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火两重天!商品现货交易所发展受限 文交所领域热闹非凡
原创 智库 商品交易场所创新服务智库
2025年03月31日 09:09
根据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公布保留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有140多家,其中有70%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涉及农副产品,全国活跃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数量仅有40家左右。部分地区禁止“自然人”参与交易的规定让辖区大宗商品交易所被迫转向开展产业电商业务。反观国内的文交所却没有自然人的约束,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交易火爆。
2017年1月,在国家清整联办统一部署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工作。《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专题会议纪要》(清整联办〔2017〕4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文化产权及艺术品类、商品类、权益类等其他各类交易场所均不得组织开展邮币卡交易”。
从2017年开始,国内的文交所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发展,一部分文交所开始出海或者搞商城继续运作类邮币卡项目(相关链接:各地“文交所”早已纷纷转向“商城”模式);另外一部分文交所选择接纳币圈、家人圈的群体创新交易模式。
币圈的群体为什么会选择与文交所合作呢?
我国一直对虚拟货币持防范、谨慎态度。从2013年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到2017年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再到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许多部门规范性文件都明确体现出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禁止态度。
虚拟货币主要存在三个常见的非法应用场景:第一,在跨境支付方面,虚拟货币为跨境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第二,在洗钱方面,以虚拟货币为工具的洗钱方式比传统方式更难以追踪;第三,在偷逃税方面,由于虚拟货币交易记录不易被税务机关追踪,因此便于偷税和逃税。
因为上述政策的限制,币圈群体开始选择通过文交所这个持牌地方交易所的通道开展二级交易,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项目,所以这一阶段,我们会看到好多文交所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发行所谓的“ICO”项目。
从2021年开始,为了脱离“虚拟币”这个敏感的称谓,众多项目方开始在国内造势,推出了“NFT”的概念,谁知由于投机属性太重,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不同于2021年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即“924政策”),此次倡议发布的主体为与“相关金融风险”紧密联系的三协会。倡议提到: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
随着国内对“NFT”的监管加强,项目方别出新裁的又搞出了“数字藏品”的概念,但好景不长,各级部门又发布了相应的政策,监管认为:数字藏品作为舶来品于近几年引入我国,近两年发行平台及产品数量层出不穷,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关注的潮流投资产品之一。不过由于数字藏品行业发展时间短、发展势头猛,金融监管具有一定滞后性,行业乱象丛生,很多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名号,以数字藏品交易为噱头实施新型金融诈骗,平台跑路、倒闭现象不断。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发出风险提示。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数字经济的提倡和重视,上述项目方早已把“数字藏品”变为了现在时兴的“数字资产”。
2025年,数字资产领域极度活跃。许多在2022年就已存在的老平台纷纷回归。沉寂了两年的数字藏品交流群,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一部分文交所也在这一时期选择与众多项目方上线“数字资产”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数藏平台,像是鲸探是180天持有后可以转赠(不是交易,交易在鱼塘或者线下),再转赠要持有2年,今年是2025年,承诺第一批韭菜的时间就快到了,你猜蚂蚁锅热不热。还有些平台控制的是二次交易的交割时间差,比如t+15,t+30。鲸探在近期选择与国内某持牌文交所合作开通二级交易的消息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希望之前累积的风险能逐步释放。
原创 智库 商品交易场所创新服务智库
2025年03月31日 09:09
根据中创场外商品市场管理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公布保留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有140多家,其中有70%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涉及农副产品,全国活跃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数量仅有40家左右。部分地区禁止“自然人”参与交易的规定让辖区大宗商品交易所被迫转向开展产业电商业务。反观国内的文交所却没有自然人的约束,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交易火爆。
2017年1月,在国家清整联办统一部署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工作。《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专题会议纪要》(清整联办〔2017〕4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文化产权及艺术品类、商品类、权益类等其他各类交易场所均不得组织开展邮币卡交易”。
从2017年开始,国内的文交所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发展,一部分文交所开始出海或者搞商城继续运作类邮币卡项目(相关链接:各地“文交所”早已纷纷转向“商城”模式);另外一部分文交所选择接纳币圈、家人圈的群体创新交易模式。
币圈的群体为什么会选择与文交所合作呢?
我国一直对虚拟货币持防范、谨慎态度。从2013年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到2017年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再到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许多部门规范性文件都明确体现出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禁止态度。
虚拟货币主要存在三个常见的非法应用场景:第一,在跨境支付方面,虚拟货币为跨境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第二,在洗钱方面,以虚拟货币为工具的洗钱方式比传统方式更难以追踪;第三,在偷逃税方面,由于虚拟货币交易记录不易被税务机关追踪,因此便于偷税和逃税。
因为上述政策的限制,币圈群体开始选择通过文交所这个持牌地方交易所的通道开展二级交易,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项目,所以这一阶段,我们会看到好多文交所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发行所谓的“ICO”项目。
从2021年开始,为了脱离“虚拟币”这个敏感的称谓,众多项目方开始在国内造势,推出了“NFT”的概念,谁知由于投机属性太重,2022年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不同于2021年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即“924政策”),此次倡议发布的主体为与“相关金融风险”紧密联系的三协会。倡议提到: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
随着国内对“NFT”的监管加强,项目方别出新裁的又搞出了“数字藏品”的概念,但好景不长,各级部门又发布了相应的政策,监管认为:数字藏品作为舶来品于近几年引入我国,近两年发行平台及产品数量层出不穷,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关注的潮流投资产品之一。不过由于数字藏品行业发展时间短、发展势头猛,金融监管具有一定滞后性,行业乱象丛生,很多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名号,以数字藏品交易为噱头实施新型金融诈骗,平台跑路、倒闭现象不断。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发出风险提示。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数字经济的提倡和重视,上述项目方早已把“数字藏品”变为了现在时兴的“数字资产”。
2025年,数字资产领域极度活跃。许多在2022年就已存在的老平台纷纷回归。沉寂了两年的数字藏品交流群,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一部分文交所也在这一时期选择与众多项目方上线“数字资产”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数藏平台,像是鲸探是180天持有后可以转赠(不是交易,交易在鱼塘或者线下),再转赠要持有2年,今年是2025年,承诺第一批韭菜的时间就快到了,你猜蚂蚁锅热不热。还有些平台控制的是二次交易的交割时间差,比如t+15,t+30。鲸探在近期选择与国内某持牌文交所合作开通二级交易的消息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希望之前累积的风险能逐步释放。
- 评论[支持者: 0 人 ,反对者: 0 人,中立者: 0 人] 查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