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刍议《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邮票票名
评论对象: 5201314 | 2025/9/19 9:10:00
评论言论:
评论对象: 5201314 | 2025/9/19 9:10:00
评论言论: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法律形式确立时,就成为了凝聚社会共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载体——既承担理念传播职能,也体现重大主题认知导向。
2025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纪念邮票,其票名及票面中“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的表述,引发公众广泛热议。
从官方表述的语境逻辑来分析,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可以为理解相关概念提供权威参考:
新华社报道明确“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活动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人民日报》专题内容也指出“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并回溯“2016年4月15日是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梳理这些表述可见:“第十个”侧重对“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特定日期的序数界定,清晰对应2016年至2025年的时间计数,指向“某一个具体节日节点”;“十周年”则见于年度活动主题,更强调“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以来的时间跨度与阶段性成果,指向“长期推进的工作进程”。二者在语境定位与指代对象上各有侧重,在官方报道中形成清晰的使用边界,其他权威媒体平台相关内容也基本遵循这一表述逻辑。
该邮票票名及票面内容引发的讨论,或与表述浓缩方式相关:
从纪念邮票创作特点来看,票面文字需兼顾信息传递与设计美感,简洁性是核心考量方向。设计方或出于此,将“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与“国家安全教育十周年”的核心信息整合,形成“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的表述。
但从实际传播效果看,这种浓缩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第十个”与“十周年”的原有指代差异,易让部分公众产生理解偏差。
作为承载重大主题传播使命的文化产品,邮票表述既要适配艺术呈现,更需与官方口径保持高度一致,这种平衡或将成为未来创作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也为审视重大主题文化产品创作细节提供了契机——从表述逻辑、创作考量、流程优化等角度展开探讨,可为后续同类载体完善积累思路,从多维度为重大主题文化载体创作提供更充分保障,让理念传播更精准、更有效。
一、强化官方口径参照意识,探索表述适配性呈现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相关表述,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播、社会安全意识培育密切相关,对规范性要求极高。在重大主题邮票及同类文化产品创作中,可优先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表述作为核心参考依据,在创作初期组织设计、策划人员系统梳理官方报道中的核心概念与使用场景,明确“第十个”“十周年”等关键词的语境差异。若因设计排版、篇幅限制需调整表述,可先与相关主管部门或专业人士沟通,在不改变核心含义、不混淆概念边界的前提下,找到信息传递与艺术呈现的平衡点,让表述既符合规范,又适配载体特性。
二、优化多环节审核流程,形成更细致把关机制
纪念邮票发行涉及主题策划、文字拟定、图案设计、印刷质检等多环节,每个环节的细节把控均影响最终传播效果。可在现有审核流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审核重点,例如制定重大主题表述核查清单——将“与官方口径一致性比对”、“时间概念与指代对象匹配度”等内容纳入重点核查项,帮助审核人员明确核查方向,减少经验判断可能产生的疏漏;同时,可尝试增设跨领域复核环节,邀请熟悉相关政策、掌握传播规律的专业人士参与最终把关——从不同视角审视表述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此外,对各环节审核意见、核对结果进行记录存档——也有助于后续追溯与总结,提升审核流程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三、提升创作与审核人员专业认知,培育细致严谨工作态度
工作人员对重大主题的理解深度、对表述规范的掌握程度,是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定期开展专项学习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深入理解中央重大政策内涵,梳理主流媒体权威表述案例,提升对表述细节的敏感度与把控能力;
同时,结合以往同类案例开展交流复盘,让工作人员直观认识“表述细节与主题传播效果的关联”,进而在工作中养成“多参考、多核对、多求证”的习惯,既兼顾创作的灵活性与艺术性,也不忽视内容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纪念邮票的发行,是通过文化载体来定格重要时间节点、传递国家安全理念的重要实践。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共同对细节的关注与改进,未来重大主题文化载体能够更好平衡艺术性与规范性,让纪念邮票既成为传递国家核心理念的有效媒介,也赢得公众的认可与喜爱。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意见和看法,欢迎共同探讨交流。 山西曲秀峰2025年9月17日于北京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