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自酿的苦酒》

1楼
123456 发表于:2009/7/23 20:03:00

所属类别:随笔札记

作者:影之舞

自酿的苦酒付俊贤翻开2006年第15期的《中国集邮报》,在头版赫然刊登了《邮政去年亏损3.98亿元集邮收入下降》一文。看后不禁使人深思:“集邮收入下降”谁是始作俑者?用一句俗话来概括那就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造成以上的结果,笔者认为远不是“管理费用增幅较高,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一句话可以搪塞的。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邮政部门本身和政策层面上出的问题,关键的有如下几点:第一、前几年的邮票无视实际情况、盲目乐观的超量发行,造成国家名片遭受打折的羞辱。而后虽有销毁,但相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且销毁的具体数量因没有公布而不祥,更没有将此进行到底,连续多年的打折依然如故。第二、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个别地方集邮公司的暗箱操作缺乏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虽有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有各的道,国家就好像“老鹰抓小鸡”而疲于奔命,然收效甚微。第三、有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例如:几年前就在叫嚷,要把纪、特邮票放在邮政窗口销售,然而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几个大城市有过,令人费解的是还把其作为新闻大肆报道,真弄不明白是邮票的过错还是新闻的无奈?!就算是邮票发行史上的“黑色幽默”吧。而在小一点的城市或县、乡邮政窗口几乎就难觅新邮的芳踪。第四、缺乏对集邮文化的宣传,而更多的是对集邮经济的导向。把集邮当作股票来炒,至今各大邮市还专设有“炒作区”;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意识的驱使下曾恶意的强化集邮的经济利益,一些专业的集邮报刊和杂志也参与其中,还特意开设专门的版面或专页,使一些好好的邮评文章换一个名词就是“股评”,把集邮变成了“操盘”。要知道,集邮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熏陶的过程,谁见过哪一个集邮家是从邮市中“炒”出来的?第五、伤透了真正集邮者的心,使一些“文化性”的集邮者远离了集邮,常言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大多数铁杆集邮爱好者都是用血汗钱到集邮公司预定全年的邮票或年册,近几年来都是“一路高歌”――打折!手头的邮票成了鸡肋,有的还是烫手的山芋。特供会员的邮品不能正常的“特供”,有时在摇号的期待中,这些“特供”品早就在邮市中成堆的炒作,那些没有得到幸运眷顾的会员就只能望“特供”而兴叹了,有的为求全也只能无奈地去邮市上高价购买。第六、邮票预定的弊端,可以说是独家经营的“强买强卖”。集邮者没有选择的自由,先交钱,后给货,不管好坏美丑,喜欢的想多买,没有;不好的千万不要有退货的想法,没门!这样严重的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正因为有了预定,使邮票的发行渠道不通畅,一些青少年和想走上集邮之路的入门者因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购买到邮票而望而却步,被硬生生的挡在了集邮大门的外面。第七、集邮的普及率不高,集邮知识的宣传不广。集邮被人为的拔高了它的文化功能,而淡化了其益智、休闲、娱乐的功能,成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要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虽不能个个成为集邮者,但只要有很少的比例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关键是如何普及与宣传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集邮活动,加大集邮知识的宣传,把集邮作为一门文化教育课让学生选修,在大学开设与集邮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再把集邮的面撒向更为广大的农村,让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也来享受集邮的快乐。还有就是降低邮展中针对邮集制作的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邮集评判细则,用新的游戏规则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使邮展成了财富的展示,应该是文化与乐趣的展示。如果邮政部门和政策层面能从以上几方面从实际出发,该管的都管好,该抓的都落实,该推行的都一步一个脚印,何愁邮票连年缩量还屡遭打折!何愁“集邮收入下降”!

自酿的苦酒

付俊贤

翻开2006年第15期的《中国集邮报》,在头版赫然刊登了《邮政去年亏损3.98亿元

集邮收入下降》一文。看后不禁使人深思:“集邮收入下降”谁是始作俑者?

用一句俗话来概括那就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造成以上的结果,笔者认为远不是“管理费用增幅较高,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一句话可以搪塞的。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邮政部门本身和政策层面上出的问题,关键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前几年的邮票无视实际情况、盲目乐观的超量发行,造成国家名片遭受打折的羞辱。而后虽有销毁,但相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且销毁的具体数量因没有公布而不祥,更没有将此进行到底,连续多年的打折依然如故。

第二、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个别地方集邮公司的暗箱操作缺乏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虽有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有各的道,国家就好像“老鹰抓小鸡”而疲于奔命,然收效甚微。

第三、有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例如:几年前就在叫嚷,要把纪、特邮票放在邮政窗口销售,然而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几个大城市有过,令人费解的是还把其作为新闻大肆报道,真弄不明白是邮票的过错还是新闻的无奈?!就算是邮票发行史上的“黑色幽默”吧。而在小一点的城市或县、乡邮政窗口几乎就难觅新邮的芳踪。

第四、缺乏对集邮文化的宣传,而更多的是对集邮经济的导向。把集邮当作股票来炒,至今各大邮市还专设有“炒作区”;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意识的驱使下曾恶意的强化集邮的经济利益,一些专业的集邮报刊和杂志也参与其中,还特意开设专门的版面或专页,使一些好好的邮评文章换一个名词就是“股评”,把集邮变成了“操盘”。要知道,集邮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熏陶的过程,谁见过哪一个集邮家是从邮市中“炒”出来的?

第五、伤透了真正集邮者的心,使一些“文化性”的集邮者远离了集邮,常言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大多数铁杆集邮爱好者都是用血汗钱到集邮公司预定全年的邮票或年册,近几年来都是“一路高歌”――打折!手头的邮票成了鸡肋,有的还是烫手的山芋。特供会员的邮品不能正常的“特供”,有时在摇号的期待中,这些“特供”品早就在邮市中成堆的炒作,那些没有得到幸运眷顾的会员就只能望“特供”而兴叹了,有的为求全也只能无奈地去邮市上高价购买。

第六、邮票预定的弊端,可以说是独家经营的“强买强卖”。集邮者没有选择的自由,先交钱,后给货,不管好坏美丑,喜欢的想多买,没有;不好的千万不要有退货的想法,没门!这样严重的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正因为有了预定,使邮票的发行渠道不通畅,一些青少年和想走上集邮之路的入门者因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购买到邮票而望而却步,被硬生生的挡在了集邮大门的外面。

第七、集邮的普及率不高,集邮知识的宣传不广。集邮被人为的拔高了它的文化功能,而淡化了其益智、休闲、娱乐的功能,成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要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虽不能个个成为集邮者,但只要有很少的比例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关键是如何普及与宣传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集邮活动,加大集邮知识的宣传,把集邮作为一门文化教育课让学生选修,在大学开设与集邮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再把集邮的面撒向更为广大的农村,让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也来享受集邮的快乐。

还有就是降低邮展中针对邮集制作的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邮集评判细则,用新的游戏规则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使邮展成了财富的展示,应该是文化与乐趣的展示。

如果邮政部门和政策层面能从以上几方面从实际出发,该管的都管好,该抓的都落实,该推行的都一步一个脚印,何愁邮票连年缩量还屡遭打折!何愁“集邮收入下降”!

作者:影之舞

自酿的苦酒付俊贤翻开2006年第15期的《中国集邮报》,在头版赫然刊登了《邮政去年亏损3.98亿元集邮收入下降》一文。看后不禁使人深思:“集邮收入下降”谁是始作俑者?用一句俗话来概括那就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造成以上的结果,笔者认为远不是“管理费用增幅较高,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一句话可以搪塞的。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邮政部门本身和政策层面上出的问题,关键的有如下几点:第一、前几年的邮票无视实际情况、盲目乐观的超量发行,造成国家名片遭受打折的羞辱。而后虽有销毁,但相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且销毁的具体数量因没有公布而不祥,更没有将此进行到底,连续多年的打折依然如故。第二、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个别地方集邮公司的暗箱操作缺乏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虽有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有各的道,国家就好像“老鹰抓小鸡”而疲于奔命,然收效甚微。第三、有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例如:几年前就在叫嚷,要把纪、特邮票放在邮政窗口销售,然而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几个大城市有过,令人费解的是还把其作为新闻大肆报道,真弄不明白是邮票的过错还是新闻的无奈?!就算是邮票发行史上的“黑色幽默”吧。而在小一点的城市或县、乡邮政窗口几乎就难觅新邮的芳踪。第四、缺乏对集邮文化的宣传,而更多的是对集邮经济的导向。把集邮当作股票来炒,至今各大邮市还专设有“炒作区”;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意识的驱使下曾恶意的强化集邮的经济利益,一些专业的集邮报刊和杂志也参与其中,还特意开设专门的版面或专页,使一些好好的邮评文章换一个名词就是“股评”,把集邮变成了“操盘”。要知道,集邮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熏陶的过程,谁见过哪一个集邮家是从邮市中“炒”出来的?第五、伤透了真正集邮者的心,使一些“文化性”的集邮者远离了集邮,常言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大多数铁杆集邮爱好者都是用血汗钱到集邮公司预定全年的邮票或年册,近几年来都是“一路高歌”――打折!手头的邮票成了鸡肋,有的还是烫手的山芋。特供会员的邮品不能正常的“特供”,有时在摇号的期待中,这些“特供”品早就在邮市中成堆的炒作,那些没有得到幸运眷顾的会员就只能望“特供”而兴叹了,有的为求全也只能无奈地去邮市上高价购买。第六、邮票预定的弊端,可以说是独家经营的“强买强卖”。集邮者没有选择的自由,先交钱,后给货,不管好坏美丑,喜欢的想多买,没有;不好的千万不要有退货的想法,没门!这样严重的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正因为有了预定,使邮票的发行渠道不通畅,一些青少年和想走上集邮之路的入门者因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购买到邮票而望而却步,被硬生生的挡在了集邮大门的外面。第七、集邮的普及率不高,集邮知识的宣传不广。集邮被人为的拔高了它的文化功能,而淡化了其益智、休闲、娱乐的功能,成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要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虽不能个个成为集邮者,但只要有很少的比例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关键是如何普及与宣传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集邮活动,加大集邮知识的宣传,把集邮作为一门文化教育课让学生选修,在大学开设与集邮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再把集邮的面撒向更为广大的农村,让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也来享受集邮的快乐。还有就是降低邮展中针对邮集制作的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邮集评判细则,用新的游戏规则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使邮展成了财富的展示,应该是文化与乐趣的展示。如果邮政部门和政策层面能从以上几方面从实际出发,该管的都管好,该抓的都落实,该推行的都一步一个脚印,何愁邮票连年缩量还屡遭打折!何愁“集邮收入下降”!

自酿的苦酒

付俊贤

翻开2006年第15期的《中国集邮报》,在头版赫然刊登了《邮政去年亏损3.98亿元

集邮收入下降》一文。看后不禁使人深思:“集邮收入下降”谁是始作俑者?

用一句俗话来概括那就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造成以上的结果,笔者认为远不是“管理费用增幅较高,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一句话可以搪塞的。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邮政部门本身和政策层面上出的问题,关键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前几年的邮票无视实际情况、盲目乐观的超量发行,造成国家名片遭受打折的羞辱。而后虽有销毁,但相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且销毁的具体数量因没有公布而不祥,更没有将此进行到底,连续多年的打折依然如故。

第二、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对个别地方集邮公司的暗箱操作缺乏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虽有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有各的道,国家就好像“老鹰抓小鸡”而疲于奔命,然收效甚微。

第三、有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例如:几年前就在叫嚷,要把纪、特邮票放在邮政窗口销售,然而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几个大城市有过,令人费解的是还把其作为新闻大肆报道,真弄不明白是邮票的过错还是新闻的无奈?!就算是邮票发行史上的“黑色幽默”吧。而在小一点的城市或县、乡邮政窗口几乎就难觅新邮的芳踪。

第四、缺乏对集邮文化的宣传,而更多的是对集邮经济的导向。把集邮当作股票来炒,至今各大邮市还专设有“炒作区”;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意识的驱使下曾恶意的强化集邮的经济利益,一些专业的集邮报刊和杂志也参与其中,还特意开设专门的版面或专页,使一些好好的邮评文章换一个名词就是“股评”,把集邮变成了“操盘”。要知道,集邮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熏陶的过程,谁见过哪一个集邮家是从邮市中“炒”出来的?

第五、伤透了真正集邮者的心,使一些“文化性”的集邮者远离了集邮,常言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大多数铁杆集邮爱好者都是用血汗钱到集邮公司预定全年的邮票或年册,近几年来都是“一路高歌”――打折!手头的邮票成了鸡肋,有的还是烫手的山芋。特供会员的邮品不能正常的“特供”,有时在摇号的期待中,这些“特供”品早就在邮市中成堆的炒作,那些没有得到幸运眷顾的会员就只能望“特供”而兴叹了,有的为求全也只能无奈地去邮市上高价购买。

第六、邮票预定的弊端,可以说是独家经营的“强买强卖”。集邮者没有选择的自由,先交钱,后给货,不管好坏美丑,喜欢的想多买,没有;不好的千万不要有退货的想法,没门!这样严重的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正因为有了预定,使邮票的发行渠道不通畅,一些青少年和想走上集邮之路的入门者因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购买到邮票而望而却步,被硬生生的挡在了集邮大门的外面。

第七、集邮的普及率不高,集邮知识的宣传不广。集邮被人为的拔高了它的文化功能,而淡化了其益智、休闲、娱乐的功能,成为“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要知道,我国有十多亿人口,虽不能个个成为集邮者,但只要有很少的比例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关键是如何普及与宣传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集邮活动,加大集邮知识的宣传,把集邮作为一门文化教育课让学生选修,在大学开设与集邮相关的课程与专业,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再把集邮的面撒向更为广大的农村,让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也来享受集邮的快乐。

还有就是降低邮展中针对邮集制作的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邮集评判细则,用新的游戏规则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使邮展成了财富的展示,应该是文化与乐趣的展示。

如果邮政部门和政策层面能从以上几方面从实际出发,该管的都管好,该抓的都落实,该推行的都一步一个脚印,何愁邮票连年缩量还屡遭打折!何愁“集邮收入下降”!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820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