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炒邮网论坛网友视点黑马园地 → 明代的皂隶银锭考(发表于《西北金融09钱币增刊》)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您是本帖的第 90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明代的皂隶银锭考(发表于《西北金融09钱币增刊》)
cjiyou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8333
积分:596338
注册:2006年12月20日
楼主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明代的皂隶银锭考(发表于《西北金融09钱币增刊》)

明代的皂隶银锭考

李小萍

 

1984年10月3日四川新都县粮食局教学楼工地(原明正德时杨慎家族府邸)出土了一坛银锭,共计30件,其中有8件银锭刻有铭文。而7件上錾刻的铭文内容是正德年间河南河北诸县的京班皂隶银。何谓京班皂隶银?这些银锭是做什么用的?这需要从明代的徭役制度和徭役折银上去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银锭铭文的剖析并结合明代徭役制度的历史记载,解释皂隶银是反映百姓向官府直接纳银免除亲自去官府当差的情况,进而阐述白银在明代中期后的赋役制度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明代徭役的征收情况。明初的徭役有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种。其中里甲为正役,其他三种是杂役。里甲制度是以户籍为单位运作的正役。“里”是将地域相邻的一百十户编为一里,选举纳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每十户又被编为一甲,每甲选一位担任“甲首”。每年由一名里长率领一甲应付徭役,十年一轮。均徭是服务于官府的经常性徭役,是以人丁为单位支应的,包括京城到各省府州县的衙门的皂隶、狱卒、书手、门子、库子、斗级、长夫、殷实、马夫、巡拦、铺司兵、驿馆夫等杂役。有力差和银差两种,亲身服役的叫力差;出银入官,由官府招募他人应役的叫银差。还有一种是临时性公家差遣,如赆薪、抬柴、修河、修仓、运料、接递、站铺、闸浅夫等,统称杂泛或杂役。驿传是指在驿站服役的差役。民壮,又叫民兵,是补卫所官军之不足而征充的。

明代中期以后徭役应支也随着用银范围的扩大而开始改折银两,尤其是一条鞭法以后徭役折银变成制度化。据记载很多州县的里甲并入均徭编派,力差纷纷编为银差征收。而这些文献记载已经被近年来各地发现的徭役折银锭所证实。1984年10月3日四川新都县粮食局教学楼工地(原明正德时杨慎家族府邸)出土了一坛银锭,共计30件,其中有7件的铭文记录的是正德年间河南河北诸县的京班皂隶银。

京班皂隶银锭一拦表:

编号

铭文

重量(克)

1

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征完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十两整银匠陈正

381

2

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征完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十两整银匠陈正

381

3

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征完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十两整银匠陈正

382

4

许州襄城县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一名赵通银十两整银匠申贯

394

5

许州襄城县正德八年京班贡(直)堂皂隶银一名赵名银十两整银匠申贯(许州今河南许昌)

389

6

河南汝州宝丰县征完正德十五皂隶银十两知县许可久吏程大用大户朱全银匠田成

393

7

元城县为京班皂隶银壹拾二两王怀(元城县河北大名县东北)

476

这里我们看到的有京班直堂皂隶银、京班皂隶银和皂隶银三种繁简称谓。所谓皂隶,就是服务于官府衙门一种经常性的差役,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属于均徭中的范畴。根据其职责可分为随从皂隶(又称柴薪皂隶)和公使皂隶两类。随从皂隶是拨给官员个人使用的,相当于勤务员。正统年间规定,随从皂隶的配给标准是,文职官一品、二品12名,三品10名,四品6名,五品、六品4名,七品至九品2名。公使皂隶是在各衙门服役的人员,即衙门的办事员。以明代北京各衙门为例,公使皂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高级衙门当差的称为直堂皂隶,在六部各司、都察院各道等次级衙门当差的称为直厅皂隶,各衙门名额不等,如六部等衙门直堂皂隶各30名,而太仆寺、钦天监、太医院直堂皂隶各6名。几乎所有的政府衙门都配有皂隶,与刑狱有关的机构还有看监皂隶,如刑部看监、都察院看监、镇抚司看监等。此外一些衙门还有把门、看朝房的皂隶等。

为什么要征皂隶银?这要从征充皂隶这种徭役说起,皂隶的征充来源于均徭。均徭,即均输徭役,是按户人丁编排而应役的,对象是6-60岁的男丁,分为力差和银差两种。区别在于亲身前往服役的人叫力差;纳银于官府,由官府招募他人应役的叫银差。皂隶初期是属于力差,永乐时规定均徭人户为之,俱以一年为满。①(万历《大明会典》卷157《兵部四十·皂隶》)“行至中叶正德嘉靖时期,多数之力差,大都变为银差”②(《继通考》卷16)。也就是说,在正德嘉靖时期,力银差逐渐并收。事实上在嘉靖年间,各地编纂的方志中反映出许多地方的力役和银差都已折成了白银。无论名称是力差还是银差,在实际运作中一概归于折银征收。具体办法是将里甲合并于均徭;力差各项合并到银差;银差从按户征银之制改为丁亩分派差银。③(梁方仲《一条鞭法》第17页)

银差是如何征收的呢?万历《常州府志》卷六《钱谷》中说:万历年常州府征银差是“每丁一律编银五分”。意思是每征一丁需折银五分。这些差银在嘉靖45年闰十月的湖广布政司永州府是这样征收的:由州县掌印官先将该征的白银编定,勒定期限,由官总催,而后将须征的个项差银数量分派给各个衙门,征收完毕后,分别包好,并在包封上写明白,该起解的起解,该存留的存留。

从文献记载而知,皂隶服役人员均来自京城内外、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京官皂隶,俱出畿内八府及山西、河南、山东三布政司”。④( 《明宪宗实录》卷124,成化十七年四月丁未条) 我们发现这些在四川新都县发现的皂隶银分别来自河南河北两省,这与上述的记载是完全相符的。其中三件的铭文是“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征完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十两整银匠陈正”,两件的铭文是许州襄城县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一名赵通银十两整银匠申贯。从中我们得知这些银锭的产生时间是正德八年,地点是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和许州襄城县,用项是京班直堂皂隶银。京班,是到京城服役。直堂皂隶,是指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高级衙门当差的皂隶。京班直堂皂隶银,意思是为到京城高级衙门服皂隶役所征收的银两,换句话说是用银雇皂隶。而且在两件许州襄城县正德八年京班直堂皂隶银锭中还写明“京班直堂皂隶银一名银十两整”,这似乎传递了用银代征一名京班直堂皂隶银需要十两白银的信息。万历二年,“屯院皂隶一名,工食银九两六钱”⑤(洪榜《宛署杂记》第51页)。据此可知,银锭上的十两是该皂隶的一年工钱和食宿费。还有一件河南汝州宝丰县征完正德十五皂隶银锭,还告诉我们一些时间地点用项以外的信息,接下来的铭文显示了该十两银锭的征收是由知县许可久,吏程大用,大户朱全等三人由下自上分别征收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征收上来的皂隶银不一定是去雇用皂隶,很多时候是去分发给官员作为俸禄。据《明史》等文献有“放卖皂隶,获取工食银”的记载,也就是官员在经过向上级提出请求之后,谴送皂隶回家,每个皂隶可折成白银12两。一个正二品的户部尚书用这种方式每年可以额外得银144两。⑥(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第58页)那件“元城县为京班皂隶银壹拾二两王怀”的皂隶银锭恰好是12两,让我们联想到这也许就是卖放皂隶所得的银两。

综上所述,皂隶银作为徭役折银之一,其实质是以银代役。这是历代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代税的重大转变,反映了农民从纳粮当差转变成纳银不当差,而官府只能支付白银雇佣农民充当差役的情况。说明白银在明中期已经成为国家税收与徭役征代的对象,换言之,白银已开始作为标准货币,广泛应用于当时国家税收和徭役领域。值的指出的是:当白银货币化从国家赋役税收扩大到民间各项经济活动之中,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地位就此确立。而明代后期将这一重要的过程变成了事实。

 

注释: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157《兵部四十·皂隶》)

②(《继通考》卷16)

③(梁方仲《一条鞭法》第17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124,成化十七年四月丁未条)

⑤(洪榜《宛署杂记》第51页)

⑥(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第58页)



欢迎光临炒邮网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8/27 21:46:00
回到顶部

沪ICP备05057691号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