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切换浏览模式

炒邮网论坛网友视点集藏资讯 → 专题集邮感悟录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您是本帖的第 149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专题集邮感悟录
cjiyou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68333
积分:596338
注册:2006年12月20日
楼主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专题集邮感悟录

作者:孙金钟    文章来源:湖北集邮网    

    编组专题邮集已四年有余,在这个过程中,有苦乐,也有所体悟。在这里提请众位专题师友教正。

    如果把一部专题集邮集比喻为一串珍珠项链,那么帧帧邮品就是颗颗珍珠,文字说明则是联接她们的丝绒。

    在邮品的选用上,我发现有这样一种趋势,由为了求珍而用珍,发展到了需要用珍而用珍。即在邮集中,把珍品之“珍”、变异之“变”作为整部邮集有机组成的一部份,而不再是单纯的为追求珍罕性而罗列珍品。特别是近两年获高奖的几部专题邮集这种趋势尤其明显。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大洋洲鸟类》邮集中,用鹦鹉票的边框印样方连(无中心图案)来说明:如不加以保护,这种鸟类将永远消失;用打孔错位造成的票图从上至下逐步收窄来说明林木和鸟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用印刷重影票来说明望远镜没有调好焦矩。

    3.《风》邮集中,用齿孔移位票来说明正在移动中的地球;用套色移位票来说明风中之烛和风中的灯火。

    在编排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一个“活”字。首先眼界要活,尽可能多的掌握邮品来源——不是资源。多拥有邮品来选择当然好,但这不适合经济条件不许可的专题集邮爱好者,只能是掌握邮品来源,从而选择适合自己邮集的邮品买进——这样在编排上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其次眼光要活,要善于发现普通素材上的可取之处。如《风》邮集中在一枚有挡风玻璃图案的邮票中作者发现了一处多余的压线,以此说明“这块玻璃破了,还能挡风吗?”奇趣乃出;再有思想要活,要熟悉FIP专题集邮规则,在其限制中求得最大自然,不为其所求缚。在这点上,值得称道的还是《风》与《海船货运》,并没有机械地遵从FIP规定中必须使用英、法、德、西班牙、俄五种语言文字中的一种书写文字说明之规定,而是在使用规定文字的同时又另外加上了一句中文说明。不违反规定而又有所创新,同时又照顾到了中国的观众。

    一部专题邮集成功与否,往往在选题之初就定下了。前几年有“点菜吃饭”和“看菜吃饭”之说。“点菜吃饭”即先确定选题再收集邮品;“看菜吃饭”是先看手头有什么邮品从而确定选题。很显然“看菜吃饭”已经过时。

    我认为最好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专题。这样需要做的只是一个收集邮品来“翻译”专业知识的过程。因为这个专题是自己很熟悉的,所以在邮品选择中,特别是对于乍看与自己专题无关的邮品时能够快速确定收集与否,事半功倍。而自己不很熟悉的专题则没有这个优势,因为这需要有一个了解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因为音乐是作者李近朱先生的第一业余爱好,故选此题目;还有《昆虫》,作者张巍巍先生大学中是学生物的,选此题与本身专业正对口。

    当然,以上选择专题的方法不是绝对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讲,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专题,就要去了解与该专题有关的专业知识,不管邮集成功与否,总是学到了一些知识。不在目的,而在于过程。专题集邮的魅力正在于此,《风》即属这一类中的成功之作。

    我很欣赏彭瑾先生在《驭海邮艺》中的一句话,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想这也是我们专题集邮爱好者的共识——专题集邮是集邮的未来。



欢迎光临炒邮网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2/19 9:58:00
回到顶部

沪ICP备05057691号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