集邮者的认可了吗?事实证明,高潮过后,邮市一落千丈,你说这种‘辉煌’是真实的吗?” 和刘玉平一样,已经集邮40多年的北京集邮者刘金也认为,1997年的邮市高潮只不过是邮市繁荣的“假象”。邮市的春天绝不是像1997年邮市高潮那样,人手一个密码箱,把邮票当股票一样炒来炒去。邮市应该成为培养青少年集邮乐趣、提供集邮者交流平台的文化市场,如此邮票也才能回归集藏的本来面目。 不过,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马甸邮币卡市场“炒区”,记者看到了一些阔别多年邮市的集邮者的身影。今年70多岁的张阿姨集邮五六十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她便在马甸摆起了邮摊,主要经营外国邮票。张阿姨告诉记者,从她手里买邮票的,小到一两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张阿姨眼中,集邮就是为了长知识,市场上“庚申猴”涨得再高,对她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刘金认为,集邮市场还是有根基的,这就要看邮政有关部门是否能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集邮市场。 据了解,在全国各地,集邮市场已大幅萎缩。仅以北京为例,除了马甸邮币卡市场之外,曾于2006年开业、号称打造亚洲最大的德胜邮币卡市场也在2008年倒闭;而北京西站邮市,如今也仅存五六家邮票经营户。在许多邮人看来,集邮市场的萎缩已经敲响了警钟,如今的邮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邮政政企分开为邮市春天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但只有邮政有关部门制定出更为合理的邮票发行机制,在邮票发行量与销售方面更加适应集邮者队伍的发展,采取措施坚决杜绝邮票打折现象,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集邮的队伍中,切实从集邮者的利益出发,扩大集邮者的队伍……邮市的春天才可能真正地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