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炒邮网论坛网友视点各路文摘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香港人的钱袋子,到底在谁的手里?
评论对象: cjiyou | 2019/10/21 3:36:00
评论言论:

香港人的钱袋子,到底在谁的手里?


历史上,港币先是选择了浮动汇率,接连与强劲的英镑和美元挂钩,以避免脆弱的经济导致脆弱的货币。后来又回到了拒绝一切外币的非常时期。为了稳定汇率,港币只能选择以美元为锚,成为美联储的影子。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香港政府每一次的转向?港币价值的锚定权始终没有落到自己手里,又在告诉我们什么?推荐阅读。

◎作者 | 老油条

◎来源 | 非凡油条(ffyoutiao) 已获授权

1从英镑到美元


香港的钱袋子一度捏在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手里。


对于小型经济体而言,保持货币安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一种或多种强势外币挂钩。更何况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港币直接挂钩英镑,既安全又方便。


英国也确实曾经对殖民地有过极为优惠的货币政策,在“日不落”的范围内提供英镑汇兑本位服务,只要这些英镑区经济体保证最小的英镑储备比例,就可以得到英国对货币价值的背书。


然而一战和二战对英国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从50年代开始,英镑在国际市场上多次贬值,最多的一次是1967年,数天内贬值14.3%,这让跟随英国的一众英镑区国家也都损失惨重。到了1972年,背负着沉重外汇压力的英国终于崩盘,宣布英镑区仅限于英伦三岛,不再为其殖民地提供担保。


这时候的香港别无选择,只能再挂钩另一种强势货币——美元。


然而仅仅两年,香港就感受到了美元游资巨大的力量。


他们以雄厚的资本实力快速吞噬外汇市场上的港元,逼迫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的港元升值。而当时内地尚未改革开放,香港是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经济体,本就利薄的生意再叠加本币升值,出口时已经毫无成本优势可言。


为了压低币值,保持流动性和出口优势,香港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印钞票。但这也就意味着人为制造的大规模通胀,等到游资把吸纳的港元按照固定汇率全部吐出,香港的外汇储备便会被榨干——这意味着一个经济体数十年积累的外汇储备一夜蒸发,并在本地留下大量不值钱的本币。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们对东南亚国家就是这么干的。


所以在197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港币也选择了脱钩美元,变成了自由浮动汇率。


当时负责印刷香港钞票的机构一共只有两家:英资的汇丰和渣打,其中汇丰银行因为资历最老、规模最大,是发钞的主力军,其印刷的钞票一度占据港币流通市场的80%。它们的管理机构,叫做外汇基金,是现在香港金管局的前身。

 

在港币挂钩外币的年代里,两家私人银行要向外汇基金上交等值的外币,才能开印港币。而一旦港币既不挂钩硬通货,也不挂钩外币,他们印发的时候也就具有了相当的随意性。而香港缺乏央行的现实,又让这两家银行有了加速超发货币的动机。


负责发钞的两家银行在香港银行业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说简单一些,就是快要破产,嗷嗷待哺的银行,可以伸手问这个不是央妈的央妈要钱。但他们毕竟是私人银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发钞只是尽到社会责任的同时免费用钞票打个广告,在危机关头不会冒着自己破产的风险去帮助同业。一个既能帮到同行又不至于自己利益受损的折衷方案,自然就是多印钱。


不过在汇率自由浮动的70年代早期,得益于香港服装外贸的蓬勃发展,这个问题还不算严重,甚至因为长期出口积累的顺差,港币还有了升值的趋势。


繁荣能掩盖危机一时,却不能掩盖危机一世。该来的总会来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2一句套话引发的血案


1975年到1983年之间,香港的经济年增长长期保持在9%左右,确实不负小龙之名。但就是这样的增速,也没能跑赢凶险的通胀率。在经历了数年的平缓期之后,1979年到1983年,香港的平均通胀率达到了惊人的12.6%。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发达经济体应该有的通胀率。


港英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而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当时香港的外汇政策,都是围绕着港币升值这一大前提展开的,外汇基金试图利用超发的强势港币,在国际市场上收购更多的外汇储备,还没有考虑过短期内如果港币走弱无法在国际市场脱手应该怎么办。


屋漏偏逢连夜雨,货币困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叠加上了政治上的不利因素。


1982年,铁娘子到访北京,与总设计师有了那场意味深长的对话。众所周知,一开始双方不仅是在细节上无法对接,在一些方向性的大问题也常常难以达成一致,谈判进度非常缓慢。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沪ICP备05057691号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