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炒邮网论坛网友视点各路文摘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香港人的钱袋子,到底在谁的手里?
评论对象: cjiyou | 2019/10/21 3:39:00
评论言论: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就不多解释了,结论是一种货币只能做到以上三条中的两条。最具代表性的是朝鲜,朝元不和任何货币挂钩,官方汇率也几十年没变过了,但它很显然是不能自由交易的。如果你去观察黑市上可以交易的朝元,那汇率的变动大到无法想象。


香港这样的一个外向的小型经济体,显然不能像朝鲜那样锁死外汇。它要发展必须允许外汇自由交易,那它就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和完全自主的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在和英镑或美元挂钩的年代,它就牺牲了自主货币政策;而在与外币脱钩的年代,它又付出了汇率剧烈变动的代价。


锚定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至今都是港元的发钞依据。


这种新的制度之前我们就见过,说白了还是绑定美元。


只是美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和黄金绑定的美元,发行量全凭美联储说了算,美联储要加息,香港就要加息,美联储要减息,香港就要减息,所以有人嘲弄香港金管局就是美联储远东分行。


这么说没错,可当时的香港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这种制度实行之后,香港的发钞银行必须向外汇基金上交1美元才能发行7.8港元。


外界也由此得知,市场上每有7.8港元,政府就有1美元的储备,在危机发生时就不至于对金管系统缺乏信心,导致资产大量流失。因此在危局时刻,新的港元发行制度几乎是一瞬间就止住了颓势。


而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政府又对货币政策留有了足够的弹性。


美元的锚定,仅限于银行业内部。在公开的外汇市场上,美元价格仍然可以根据需求浮动。这是港元自由交易的象征,再多说一步,就是香港商业自由的象征,必须得以保留。


但正因为有了美元作为锚,自由市场上的汇率变化始终都很有序,很少超过2%,即使在后来的全球股灾、港元投机潮、亚洲金融危机中也一样。


在港英政府的宣传中,这次改革是金融管理的优秀案例,值得大书特书。


可万事都有自己的代价。


虽然通过“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顺利度过了80年代初期的危机。可缺乏自主货币政策的后果,却在90年代慢慢浮出水面,其后遗症至今都没能消除。


5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1985年,香港汇丰银行大厦落成。


同一年,香港中银大厦破土动工。


中银大厦的“三尖刀”造型后来为香港建筑风水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座长相凶狠的大楼在捅刀汇丰和港督府的同时,也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从它落成的90年代开始,曾以服装等制造业驱动增长的香港开始了被房地产和金融绑架的历史。


货币制度在这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微妙作用。


80年代的美国是里根的时代。然而他接手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79年的能源危机让美国经历了一波明显的通胀失控时期。为了对抗通胀,美联储粗暴地降低了利率,后果则是更严重的衰退,美国经济一定到了崩溃的边缘。


里根没有选择,只能减税降息,刺激全社会的投资热情,让美国尽快从危机中走出来。整个80年代后期,美联储都在疯狂降息,终于在里根任期的末期完成了拯救美国经济的任务。


香港却为此倒了霉。


和美国在八九十年代遇到危机不同,香港在80年代末仍然保持着此前的高速增长,本应提高利率阻止经济过热,却因为港元与美元挂钩而无法自主选择货币政策,只能也跟着一再降息,在经济已经过热的情况下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热钱。


经济形势再好,优质的投资标的也是有限的。过多的热钱没有地方可去,只能一股脑钻进了最稳健的房地产。我们此前多次提到过的房地产的挤出效应,也终于应验在了香港身上,把负担不起高地价的制造业挤出了这座城市,成就了一河之隔的深圳。


这也是地产几大家族最疯狂的年代。


尽管他们此前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七八十年代陆续收进的地还没有完全转化成财富。如今在房地产过热的风潮中,他们终于乐开了花,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把广大中产韭菜绑上了自己的战车,成为了砍房地产收益最强的阻力军。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97年的回归转折点叠加金融危机对香港打出的暴击就已经是避无可避的了。失去了汇率调整工具的香港,只能在危机到来时靠急剧收缩货币渡过时难,各种泡沫像放烟花一样破裂,在狮子山下留下了一地鸡毛,再也没能缓过来。


鉴于美元的国际价值,当美联储的影子,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可也终究不会好到哪里去。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沪ICP备05057691号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