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中国新闻网
作者:任思雨
如果说,在家里放一杯酒,李白会跑过来偷喝;放一盘红烧肉,苏轼会点评点评它的味道;放一只猫,陆游会抱着它不出门……
那么放只大鹅——
你一定会看见,有一个王羲之拿着笔从远处飘来:我的鹅子在哪里?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家族琅琊王氏,是当时最著名的大家族之一,他的父亲王旷是丹阳太守,叔父王廙在朝廷任职,伯父王导、王敦都是建立东晋的重要功臣。
王羲之自幼学习书法,是受到家学的熏陶。王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书法世家,王羲之的叔父、兄弟均以书法闻名。他的老师卫铄夫人,曾经师从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钟繇。
不过,在这个大家族里,王羲之的表现也很出众。
有一天,太傅郗鉴想在王导家找个女婿,王导说:“君往东厢,任意选之。”王家的子弟听说太傅家来选婿,都“咸自矜持”,认真装扮。
可是,只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仰卧,“如不闻”,郗鉴听说以后,这样的人正好!他来到王导家,当场就定了王羲之为女婿。
岳父是太尉,伯父是丞相,有如此家世的王羲之,必定要走上政治舞台,他初为秘书郎,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但是他知道仕途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朝廷屡次召他进京做官,他都没有应命。
四十多岁时,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世因此称他为王右军。也是在会稽的这段时间,王羲之的书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爱好:爱鹅。
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上,记载了两个他爱鹅的故事: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会稽有个老太太养了一只鹅,这只鹅善于鸣叫。王羲之曾想去买下,但老太太不卖,后来,他又带着亲友随从坐车前去观赏,老太太听说是一位王大人要来,就把鹅杀了来招待,王羲之看到鹅已死,伤心地一再叹息。
还有一次,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很好的鹅,王羲之听说了就过去观赏,十分喜欢,就想把它们买下来,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都送给你。”于是王羲之提笔写完,带着一群鹅欢天喜地回家了。
后来,王羲之“写经换鹅”成了典故,李白就多次使用,比如《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杜甫也写过: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为啥这么爱鹅?
有人认为,羲之爱鹅,可能是从鹅的姿态中得到写字的灵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说:“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
不过,也有人说,王羲之常年吃五石散,爱鹅是为了吃鹅肉来解毒。
在会稽作官的王羲之是快乐的,他结识了一帮名士,经常与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赋诗谈玄。
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请了孙统、谢安等四十多人,在会稽山兰亭修楔、饮酒、谈玄、赋诗。王羲之为这次雅集所写的《兰亭集序》,成了他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之美,不过,他成为千古留名的“书圣”,也与历代帝王的推崇离不开关系。其中的头号粉丝,非属唐太宗李世民不可。
有多喜欢呢?唐代《徐氏法书记》记载:“太宗於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
刚当皇帝,唐太宗就迫不及待地要给偶像花钱了,他的目标是:把王羲之的全部作品买回来!可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兰亭集序》却怎么都找不到,于是还发生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兰亭集序》的真迹一直被王羲之的子孙收藏,后来传到了第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和尚手里,唐太宗心里十分记挂,就命令监察御史萧翼去“智取”。
萧翼到寺庙以后,和辩才和尚谈天论地,辩才以为遇上知音,有天一激动,就把真迹拿了出来,萧翼趁其不备偷走了它,转呈给唐太宗,皇帝开心极了。
除了买买买,唐太宗还要求大臣按原墨迹临摹复制,这也不够,唐太宗还专门给自己的爱豆写了文章,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的《晋书》里,唐太宗亲自撰写了4篇史论,其中之一就是《王羲之传论》。
他评价三国书法名家钟繇的字“体则古而不今”,评南朝书坛书法家萧子云“无丈夫之气”,评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则是“虽有父风”,但“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只有我的偶像最棒!)
不仅唐太宗爱他,历代帝王都对王羲之的字钟爱有加。
比如我们熟悉的“盖章小能手”乾隆皇帝,就最喜欢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每次拿出来赏玩之后总是情不自禁的盖章,还写下满满的心得。
经过历代皇家的推崇,王羲之逐渐成为书法的正宗。
魏晋时期多出狂士,王羲之在任期间忠君爱国,但是,他的思想也有道家清静无为的一面,就像《兰亭序》里写,“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寄情山水,却感受出生命的悲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普遍的敏感心情。
355年,为官多年的王羲之,突然在父母墓前写下誓文,永远不出来任职。理由也有点傲娇,因为他和扬州刺史王述关系不好,不愿意在他领导下工作。
退休以后的他,常和道士登山采药,游遍周围的山山水水,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开心地说,“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
361年,王羲之在五十九岁时去世。(完)
-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