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林身上有太多看不懂的矛盾:饱受苦难,笔尖勾勒的却是阳光与美好;名扬天下,朴实亲切得像传达室问候你下班的大爷;年过古稀,1.5的视力和没染过的一头黑发让年轻人自叹不如。在设计第一轮生肖猪邮票30多年后,由韩美林担纲的丁酉鸡年邮票1月5日正式发行。这位奥运福娃设计者、联合国“和平艺术家”再次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韩美林八十大展”上,不少观众在不重样的“百鸡图”前留影。被作品围绕的韩美林淡定从容,他嘱咐《环球时报》记者声音大点,因为右耳在文革中致聋。回答问题时,他率真得像个孩子,时而学雄鸡昂首阔步,时而在白纸上现场演示马、羊、鹿的不同画法,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眼含热泪。离开展馆前,韩美林走到一名服务员跟前,说了声:辛苦了!
面积小,天地大
环球时报:您的邮票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看邮票对于大众的意义?
韩美林:我1956年就开始集邮了,曾集过上万张。邮票是跟人民最接近的艺术。邮票设计首先要漂亮,画得苦歪歪的谁也不愿意买。也不能太抽象,要让大家感到亲切。鸡谐音“吉”字,老百姓就图个吉祥安定。鸡年邮票延续了第四轮生肖邮票合家欢的概念:第一枚是雄姿勃发的公鸡,象征“国”,第二枚母鸡带着憨萌的幼鸡寓意“家”。鸡是人类接触最多也是最有感情的动物。鸡很漂亮,羽毛是五彩的;走起路来精神;鸡还很厉害,有时会跳到房顶上。为设计鸡年邮票,我绘制了上千幅手稿。艺术创作有一个生活中最不用的规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人抓住人家一个缺点骂起来没完,这是很差的品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最让人讨厌的。但在艺术里可不是,要抓住它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画出一只鸡以后,一千只鸡在那等着我呢。
邮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它面积小,天地大。起码是审美教育。小小一张邮票还能让孩子学画画、爱动物、爱植物、爱祖国、爱地球。集邮的朋友上千万,这是难得的宣传面,邮票的作用就这么大,而且不占地。
环球时报:从生肖邮票到奥运福娃,再到此次展示的小熊雕像,画风都很萌。80岁高龄是如何保持童心的?
韩美林:好多人说韩美林画的老鼠可以养,为什么?可爱啊。为什么可爱?你爱它。对艺术家来讲,童心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不爱生活就没有童心;不爱孩子就没有童心;小蚂蚁、小蜘蛛、小壁虎子,你不喜欢它,就没有童心。童心要保持到80、90岁最难。有一次,我去协和医院,那儿的大厅刚装修好,地面倍儿亮。我一看这地面就上去滑旱冰,这种童心不是造出来的。
艺术家也得懂3D打印
环球时报:您在文革中入狱多年,手筋被挑断,右耳失聪。为什么您的作品中看不到苦,反而让人感到甜甜的?
韩美林:绝不言苦!我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苦,表现苦说明你居心不良,你想把这个苦嫁祸给人家,让人家和你一起受苦,一起流泪。我希望珍惜这一生,不要把苦难让人家知道,让大家快活一点。真正的艺术家是把爱给人家,把美给人家,把快乐给人家,把真和纯给人家。如果能把大美渗透到人心里,用大爱教育人更好,这是艺术家的天职。
环球时报:除了绘画,您还涉猎书法、雕塑、印染,甚至设计紫砂壶、家具,这么多艺术灵感源自哪里?
韩美林:为什么画不完?因为我有看不完的生活。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我们的大篷车每年都到各地采风,跟农民、跟人民在一起,今年是第40年。我们跟大家一起唱、一起说、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捏过年的馒头。我画人体,一根线能画这么长,是用狗毛笔画的。再好的毛笔画到一半就没水了,我们去采风时,发现人家用狗尾巴尖儿做的笔,怎么画都有水。创作真是离不开民族的色彩、形式、工具、手法。现在我的构思稿200年也用不完。艺术家必须要到民间接地气。你没有感情,不爱人民,不爱传统,创作不出来。鱼水关系,我们是鱼,人民是水。下一步,我还要贡献油画、中国古文字大典,这是我后半生要献给祖国的。
还有,你是现代人,必须关心现代。现在不是专家时代,是杂家时代。科学家不能只研究科学技术那一块,还要研究科幻。一些疯子、傻子、儿童的幻想都能作为科学前进的动力。科学家都进步了,艺术家能不进步吗?画梅花就画梅花、画牡丹就画牡丹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艺术家应该关心世界,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疾病、科学技术……这样才能画出深入人心、有底气的艺术作品。地球变暖是人类不断索取的结果,画家的责任就要宣传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技术包括3D打印。我做的关公雕像,光是大刀头就31米长,就用上了3D打印技术。我虽然80岁了,但必须跟上时代。
我当博导,不考英语
环球时报:您的作品绝大多数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在追求西方的审美认同,您曾表示,“798”、“大裤衩”已经没有中国文化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韩美林: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审美趋势在变。中国古代建筑的顶是一褶一褶的,窗户一格一格的,屋里雕梁画栋。现在的时代叫比特时代,就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是解决问题最迅速、最实际的时代。现在,大家都是时间的穷人,走起路来都是小跑。都坐汽车,嚓一下过去了,小面积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潮流。现在需要大的活动场所、大桥面、大建筑。建筑里的内饰都是大设计。审美趋势、色彩都必须跟着时代变,要一下子亮出来想表达的是什么。
二是一些留学回来的年轻人直接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用,铁片子一拧、绳子一绕,不锈钢到处乱放……这不是一条艺术家走的路。因为,什么都可以全球化,像医疗、科技、法律,甚至体制都可以引进来,唯独艺术不行。艺术强调的是个性、独立性、民族性。每个民族画的一个样,这个世界真是没有趣了。艺术不能替代,只能继承。
中国很多艺术大师像徐悲鸿、傅抱石留学回来后都致力于发展中国艺术。现在一些年轻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比较淡漠。原因是,欠老师、欠父母、欠有识之士的教育。中国的艺术教育有很大问题。艺术生上大学为什么一定要考英语?搞艺术的人对数学、英文一般不感兴趣,它是两种思维。科学的招生对人应该是有分类的。有的人逻辑思维挺棒,有些人形象思维发达。古人说,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现在我们一律都穿一样大的褂子、裤子,要命了。我不是反对大家学英语,这个时代应该学英语,但是不是可以选修?在清华大学,我是第一个不考英语的博士生导师。大胆地说一句:教育必须改革,为了我们的后代!
环球时报:艺术家与艺术大师的差别是什么?是艺术造诣还是人格?
韩美林:最大的差别首先是艺术道路。艺术应该是一辈子的职业,有的人唱歌到一定程度就唱不了了,有的年轻花旦演了几年就不演了,艺术生命太短。老画家、老中医、老船长、老编辑、老教师,都是年龄积累产生的。老船长一站在船头就知道半小时这边准来大风,赶快调转船头。大师的造诣都是从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积累出来的。
人格当然非常重要。有些人稍微出了点名,就狂成那样了。戴着墨镜不摘下来;谁敢给我照相?抓过来就把人家相机扔地上。一句话,文化底蕴不够。很多人都是这样被自己淘汰的。真正的大师对名利看得很淡,骄傲不起来。你永远离不开大家对你的支持,你尊重人家,人家也会尊重你。大家都不容易,“换位思考”,这个社会才会“和谐”。
想想革命烈士多么不容易,我的朋友死无葬身之地,连坟都没有。我现在什么荣誉都有了,我还要钱干嘛?还出名干嘛?还弄那些派头干什么?我不需要。这次办“八十大展”没别的,希望大家看看高兴就行了。里面有我尽力写的1米7的大字:上善若水。我才1米65,三等残废,那几个字比我还大。我认为,一个人不管对国家还是这个世界,只要尽力了,他这辈子做人就一个字:“值”。
-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