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1968年发行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背后的故事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3/10/1 22:35:00
十年集邮 2023-10-01 14:28
专业解读集藏知识,专注分享集藏文化,是您收藏路上的点灯人……
5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文史春秋》2014年第04期 
 
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2周年纪念日,小编特意精选了一篇《毛主席去安源》背后的故事,一起重温、缅怀!
《毛主席去安源》背后的故事
作者:孟兰英


诞生于1967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美术界的一大轰动事件,刘春华(原名刘成华)的名字也随之响亮地传入了千家万户。这幅在“文革”期间印刷了9亿多张的作品,超过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油画之一。当年,刘春华收到的整整4个大麻袋的来信中,还不乏情书。

那么,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又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呢?

偶然机会介入创作

1967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青年教师张培森等人自发筹办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起初,展览的筹备者最初选中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位姓赵的高年级学生,想让他去参加展览并完成一幅油画的创作,但此时这位学生正在大连老家探亲。筹备单位决定一两天内就出发到安源,由于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于是经人推荐,年仅24岁的刘成华临时顶替,偶然介入了这个展览。他接受的任务是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暂定名“毛主席去安源”)。几天后,刘成华便与其他几位作者一起,前往安源去搜集创作素材。

刘成华于1944年10月出生于东北松嫩平原的泰来县,自幼喜欢画画。8岁时便用家里的粗白布面口袋,刮了锅底灰加胶调成黑颜色,画了一张戴八角帽的毛主席像,并找来高粱秆插在两头,用线缝成一个画轴,挂在墙上,后来他还用泥巴做过毛主席塑像……1959年,刘成华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学习,实现了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夙愿。

刘成华等人到安源后,全体创作人员坐上了去安源的火车实地采风,他们深入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下体验生活,访问了当年参加大罢工的老工人和“秋收起义”的老战士。了解毛泽东多次来安源的情况,逐步加深了对毛泽东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因为创作激情饱满,他们很快就拿出了各自构思的草图。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刘成华的构思基本形成了。

为毛主席形象寻找依据

对毛主席形象的塑造,刘成华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创作《毛主席去安源》,最重要的是要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和思想。为此,刘成华等人广泛搜集了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章,以及有关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回忆录和安源工人运动史料,并反复学习和研究。他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不仅看主席青年时期的照片,还看他中年时期的形象照片,包括大家熟悉的他在开国大典中的形象都要参看、琢磨,因为大家熟悉的还是主席中、老年时期的形象,我们充分考虑大家的形象定位和惯性认知,倘若真照搬主席青年时期的寸头、娃娃脸的形象,观众很可能就不认可,接受不了,因为少有人熟知他那时期的形象。”正因为兼顾了毛泽东老中青三个时期的特点,使得油画的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众认知的形象三者得到了巧妙统一。

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构图上把毛泽东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动态处理上,让毛泽东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泽东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刘成华在安源考察期间,随时随地都画些小稿。他说:“我画主席去安源,脑子里就推敲怎样来选择这个情节。有个说法,从萍乡到安源,主席是走着去的。萍乡到安源这个路,我反反复复走过好几次,走的过程中一边看风景一边脑子在想,在路上忽然想起画‘走’的环节。”

后来,刘成华也为毛主席当年穿长衫拿雨伞的细节找到了依据。在湖南、江西,大多数人出门不管雨天、晴天都会带着雨伞,因为雨多,当时这一带人所常用的雨伞,就是那种红色的油纸伞。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刘成华的构思基本形成了。作画时,刘成华把重点放在头像上,放在描绘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上。8月份正值盛夏,也是刘成华执笔绘画最紧张的时候,大厅里热得像个蒸笼,白天,他挥汗作画,夜里,他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在画布前久久地揣摩端详。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废寝忘食地创作着。就这样,他画出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一张草图,草图完成后,一有机会他就把草图拿给住在博物馆附近的小孩看,当孩子们看后一下喊出“这是毛主席”时,刘成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一切准备就绪。正当刘成华准备将草图绘制在正式的画布上时,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挠。

阻挠方说,毛主席是伟大领袖,是红太阳,毛主席的出现应该是东方红太阳升,你画满天乌云不行;还有一点是,毛主席到安源来是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你画一个人孤零零的,是孤家寡人。

刘成华解释说:“画群众就有群众观点,那画多少群众?画一个有一个群众观点,画俩有俩群众观点。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说到那个云彩,我说当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老百姓生在苦难中,毛主席是来发动群众闹革命,如果都是东方红太阳升还闹什么革命?”

就这样,刘成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群众的欣赏习惯,利用油画表现力丰富的特长和中国传统绘画细致的优点,反复实践,大胆尝试,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前夕,创作出了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1967年10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该画说明词中称:“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观看展览后用肯定的口气说:“主席去安源是走路去的,穿了长衣,带了雨伞,长衣的右边叉子上拉破了一个口子,有两三个补丁。这些都符合历史事实。”但同时指出,这幅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1年秋天。

不久,王耀南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的汪东兴同志,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一天饭后,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问毛泽东:“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沉思片刻,操着浓重的湘潭口音,不紧不慢地说:“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21年秋这一次是对的。”

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传达了毛主席的话。于是这幅画的说明词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被誉为“艺术之花”迅速传遍全国

1967年10月1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引人注目,好评如潮,不少观众要求出版此画。

1968年,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献礼,有关部门决定将《毛主席去安源》印刷成彩色单页。

就在七一前夜,展览会的筹备者张培森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向他询问《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署名。他回答是集体搞的。

同一天晚上,刘成华见到了几位从未见过面的军人。问他叫什么,他说叫刘成华。粗心的编辑将“成”写成了“春”,错把“刘成华”写成了“刘春华”。

第二天就是七一,献礼作品执笔者的名字却被印错!这时候重新制版印刷已经来不及了。刘春华回忆说:“他们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爱叫啥就叫啥吧。因为当时的气氛不强调突出个人。”

从1968年7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出版了彩色单页《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下方的说明文字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江青在看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彩印样稿后,批示道:“……这幅油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

由于受到江青的青睐和各种政治因素的作用,使得《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顿时身价倍增,它一夜之间成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又一优秀范例”,与“八个样板戏”一起成为艺术领域最高成就。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给刘春华写信、寄钱,有要求买画的,甚至还有示爱的……取钱要用学生证,但名字不一致,学校盖章的老师索性又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就这样,因为一幅画,他有了两个名字。那两年,刘春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群众的来信,就足足装了4麻袋。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文革”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的一幅美术作品。据统计共发行了9亿张,创造了当时世界油画史上印数的最高纪录。据刘春华回忆,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也纷纷复制临摹,有些地方为迎接这幅画,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人们载歌载舞奔走相告,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同时,这幅画还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像章并作为邮票发行。

1968年8月1日,邮电部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为了不玷污这枚邮票上的毛泽东形象,保持画面的完美,邮电部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周恩来住所里唯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该画。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将《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与“八个样板戏”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的游行队伍。


不久后,在安源兴建了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正门中央的最高处,选用了《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用瓷砖镶嵌而成。该馆的序厅和展厅中,均陈列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

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因素的产物

1972年9月,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改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该馆陈列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调整。鉴于序厅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出现霉点等原因,该馆便将这幅油画撤下。


2楼
cjiyou 发表于:2023/10/1 22:37:00
1980年,党中央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了恢复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对陈列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考虑到《毛主席去安源》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及其他原因,遂将该馆展厅陈列的最后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取下。

1986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正门最高处,由428块瓷砖镶成、直径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因年久失修,部分瓷砖颜色脱落,影响了毛泽东的形象,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换成了由铁锤、岩尖和火车轮子图形组成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扑朔迷离的传闻,什么“这幅油画是‘四人帮’搞的”,“毛主席没有到过安源”,“油画作者有问题”等等。

1991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迎接安源大罢工胜利70周年,在北京召开基本陈列内容修改方案座谈会。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史学专家在会上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应当陈列。油画作者刘春华现在是北京画院院长。该画是专为安源而作的,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就不敢陈列。

根据专家意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于199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70周年前夕,在基本陈列中恢复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进入市场是对油画的最好保护

从1998年开始,如何证明自己是《毛主席去安源》的唯一作者,就成了刘春华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难题。为此,刘春华经历了几年的官司。一直到2002年4月,法院最后认定刘春华是《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享有这幅画的著作权,所有权属于国家。

当年的展览结束后,这幅画一直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刘春华回忆说:“我到博物馆想看看画还在不在,想要回那张画,博物馆领导说,你得证明这张画是你个人画的,我说怎么证明,他们说当时你们一起画画的人给你出个证明就可以了。”于是,刘春华从北京画院开出了身份证明,没过多久,中国革命博物馆便通知刘春华将画取回。

到上世纪90年代,距离刘春华从博物馆取回画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因家中保存条件简陋,这幅珍爱的作品成了刘春华的一块心病。

当时,我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了。刘春华说:“当时我的主观意图就是,进了市场会保护得更好。甭管这个东西到谁手里,东西值钱就会保护得好一点,比放在我这个屋里面要保险,这样和拍卖行一谈,拍卖行正求之不得。”

1995年,这张在刘春华家存放了十几年的画,终于以605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含佣金)再次被社会各界所瞩目。创造了当时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将近10年。这之后,刘春华又身陷官司之中,使他饱受诉讼之苦……

经历了名与利的大起大落,如今的刘春华一直保持着低调,每天幽居于北京的家中读书、练字、画画,他笔下也不都是领袖肖像,而多是一幅幅意趣盎然的世俗风情画。

曾经产生了这幅作品的那个年代早已远去,由这幅作品所引发的恩恩怨怨也渐渐平息,但是,《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作品所留给中国历史的,已远远超越了油画本身的记忆。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59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