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炒邮网论坛网友视点黑马园地 → 查看评论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寻宝古玩:北京潘家园背后的神秘鬼市
评论对象: cjiyou | 2010/5/28 18:47:00
评论言论:

"十几年前这里的真货多的是,哪像现在遍地的假货!"朴先生津津乐道地回忆:他第一次上"鬼市",就淘到两套明代的韩国青瓷酒具,拿回去以后转让了一套给一位藏友,没想到那个藏友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喜出望外。后来他听说,那位朋友将那一套酒具送拍卖行拍卖了,价格翻了十几倍。就这样,每年寒暑假,朴先生都会来中国淘宝,后来还在汉城开了一家古玩店,所卖物品基本上都是从潘家园、大钟寺等地购得。我问他:"你买这些文物上飞机没人查你?"朴先生笑着说:"扣过两次货。后来我采取掺水的方法,就是买一大堆假货,中间夹带几件真东西,通通照着现代工艺品填表报关,很轻松就出去了。"

"中国文物造假的水平全世界最高,就是中国海关自己的专家也无法准确辨别出来!"末了,朴先生又笑眯眯地补充了一句。

我留意到,像朴先生这样经常穿梭于潘家园的中国港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古董商很多,其实他们自己清楚,从潘家园买回去的东西,能有百分之几是到代的老货就不错了,可是赚钱是商人们永恒的逻辑,不管真货假货,反正带出去以后有市场、能赚取好利润就行。好笑的是,咱们国内有一些有钱的"烧包",竟然千里迢迢奔国外再把那些个假货倒腾回来,弄张发票,过海关时戳上一个"火印",表示"流传有序"了。倘若这些主儿把买回来的假货"金屋藏娇"、自我欣赏或显示文化品位以抬高身价也行,于世无害。可很多人却不这样,他们图的还是钱。这些真假尤物回国后或被现买现卖,或被暂时囤积起来,待价而出。偏偏一些拍卖公司对国内老百姓手里的宝贝挑三拣四、嗤之以鼻,可一见着"火印"和国外交易证明就如获至宝、拿着就拍,而且还十拍九成交。2006年,一位景德镇的瓷器贩子亲口告诉我:当年有三家颇具名头的拍卖公司高价拍出的五件"海归"清代"官窑"瓷器,均系出自他之手的高仿品。相比之下,那些前些年还是抢手货的"海归"学子实在可怜,他们耗费青春、耗费钱财,如今学成归来,身价竟然还不敌那些"海归垃圾"!人家有人出钱追捧,奈何?

来潘家园淘宝人数众多的当然还是第一方面军--中国人。与老外相比,国内一些经验老到的买主要狡猾多了。一件东西明明看好,硬是要装出个看不好的样子,挑出一大堆毛病来,不是有剥釉就是有残裂,或者器型不规整、不典型,臭它个一无是处,然后再谈价。这一招往往还灵见,市场上眼好的人凤毛麟角,新货漂亮,出价高,老货多少都有些残缺,他们不要。所以卖主只好明知东西好、到代,但为了货币回笼只得少赚几个钱也卖,一面数钱一面还不甘心,嘴里念叨着:"这东西要是拿去拍卖,可以发大财!"这时候,碰上尖刻一点的买主,还会酸溜溜地揶揄他两句:"那您别卖给我,赶紧送拍去呵!"话到这儿也就说绝了,出土的东西,没有很硬的关系,他敢送拍卖公司吗?只好讪讪地笑道:"嗨,您今儿个捡大漏儿喽!"说着将东西打好捆,交给客人,一声"您走好!"便结束了本次交易。

在潘家园的常客中,大家最愿意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故事,大多都与"捡漏儿"有关。尽管这些故事的内在逻辑如同打麻将的瘾君子一般--报喜不报忧,但是,那一个个从潘家园地摊上脱颖而出的"灰姑娘"与"黑马王子",却似乎是"潘家园口头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
沪ICP备05057691号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